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鹏,李 伟,王东生
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 青岛 266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92330部队,山东 青岛 266102
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领域,梳理近几年世界各地爆发的颜色革命和骚乱,绝大多数的爆发点都是从大学开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叛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挑战权威,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成形阶段,理论认知还未完善,是非辨别力相对较弱,易受错误思想误导。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国家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军事院校作为开展军事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更应当牢牢把握党指挥枪的思想政治主线,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防大学时明确指出:“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放在首位,使学员学习的过程成为思想提纯、灵魂回炉的过程。”军事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院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院校整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真正实现为部队培养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四铁”“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教育目标[2-4]。
在军队院校中,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有很大比例是军事装备课程。虽然此类课程专业方向各不相同,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这些课程在授课教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军事装备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共性的难点和不足,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时事政治焦点事件和部队典型人物案例五个方面分析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军事装备课程的授课教员一般都是工学专业毕业,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部分教员缺少相关教育理论培训,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入;部分教员主要精力集中在钻研本专业前沿知识,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政治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对学员形成积极政治影响的主观热忱。此外,当前军队院校教员考核和晋升体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突出,部分专业教员在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论文发表等绩效考核的巨大压力下,难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学员全面发展。
军事装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军事装备的性能、功能结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与部队需求联系紧密,但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的现象。通过课程学习,学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装备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装备使用技术素养,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要,还应在军人素养、心理素质、使命感、责任感等方面有所提高,学员不仅要在能力素养上达到部队要求,更要在政治品质上满足部队需要。
部分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强调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缺少对学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造成教学重心偏重教书的职能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割裂了“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此外,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思政环节设置过于突兀,容易引起学员的抵触情绪。
开展军事装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除了教员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外,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选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设置思政内容,寓教于乐,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既是用新理论武装军校学员头脑的现实需要,也是军事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要求。其中“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把武器装备建设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6]等重要论述揭示了军事领域创新模式和武器装备发展规律,有利于学员理解相关装备技术发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许多军事理论,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在装备课程教学中引用传统文化、经典案例和军事理论,可以引导学员认真思考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增强学员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加深对装备运用方法原则的理解。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战争、南沙海战,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自己的敌人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其中不仅有武器装备灵活运用的典型战例,还有很多以劣胜优、以少胜多、小艇打大舰的经典战例,这些战例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责任担当,在装备课程教学中引用这些战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相关军事装备的实战经历、装备技术发展历程,还能让学员学习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强化学员对我军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员的军人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学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获取信息。在装备课程教学中以热门的时事政治焦点事件作为思政元素,既具有现实意义,也能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给予学员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军民融合、自主可控等国家战略,美国封杀华为等事件,将其作为思政元素,既能与军事装备课程内容较好结合,使学员对国防工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员认清国内外严峻形势,增强学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学员的政治方向,激发学员管装爱装的责任感。
各类军事装备在部队使用过程中,涌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案例。在相关教学知识点中引入典型人物案例,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员在学习人物事迹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榜样激励,从而激发学员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的雄心壮志。此外,在联教联训中邀请部队优秀专家参与课程教学,通过部队专家的实际言行感召学员,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有益尝试。
开展军事装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要挖掘与教学知识点相一致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要求教员深刻理解教书育人的双重性质,紧扣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求教员透彻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梳理挖掘思政元素,这样才能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效契合,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