文道群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重庆 401228)
课程是课堂的载体,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攻点,课程内容是主攻的核心环节。高职思政课要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内容与时俱进、因时而新。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在思政课程群体系中呈现不同地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是落脚点、“形势与政策”是补充。在厘清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子目标基础上,保持课程内容间的平衡、连贯,统筹制定课程标准,梳理思政课内容,实现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观照、相互支撑和补充,更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其核心素养体现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1],这为高职思政课改革提供了精准靶向。深挖各门课程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塑造等育人价值,匹配课程内容的理论讲授点,充分把握各门课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点,推进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增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
高职三门思政课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任务较重,多而杂的内容体系导致教师为了追赶进度满堂灌,学生为了完成考查要求死记硬背。唯有把握重难点的少、精、实的课程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和职业要求进行深度学习,将知识升华为核心素养、转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引导。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原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2],教师要想让思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需求,就必须注重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高职三门思政课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但高职院校有自身特点,如学制较短、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同、高职学生自身理论基础偏弱等。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校情、学情、学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在保证重难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二次解构。如开发编制适合高职学生的校本辅助教材、教学案例集、实践教学方案等,让职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联系更紧密,更具个性化、生动化、具体化,避免教学内容的教条化,也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的精度,有效增强高职思政课育人实效。
高职思政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抬头率,增强课堂温度和活力,必须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现实。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像等可观可感的素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让学生从根本上内化教学内容,通过互动交流启迪思想,从而引领、影响、触动学生的价值。如将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将历史中的鲜活故事通过图片、影视等呈现出来,让遥不可及的历史事件可感可触。
高职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有其独特的表达习惯和个人喜好。为了使思政课堂更具感染力,教师可以采用高职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课程讲解,用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来讲清讲透思政理论知识,让课堂变得“有意义”还更“有意思”。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突出重点、关注要点、化解难点、回应热点”的教学要求[3],创新话语形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把理论内容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高职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是其鲜明底色,要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高职思政课的讲台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使命”“讲情怀”,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高职思政课不仅要讲明“是什么”,还要讲透“为什么”,要通过理论知识洞察背后的思想、本质与来源,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理服人,将“基本原理”变为“生动道理”。
高职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很容易对思政内容产生学习疲劳感,对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职教师此时需要转换视角、拓宽空间,通过生动、具体、深入的比较分析,把思政知识讲透、把道理讲明,让一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更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并能很好的将知识内化吸收,除了启发学生关注当下还要让学生深入思考价值层面关注未来,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立场和解决方法。如论题“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职思政课教学就要纵深发展,探究透彻“什么是新民主主义”“为什么无产阶级会登上历史舞台”等问题,要将“史实”和“史识”联系起来。
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思想活跃,独立性强,个性张扬,思政课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用有温度的课堂吸引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触碰学生的心灵。当然课堂的温度不是只有歌声、欢笑、泪水,而是要在学术感动中把人有“灵魂向上拉”的动力[4]。
高职思政课必须以成果为导向,用高质量的知识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用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来指明课堂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方向。高职思政课要明确教学内容建设的着力点,以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职思政课要立足国家发展大势,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明确教学内容新逻辑,引导学生提升对新思想、新时代、征程的理性认知,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高职思政课要实现知识教育向情感教育的转化,由以理服人到以情动人,解决“信不信”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培养学生对时代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在高职三门思政课教学中有多个理论讲授结合点,能很好设计融入。强化情感认同,要求高职思政课着重讲透为什么及背后的本质、情怀,以情动人,带动学生“真懂真信”,从而实现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
高职思政课应推动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进而引导行为实践,积极拓展课堂功能。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行为示范,发挥主导作用,站稳三尺讲台,践行初心使命、担当育人责任,辐射学生的行为实践,用直接经验言传身教;同时思政课教学内要深挖时代楷模的典型案例、呈现他们的选择历程、提炼他们的精神品质,用间接经验感化和影响学生[5]。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职思政课内容建设,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站稳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用高质量的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深度对接、全面互动。当然,必须明确重视和加强内容建设不是也不可以忽视教学形式,而是重点透视教学内容这一发力点,强化其对于高职思政课的灵魂穿透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需要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因素共同构筑高职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