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姝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学习积极性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力量,意指个体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的、带有主观能动倾向的心理状态[2]。
2.1.1 认知因素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会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矛盾日益激化,会出现自我评价的混乱。当自我评价过高时,就会把学习目标定的很高,但又无法达到,这时,他们就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会降低人的社会性需求水平,对自己学习能力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此时的心理体验常常伴随着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意志薄弱以及情绪消沉等现象;当自我评价过高时,往往会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形成幻想,认为目标触手可及,导致学习上不努力、偷懒、不求甚解。
2.1.2 情绪因素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波动性较大。大学生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冲动,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他们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会引发焦虑、抑郁、暴躁等症状,并且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1.3 意志因素
意志品质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意志和倾向,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3]。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仅有20%的人意志品质强或较强,30%的大学生都存在意志薄弱的现象。大学生的意志摇摆又武断,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完整的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往往会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大部分大学生在执行决定时不能坚持到底,在学习中经常半途而废,缺乏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文化素养等条件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4]。很多家长持有错误的教育理念,只重视孩子在中小学的学习,认为上大学以后就不用努力学习了,对孩子在大学的学习情况不过问、不督促,孩子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以及态度体系施加给他们的教育理念,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大学以后急剧降低,甚至出现挂科现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十分重要,专制型与权威型的家长对学生往往采用惩罚、打骂、羞辱、拒绝和干涉等行为,导致孩子产生自卑与逆反心理,往往会对学习产生厌恶与抵触,导致离开父母上大学以后,更产生了想要逃避学习的想法。此外,孩子的出生次序也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头生子女往往能控制自我,攻击性较少,学习勤奋且积极,成绩较突出;后生子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较差;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活泼开朗,更富有创造性,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热情。
2.3.1 教师因素
如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突出,但是教学能力一般,或者对于教学活动不上心,课前不能认真备课,课上照本宣科,不懂得变通,课堂不能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后作业不及时反馈,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自然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5]。
2.3.2 学习环境因素
首先,大部分高校寝室是六人寝抑或是八人寝,没有上床下桌的设置,寝室空间拥挤,没有适合学习的地方,导致没有学习的氛围,因此,学生在寝室几乎不能学习;另外很多学校的自习室设备老旧,没有足够的充电插口与热水器,也没有24小时自习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9年末,我国多地都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虽然经过政府的不懈努力,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是病毒并未彻底消失,特别是当前,我国多地又出现了疫情反复的情况,一项针对疫情期间北京市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调查显示,其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较国内常模有所提高,说明大学生的情绪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这种负向情绪势必会降低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此外,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时候不得不线上上课,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娱乐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大学生在线上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课,而是沉迷于网络,没有线下上课时候教师的监督,其更不会自觉主动学习。
依据期待价值理论:达到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决定因素。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个体才会积极学习,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调节自己的坚持性水平与策略的运用,以便达到未来需要的活动水平。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制定明确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依据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目标。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影视剧等各种娱乐活动中,根本没有心思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心思去踏实认真地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与规划,因此,要及时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远离网络,回归现实,把目光专注于当下地活动与任务。
依据归因理论:如果人们把成就归结为内部和可控因素,那么他就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这种情绪体验会使他们对待后续的学习保持热情;如果把失败归结为内部因素,那么他就会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正确的归因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要对学生表达积极期待,了解学生归因特点,提供恰当的反馈,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将失败归因于内在而可控的因素,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败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淡化与他人的比较。
课堂教学是高效、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是往往容易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社会生活、实践失去联系,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失去兴趣。因此,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师范生来说,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知识传授给他人,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乐趣,看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这里所说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给学生创设一种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大多数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回答的问题情境,可以稍微有些难度,应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乐在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常常处于无思考状态,不自觉地就会进入梦乡或者开小差,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提出各种问题,积极思考。只有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向国家各个行业输送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师范院校主要就是为国家培育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目前,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依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教育理念等外部因素展开,文章从内部因素出发,围绕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分析了影响师范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且提出了提高师范生学习积极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