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芙蓉(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中心幼儿园)
建构区游戏是指幼儿在建构区利用结构化材料,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活动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建构区游戏中,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在建构区中可以自觉地与环境进行互动,这是提升建构区游戏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幼儿园建构区游戏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幼儿的特点,同时要不断梳理和总结游戏组织经验,从而对幼儿进行恰当地引导。
建构区游戏的进行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从时间角度看,游戏的时间对于幼儿来说应该是自由的,只有保障充足的时间,才能使幼儿有足够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同时,游戏时间也不能过度。若超过有效游戏时间,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在游戏中的消极行为也会不断增加。
通常来讲,小班与中班的游戏时间要控制在10~20分钟,而大班的游戏时间则以30分钟左右为宜。此外,根据游戏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可以对游戏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游戏空间环境的构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障游戏空间的安全性。(2)游戏空间的设置要更加灵活机动。(3)游戏环境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上述要求外,还需要优化游戏空间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要保障材料的卫生与安全,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所以对于建构材料进行精心选择,避免游戏材料出现安全隐患。从心理角度来看,要避免选择存在暗示暴力等不良因素的材料。此外,要做到游戏材料的清洁卫生工作。另一方面,所选的建构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具体来讲,既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分析其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实际需求。
除了游戏的选择之外,还需要及时对建构材料进行调整。首先,材料的投放要丰富,刺激幼儿参与游戏。其次,材料的内容与形式要不断变化,呈现要富有动态性。只有不断变化游戏材料,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提升游戏效果。
建构区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指导,而为了真正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首要条件就是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第一,幼儿在建构区游戏中的整体情况。第二,幼儿在建构区中对于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第三,在游戏时间内,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行为表现。第四,在建构区的环境中,幼儿和伙伴的合作情况。
在观察中,可以采用由点到面的方式,先对一个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再扩大观察的范围。这样一来,可以对幼儿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对于幼儿的支持,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特点。在小班中,幼儿的游戏技能并不完善,选择材料时存在盲目性,并且更加倾向于选择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材料。在中班中,幼儿在建构区中的游戏目的更加明确,游戏技能有所发展,能够关注到建构游戏的整体布局,可以准确选择符合游戏要求的材料。在大班中,幼儿在游戏中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更加明确,游戏建构的技能更加成熟,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研究证明,教师的适度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介入游戏的时机:第一,幼儿不能投入到建构游戏当中。第二,不同幼儿难以在同一环境当中进行游戏,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第三,幼儿在较长时间内一直重复游戏情节或者摆弄建构材料,即一直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第四,幼儿因建构材料或者建构技能问题向教师求助。在介入游戏时,既可以利用语言对幼儿提供帮助,也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游戏。同时,也需要及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和行为变化。
在建构区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同样是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的有效方式。首先,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积极性。当幼儿的游戏中出现问题时,评价的语言也要尽量温和。其次,评价的着眼点要避免放在建构的作品上,而是需要充分关注幼儿在建构区游戏全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幼儿的游戏技能、幼儿的合作意识等。最后,在评价形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即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游戏感受。之后,教师需要全盘把控,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
游戏中的各种行为,都是建立在幼儿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将游戏内容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要帮助幼儿对游戏中获得的知觉、感觉、思维、记忆、想象进行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培养幼儿的游戏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强调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呈现,但这并不等同于机械化的模仿,而是需要在给予幼儿主动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设计复杂程度逐步提高的游戏内容。这样一来,有利于充分锻炼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创造性与发散性。
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的自主意识与意志水平是息息相关的。简单来说,幼儿意志水平可以视为一种内隐的自我控制,而幼儿在建构区游戏中的认知发展以及经验重构,均会受到这种内部驱动力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建构区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意志水平,了解游戏中意志水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适时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机,从而帮助幼儿取得良好的游戏效果。
在建构区游戏中,当幼儿出现潜在的动机弱化现象时,教师应及时利用恰当的措施加以强化。比如当幼儿因游戏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教师首先要观察游戏内容是否脱离了幼儿当前的建构技能与认知水平。若出现这种问题,则要对游戏内容进行简化。反之,则要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激励以及行为上的引导,以提高幼儿完成游戏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促使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全过程中,从而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自主意识。
建构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建构区游戏的价值,并不断思考建构区游戏的有效组织方法。同时,随着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对组织方法加以调整,以此来保障游戏内容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