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研究
——以铜陵市科技成果转化为例

2022-03-16 14:14张宇轩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铜陵市科研成果科研院所

张宇轩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研攻关,推进成果转化,是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封锁日益加剧,知识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更多依靠国内,鼓励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然而,在科技成果转移和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依然面临科技创新成效慢、创新成果转化慢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创新转化思路、改进服务方式,用更新的理念和更快捷的路径,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障碍,让科技成果及时发布,让供需双方信息有效碰撞,让科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以铜陵市为例,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铜陵市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近年来持续加大激励力度,推出科技服务团、科技贷等举措,创新产学研用金合作模式,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如2020年,铜陵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总额达到28.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 (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3%,排名位居安徽省第三位;2021年,铜陵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3.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继续位居安徽省前三位,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安徽省前两位。但是,如按市场主体数进行分摊,户均研发经费投入非常低。根据铜陵市公布的2020年全市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铜陵市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2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8.5万户,国有及外资企业3000余户,私营企业3.2万户。剔除无研发经费投入的个体工商户,全市企业户均研发经费投入仅8万元;剔除铜陵有色等研发投入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2020年全市私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仅为12.21亿元,私营企业户均研发经费投入不足4万元。

铜陵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科技投入尚且不高,相较于铜陵市,一些农业大市的研发投入更是不足。也正因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出量较低。例如,2020年铜陵市各类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量仅3615件、授权专利仅2382件,全市的专利申请量甚至不如一家“985”高校。如东南大学,2019年的研发经费预算就达39亿元,当年全校的专利申请量就有3000多件、授权专利就有1783件。依靠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对经济后发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不足

如上所述,因为企业没有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功能主要由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承担,因此绝大部分科研成果掌握在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促进转化机制,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论文轻转化”现象比较突出,多数高校或科研院所重论文、专著、鉴定成果和评奖,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不高。相关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当年专利申请数合计229458件,专利出售合同数仅为4803件,转让比例仅为2.1%。《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表明,50.8%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大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评价标准仍然以专利授权量为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大批产生,真正转化落地不多,由此带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

1.3 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在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导向下,科研成果主要满足于评定职称等个人需求,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的支撑作用不强,导致科研人员追求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性、成果的获利能力、成果的技术引领力、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等关注不够,导致科研人员重数量而不重市场,许多成果与市场脱节。二是由于缺乏信息和沟通渠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研发时间过长,导致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和研发、转化过程中,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三是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对接企业的过程尚处于管理层面,远远未达到运营层面,优秀科研成果因为审批流程过长、转化流程较多,容易错过市场最佳窗口期。四是对科研成果的定价缺乏依据,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产品的市场价值评估难以精准,在与企业对接转化中,始终存在企业有迫切的转化愿望,但转化费用过高、企业承受不起等问题,同时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盈利能力也存有怀疑,导致科研成果在转化对接中,实际转化率不高,这又反过来抑制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以致更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1.4 企业技术提升存在重大短板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小微企业从自身规模、创新能力和节约成本等考虑,往往有更高的积极性。但相对而言,点多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占有科技资源的能力往往最低,如铜陵市70%左右的中小微企业缺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接机会,持续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由于得不到技术提升和科研成果支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附加值不高、企业转型发展慢,特别是长期无法满足产品更新换代要求,企业缺乏过硬产品,导致大量企业生命周期都不长。因科技保障力度不足,导致国内许多行业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地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资金被占压或浪费。

1.5 第三方服务严重滞后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铜陵市科技平台建设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截止2020年末,铜陵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18个,拥有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与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相关上市公司通过科技飞地等异地建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探索解决企业科研与成果转化问题,但跟中小微企业实际需要比,还存在巨大缺口。一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国内乃至国际优秀的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平台承载,导致市外资源和信息难以被本地企业及时获取;二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掌握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综合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呈现服务成本较高、转化成效不大等阶段性特征。三是市内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没有建设,省外的市场交易也不规范,服务质量、对接层次均达不到要求,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趋势

2.1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化发展日趋明显。从国内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武汉经济圈等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省内看,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二是科研经费保障呈现非均衡态势。“985”“211”高校科研经费远高于一般普通高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富集地区的科研经费远高于其他地区。三是科研力量越来越集聚化。“985”“211”高校的科技人才、研发能力远高于其他高校,创新资源富集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此外,技术交流、研发能力等也呈现区域聚集化特征。创新资源的集聚化发展,将加剧地方科技创新资源的不均衡性,导致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获取创新资源的便利度,以及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上等多个方面,出现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将加剧不同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获取的不公平性。由于铜陵市在科技创新上有这个先天劣势,本地高校亦缺乏足够的支撑力,致使铜陵市的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2.2 科研成果加速井喷

一是从经费投入上看。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中国政府网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研发投入在2006—2020年期间稳步上升,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近2.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研发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据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7%以上。二是从教育质量上看。我国高度重视技术、数学和物理等教育,加大对相关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和大学的投资,教育质量在过去十年里显著提升,仅2019年我国就授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本科学位188.6万个,硕士学位32.6万个。三是从人才资源上看。我国始终将人才视为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努力通过创造附加值更高的本土产品和技术,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同时,我国积极采取多种创新措施,大力吸引众多重要科研行业的专业人士向我国移民。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博士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7.7万人,达到美国的2倍。

可以说,我国创新条件今非昔比,科研人员量质齐升,研发设备日益精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科研成果加速井喷的局面已经形成。据统计,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就达58.3万件。《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我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位居世界第一位;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中国排名上升2位,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二位。

2.3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为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我国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束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加速态势。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铜陵市也走上了成果引进和转化落地快车道,先后推行“股权激励”“合同科研”“项目经理”等举措,持续巩固与以长三角为主的15-20家高校院所的常态化、紧密型合作,更高频次更深层次组织产学研精准对接,牵线实施各类产学研项目80项以上,实现主营业务科技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孵化融合化。

2.4 互联网技术加速应用

自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首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出台了具体行动方案,完善了相关政策,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案例层出不穷,“互联网+”模式不断深化和拓展,推动“互联网+”技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了政府管理理念、服务方式全面革新。特别是通过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认识不断深化,在线服务需求不断强化,综合应用互联网等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正在成为供求双方和政府等多方的共识,少数地方已经探索建设了相关互联网平台,较好解决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成果转化缺乏对接平台、企业获取成本高、政府综合管理与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了经验,也提供了样板[1][2]。

2.5 平台经济加速崛起

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数字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平台经济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连接用户而创造价值,融合多方而塑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以高效且规模化地匹配零散需求与供给,有效将人类推入第四次产业革命 (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融合的系统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因此平台经济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为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同时也因为平台经济具有“高效且规模化地匹配零散供需”的能力,催生了网络直播、淘宝、抖音等平台经济模式快速崛起。因为平台经济具备天然的垄断性而受到相关方面的规制,但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加快捷与需求者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

3.1 建设的必要性

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量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缺乏有效地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缺乏科技力量支持,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等宝贵资源也呈现聚集发展态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武汉经济圈等区域的高校资源聚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导致各地科技创新成果的获取,不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不公平性。通过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构建一个集多方资源于一体的平台,让科技创新要素和需求有效碰撞,辅之以政府引导、资金支持、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3.2 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平台经济是正在兴起的新经济,它包含共享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来到“风口”,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平台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并规范平台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已经成熟,5G商用步伐不断加快,平台经济发展十分强劲,新基建中平台经济占比较大,均为平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支撑条件。

三是近年来,上海、青岛等地区已在平台经济包括专业APP的开发上作了有效探索,平台开发技术力量和人员力量均有保证。特别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铜陵市按照李克强总理关于政务服务“两端发力”的重要指示,集成运用现代通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发设计了涉企服务综合云平台——铜陵“政企通”云服务智慧平台系统。该系统的研发设计,为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提供了范例。更为重要的是,铜陵“政企通”系统已经集成了相关资源,建设了企业、人员、政策、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研发设计了产品发布、在线对接、在线交易、大数据服务等综合服务系统,已经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并搭建了成果转化和对接的管道。借助铜陵市已经建设的铜陵“政企通”平台,可很方便地为本地高校乃至全省、全国高校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精准服务。

四是平台市场需求广阔,一方面企业有需求,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有需要,建设平台这一中间体,较好解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割裂问题,有利于供求碰撞,形成合力。

五是建设专门运营机构,有利于发挥铜陵本地高校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政、产、学、研、用、金有效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促进本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

3.3 建设的主要内容

探讨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利用大家常用的手机(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业APP,打造“一头连接全国、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一头连接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业平台,达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目的。具体内容有:

3.3.1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提供给平台、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使用,实现文、表等信息一体化管理。科研单元可以随时发布科研成果的基础内容、转化方式等信息,企业用户可随时发布技术服务和创新需求。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将物理分散在各个科研单元、各个经济单元,包括各个政府部门工作单元的信息统一起来,实现各类信息及时公开、共享和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科技信息找不到等突出问题。

3.3.2 在线对接系统

建设在线交流互动平台,每个科研成果拥有人均可以与意向企业进行在线交流,每个企业用户都可以与意向提供科技攻关、技术支持、科技服务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在线交流。通过在线交流和洽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对接、供求双方在线互动,切实解决信息沟通不畅、交流成本过大等突出问题。

3.3.3 在线交易系统

对每位用户实施实名认证,对每项成果和企业发出的服务及需求进行明码标价。建立政府属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账户,支持供求双方在线进行交易。

3.3.4 供求撮合系统

根据企业需求和科研单元成果供应信息,应用AI系统和大数据服务,在线撮合供求双方进行交流洽谈,提高在线交易的成功率。

3.3.5 信息提醒系统

根据交易双方的供求信息以及在线洽谈、交易进展,及时发布信息提醒,实现由被动找资源向资源找人转变。

3.3.6 信用评价系统

根据交易双方交易行为、服务质量等,建设好差评系统,实现科研单元、经济单元根据其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实行自动分级,方便用户寻找目标用户。

3.3.7 在线办理系统

构建网上办事大厅,在线接受科研单元、经营单元的投诉和反映的问题,构建线上和线下“一站式”办理的服务体系,为交易双方提供优质、便捷、低成本的综合服务。

3.3.8 数据共享交换系统

顺应“互联网+”规范管理需要,建设数据共享系统,充分考虑与铜陵“政企通”、安徽省为企优服务专业平台、皖事通APP系统等平台使用,实现与短信平台接口、微信平台接口等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3.3.9 信息审核管理系统

对各方发布的信息进行核实和把关,建设综合管理后台系统,对平台所有数据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信息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3.3.10 应用支撑系统

包括平台内容管理、角色权限配置管理、公共基础数据库管理等系统,为平台正常运行提供支撑。

3.3.11 大数据统计系统

系统自动收集平台发布、查阅、洽谈、交易等数据,分类分别自动形成大数据,实时进行比对分析,为平台改进和政府服务改进提供基本参考。

3.4 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3.4.1 让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公开

依托本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方面的科技成果,通过有效转让、风险投资、参股入股和科技金融等路径,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3.4.2 让创新需求在线对接

依托本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及时发布企业创新需求、工艺改造难题、重大攻关项目,支持科技机构在线对接和协调,结成创新合作共同体,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3 让科技资源有效利用

通过本平台,公开省内、国内重要科技资源,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彻底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缺乏等突出问题,同时使科技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3.4.4 让科技服务不断增值

依托本平台,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通过人才服务、智力服务、智库服务、技术服务、创新服务等增值服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第三方服务水平。

3.4.5 让创新决策更加有效

依托本平台,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需求大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及时掌握一定时期内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以便引导相关机构集中精力实施科研攻关,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抢占科技创新资源,争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至高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4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运营的配套措施

4.1 激发企业内在科技创新活力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平台,开展技术交流、引才引智、招商引资、项目示范、技术转化和宣传推广。支持民营领军企业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联盟,打造 “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

4.2 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针对科技成果沉淀等突出问题,抓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一是改进成果转化平台运行机制,创新推出系列举措,用好“股权激励”“合同科研”“项目经理”措施,推动“主营业务科技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孵化融合化”持续走深走实。二是强化政府政策引导机制,改进政府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对科技型初创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的开发合同,财政资金给予相应补助,提高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加速建设全国技术转移转化枢纽,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更快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项目研发、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中介服务。

4.3 优化成果转化评价管理

改进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整重论文轻应用评价模式,推动科技成果更好与市场对接。改进高校院所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率作为考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指标,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推广机制。改进科技成果发布机制,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公开科研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4 改进成果转化收益分配

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兼顾成果创造者的收益,并注重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管理,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真正将绩效评价和奖励落实到研发人员个人、研发团队和平台运营团队,激发科技人员内生动力。

4.5 优化政府资金投资机制

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改进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完善风险投资评价机制,更好发挥基金作用。推进财政资金支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攻关实施方式,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

主要参考:

[1]程红星,袁秋红,朱凌霄,等.互联网+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以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惠网”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0):26,28.

[2]卜志国,么永强,杜绍华,等.依托“互联网+”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4):215-216.

猜你喜欢
铜陵市科研成果科研院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研成果转化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铜陵市居民分项收入结构优化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