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素思政教学在医学检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16 14:23邹立林范赛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价值观

叶 薇,金 晶,邹立林,范赛荣

(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浙江 温州 325035)

自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极大地威胁与挑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作为病毒检测者直面第一线,成为队伍中冲在前方的“逆行者”,一次次的临危受命和默默的付出,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也深深地感动了人民的心。与此同时,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方式和效率也面临一次次的挑战,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检验工作。可以说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了一系列数字化变革,人工智能进入临床检验工作已成为现实,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更新迭代在未来势必成为常态,也必将加速行业的变革和工作模式的改变。

这些变革也向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我们也在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既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应对时代变化,又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即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更核心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扎实技术能力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构建起从事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知识框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内容涵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信号的传导、遗传物质的表达及调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和治疗相关的生物化学问题等。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系的教学团队承担着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包括48个理论学时和24个实验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与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该课程内容不仅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且与日常生活、临床工作密切联系,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充分的时间保障。且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重塑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人生阶段,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最佳时机。基于我们在思政教学中设计及实践,阐述了教学团队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多元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思考。

1 多元素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1.1 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始终秉承“检以正德,验以求真”的院训,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要求学生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能够以辩证统一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1.2 多元素思政教学设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角色不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师的价值观、爱国情怀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2-3]。基于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我们在专业知识点教授过程中引入多元思政元素,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2.1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人生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包括了人生的意义,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和来源。人生意义的体验和寻求意味着个体知觉自己人生有意义以及积极寻求人生意义的程度。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生意义在缓解考试焦虑、应对疾病、调节压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价值观则包括内在职业价值观、外在职业价值观和外在回报,包含利他性、独立性、成就感、创造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生活方式、声誉等。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设计自己的人生,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在学生时代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受益终生的事。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向自我发问:“我是否对这一价值感到骄傲?”“我是否考虑到了这项价值的后果?”“我是否是自己选择了这项价值?”等等。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将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带入课堂教学,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让学生读到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和自问,实现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重塑。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引入该模型发现的历程。美国生化学家查盖夫(E.Chargaff)、英国物理化学家富兰克林(R.Franklin)和维尔金森(M.Wilkins)、美国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家沃森(J.Watson)、英国生物学克里克(F.Crick)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跃然纸上,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浓厚,同时也向学生呈现了在微观世界的知识之下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求证精神。

在我国,被称为“中国的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之父”吴宪教授于1919年提出“血液系统分析法”,使血液中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测定出来,该方法一直在临床诊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于1929年提出的蛋白质变性学说,对于研究蛋白质高级结构具有重要价值。吴宪教授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以及营养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创见和论述,他也因此赢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在生物化学课堂上,必然会将吴宪教授的生平故事和对学科发展的卓越贡献体现在教学中。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的研究经历和故事,在讲解生物氧化、青蒿素抗疟疾的作用机理时,也能够很好地融合到教学中。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为学生传递了坚持和信仰的力量,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和规划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指向,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1.2.2 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培养辩证思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历久弥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道”字,体现了宇宙万物演变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其精髓之处在于教会我们辩证统一地看待世界和生命本身,以发展观认识事物,更加客观、全面、灵活地洞察事物发展规律,而不是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维视角看待世界。辩证思维是学生在求学阶段不可不构建的思维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构架中,也体现出多层次的辩证统一,如“结构与功能”“合成与分解”“局部与整体”等[4],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可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思维模式传递给学生。

在学科发展中,不论是技术的更新,还是专业领域认知边界的拓展,都体现了事物不断动态变化的规律。在漫长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是我们的外部世界(包括技术的迭代、行业的跃迁、人才标准的更新等),不变的是我们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以发展的视角看世界,才能在愈发瞬息万变的时代,做到处变不惊。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和哲学思想也蕴含在很多知识之中,我们通过讲解知识引申出底层含义,如在讲解RNA的生物合成时,让学生了解在细胞(整体)中每一类RNA分子(局部)发挥各自功能,如同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由于能力不同而各尽其责。传递出“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原话典故出自《论语·泰伯》)的人生态度。

1.2.3 秉承“检以正德,验以求真”的院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为各级医院检验科、实验中心、卫生检疫系统等培养人才,学生未来的职业内容将是面对各种样本的检测和分析等,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首先,教育学生要真诚,并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让学生懂得要真诚对待自己的职业,在职业培训中注入人文关怀,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关怀自身,也需关怀他人,提升自己认知水平、时常反省,将会收获探求真理、服务他人的快乐。其次,教育学生对职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如在讲授核酸结构和RNA生物合成时,回顾我国医务工作者、科学家们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事迹,尤其是大量冲在抗疫前线的同行前辈(医学检验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默默地在完成这场持久战的艰巨任务中恪守职责、任劳任怨,他们的事迹也充分体现了“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13章)。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向学生传递救死扶伤、关爱患者、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建立起对这份职业的感性认知,提升职业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科研精神的主阵地。不仅在实验课中要向学生强调对原始实验数据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大量课外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数据,不得弄虚作假,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要反思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分析原因,坚决不允许出现自欺欺人的行为。鼓励学生面对实验困难选择坚持,不要气馁,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肃和神圣。通过严格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1.2.4 提升学生对生命美学的感悟能力

生命之美,体现在生命体宏观的美和微观的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解析,也体现了生命的精美。一个拥有审美能力的人,更容易从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纯粹的快乐的感官体验,以抵御现实的枯燥和乏味。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之美,并因此爱上这门学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概念,以生物大分子为主题的艺术画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领域──分子图形学(Molecular Graphics)。美国Scripps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结构生物学家David Goodsell,运用水彩画准确地描述细胞内的活动,从生物大分子到病毒颗粒,无不精准呈现了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精美,俨然是一幅幅艺术画作。其作品也常被作为学术杂志封面,或被纳入专业教学资源中。

因此,在教授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等内容时,利用这些精心制作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蛋白质和核酸的分子结构、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让学生看到生命活动的精巧。同时,也让学生感悟这些知识并非只是书本上枯燥晦涩的文字,而更应该是微观世界里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因此对生命产生热爱之心、敬畏之心。

2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体会

如今,在技术更新迭代日益快速、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的时代,医学检验专业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根本在于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及做一个热爱生命、终生学习的人。德国教育学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培养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并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将思想教育贯穿整个专业知识传授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实现不断的自我成长,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且更具引领性。此外,也要充分给予学生以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清晰、严密的语言叙述所学内容,唤醒和点燃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活力,这将会是对学生受益终生的教育。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价值观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