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教高〔2020〕3 号) 中指出,高校应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中指出,各高校应鼓励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程在介绍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肩负着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的重要责任。
国家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以及国情意识等[1]。部分西方国家为占据世界霸主地位,从多方面打压中国,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企图通过文化渗透与观念传播,构建自身的话语霸权。有研究学者指出,“有些西方国家正在对我国软实力实行‘六化’战略,即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2]。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实施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忧患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西方文化,提升大学英语教学高度,培养一支兼备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优秀国际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联系密切,但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学认识,对课程思政与隐性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国家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生硬无趣,没有实施隐性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大学英语学习中很少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甚至5%的学生表示大学英语中根本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3]。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问题,缺少国家意识教育。
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以英语技能为主,关于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为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中西方文化及国家意识的辩证教育,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相比,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效性较差,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更是空白。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部分教师未掌握有效的隐性教育方法,不能在英语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家意识,使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转变为显性教育,且在渗透的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问题,与英语学习内容联系不紧密,易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变为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大学英语知识学习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反感。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还应设置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机会,将学生的文化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文化交流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很多英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隐性教育实施效果有限,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用发挥。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家意识教育缺失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师应首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中开展国家意识教育的认识,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究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策略。
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问题,高校英语教师需开发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可用于国家意识隐性教育的素材,结合学生特点,提高国家意识隐性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教师应依托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开发思政教育资源,为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实施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缺失问题,高校教师应在开发利用英语教材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分析结果,优化设计教学目标,结合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需求,合理制订隐性教育目标,使隐性教育的实施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职业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完成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中国文化与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理想信念。教师组织学生用英语知识讨论如何协调爱好与工作的关系,并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还可以组织学生谈谈当代青年应如何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好地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进行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高校英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最新教育理念,采用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公共演讲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渗透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国家意识隐性教育的有效性[4]。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家意识的隐性教育活动单一的问题,教师应以中国文化为导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关注热点,优化设计多元课外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认识中国文化,感悟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有效的国家意识隐性教育。教师可以设计社会调研类活动。例如,以我国民生发展变化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研,撰写一篇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主题的英文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着重介绍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政府和人民付出的艰苦努力,讨论如何继续努力实现共同富裕。通过这类社会调研活动,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家意识,还有利于学生英文素养的提高[5]。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慰问活动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感悟,加深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认识,感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疫情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为在华留学生提供帮助,既可在活动中与在华留学生交流,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可向在华留学生介绍中国当前疫情控制成果以及为境外提供的帮助,展示中国的大国风范,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通过上述活动,可拓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国家意识隐性教育的实效性,落实大学英语价值引领责任。
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国家意识素材,挖掘课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作为补充材料,切实落实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在课后设计实践活动,将隐性教育落实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