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黎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基础环节,要切实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教师的奋斗使命及时转换为师范生培养的内生动力。在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新形势与新语境下,人工智能是否能赋能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两者的互动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及何以实现?如何切实提高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精准性?廓清上述问题,是以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推进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的感召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合理性何在?新时代师范生的时代责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赋予其合理性。
(1)教育革命:教育技术发展促进人工智能融入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步成为教育等领域的核心范畴。“人工智能”最初提出于达特茅斯会议上,自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已经在教育、医学、翻译等诸多领域取得实质性发展。但当前,人工智能虽面临道德伦理、数据应用、话语表达等发展瓶颈,但它已切实参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在人类知识学习、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等领域全面出场。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为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解锁”新的方式。人工智能与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互动探索大致可从两条逻辑主线加以把握,一是对师范生群体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方法研究,让学生接受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教育技术的学习方式或利用人工智能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即学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二是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即何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文明观教育场域的应用。
(2)有机融合: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赋予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可能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人工智能不仅在教育领域出场,并逐步渗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而培育“四有”新人必须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与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由此可知,在人工智能快速进步的背景下思索人工智能参与生态文明观教育在绿色发展的目标复归层面具有合理性,在教育技术层面可能性。因此,探索两者互动的逻辑进路、实然状态与应然向度,并立足教育者视角居于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中重点把握上述问题,有助于切实在养成师范生奋斗幸福意识的过程中,更加可持续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助力教育者履行好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出场有效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行为数据分析技术及人机协作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均为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实现依据。
(1)技术变革:人工智能“触发”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智慧密码。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大中小幼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的“新主角”,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人机结合,进而促进教育生态的深刻改变,教学环境与教育氛围塑造等都将被深刻改变,高度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将全面普及,进而推动加快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为基本特点,整合碎片时间与资源的泛在学习(ULearning)。这一新发展对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使教学与学习方式发生新的变革。在传统教育技术关照下,师范生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挑战主要聚焦于如何精准识别学生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以及精准匹配学习需求。在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中尝试依托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从而分析学生既有思想水平状况并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
(2)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的角色重塑引发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再审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4]教师群体是青年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力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趋融合使教育者的价值塑造者与思想引领者的角色被赋予了崭新内涵与使命。那么,我们将迫切需要思考的是,教育者角色的重塑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是否将直接取代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怎样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人机结合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与精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另一方面,在师生互动形态、师生互动关系与师生互动时空层面都更具创造力与挑战性。
深度学习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生成,使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及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耦合共生中,廓清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理路。
(1)设疑问难:运用深度学习解码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智慧基因。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之父,辛顿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Distilling the know ledge in a neuralnetwork”[5],文中阐释其关于在神经网络中提取知识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深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其目标旨归是赋予机器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并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在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工作中,教育主体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体悟奋斗创造幸福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更加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促进教学走向深入。在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思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的内生逻辑,去探索人工智能统领下的思想教育方式。相对于其他教育内容来说,生态文明观教育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类课堂的教学“互动性”相对较低,事实上,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是主要教学方式,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可有效转变这一被动现状。
(2)精准对焦:大数据赋能师范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对象的全面透视。人工智能依赖庞大的数据支持,大数据体系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服务以及数据应用。因此在师范生群体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大数据采集、计算、服务与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环境下面向师范生群体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应从两个层面把握大数据的来源:第一层面是数字化的思想教育生态环境,该生态环境中开展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与学生知识习得行为均以数字化呈现;第二层面是运用数据计算与服务应用将已生成的数字信息数据化处理。计算机数据辅助作用仅针对结构化的数据有效,因此在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中,数据结构化就成为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前提。运用学生在习得生态文明观念的不同阶段(学习前、中、后三个阶段)行为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初步实现对学生差异化学习情况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