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析

2022-03-16 14:14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安徽

方 伟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精神标识和精神财富。安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独特的教学资源。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纲要”教学中,不仅丰富了“纲要”教学的内容,促进纲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安徽革命文化,更好地发挥安徽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安徽革命文化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

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外在表现,一般体现在革命历史、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等三个方面[1],安徽革命文化亦是如此:

(一)革命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安徽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坚持斗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安徽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安徽各地成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运动后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安徽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后,安徽芜湖、安庆等地建立了中共安徽地方组织。

大革命时期,安徽各地革命群众,“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2]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安徽地方组织迅速恢复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皖西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先后在安徽开辟了淮南、淮北、皖江等三块抗日根据地,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安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安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革命遗址

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来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安徽革命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革命遗址众多,拥有革命历史遗存、遗迹3000多处,仅金寨县就有“革命旧址288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7处、省级2处、市级2处,县级14处”。[3]

二是时间跨度大,安徽革命遗址涵盖了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如建党初期的有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等,大革命时期的有中共安徽地委旧址等,土地革命时期的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望江渡江烈士陵园、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有大包干纪念馆、沈浩纪念馆等。

三是类型多样,安徽革命遗址既包括重要战役、重要事件遗址,也包括重要党史人物旧址、故居,同时也包括建国后修建的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例如重要事件、战役遗址有金寨县红二十五军军政旧址、金寨县立夏节起义旧址等;重要党史人物旧址、故居有泾县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王步文故居等。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有安庆市烈士陵园、岳西县大别山烈士陵园、渡江战役纪念馆等。

(三)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4]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安徽革命精神是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独具安徽特色的精神,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摇篮之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22年武装斗争持续不断、30年革命红旗不倒、始终高高飘扬的重要根据地”,[5]最终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革命文化资源还表现在诸如革命歌曲、故事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如广为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土地革命时期产生于皖西一带的一首历史民歌,该歌曲是1929年金寨县小学校长罗银青以当地流行的《八段锦》曲调填词而成,歌颂1929年5月在金寨地区爆发的立夏节起义成功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的新气象,“表达了苏区人民跟着共产党、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6]

总之,1921年以来,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极具安徽特色的安徽革命历史文化。

二、安徽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路径

(一)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主渠道,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在面对“纲要”课教学时,心里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上“纲要”课是浪费时间,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纲要”课教学的积极性成为授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会对自己身边的或者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安徽革命文化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第五章中“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时,可以将王步文的案例融入课堂中。王步文,中共安徽省早期领导人,1919年在安庆参加和领导学生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代理书记、书记。1931年4月,因叛徒告密在芜湖不幸被捕。王步文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以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为首的特别法庭,妄图从王步文身上获取中共党组织的机密,敌人先是许以高官厚禄,王步文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指着陈调元大骂“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我王步文是不会屈服的”,[7]敌人恼羞成怒,施用各种酷刑,王步文咬紧牙关,坚贞不屈,5月31日,王步文被执行死刑。通过将王步文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再如,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之一,安徽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授课教师在讲到第七章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时,可以将安徽人民如何支援淮海战役的案例融入教学中。在淮海战役期间,“江淮和豫皖苏人民出动民工160万人,出动担架12.5万副,支前粮食2.1亿斤,还有柴草5.3亿斤……在广阔的后方,掀起了磨面、碾米、送粮的热潮,在冰天雪地、漫天大雪中,送粮的民工队伍如条条长龙。”[8]通过案例,使学生加深对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胜利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安徽革命文化资源丰富,授课教师在选取安徽革命文化时要有代表性、针对性,不能一味地强调安徽革命文化的分量,这样授课就会变成安徽地方党史课,偏离政策的教学轨道。

(二)利用革命文化进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学生认识国情国史,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更加坚定 “四个自信”。安徽各地都分布着革命文化资源,授课教师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依托当地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种形式。

校外实践教学以参观、考察、现场教学等为主要形式。例如,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当代中国改革的突破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前夕农村改革的相关历史,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赴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前小岗村的茅草房、牛棚等组成的农家院落,然后组织学生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在纪念馆,授课教师结合展厅的陈列对大包干大省、发展历程进行介绍,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取得的成绩,同时使学生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

除了校外实践教学外,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高校校园内开展的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9]其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例如课外阅读、情感体验、演讲、辩论赛、电影赏析等多种形式。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如针对艺术类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演唱安徽革命歌曲,文学类的学生可以采取通过创造小说、话剧和征文比赛的形式,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安徽革命文化方面的微视频、电影等,理工类的学生可以采取制作宣传安徽革命文化网页的形式。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组织学生对安徽革命文化进行社会调查

现在大学课堂教学仍然以老师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地位没有充分的发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对大学所在城市的革命文化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前,授课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10人为一组,每一组选择一主题进行调研,确定调查的主题和内容、时间安排、成员分工等,采用该实地调研、整理文献资料、采访建设者等多种方式,形成文字、图片、视频为基础的调查报告和PPT,最后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大班汇报,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调查汇报,其他组派一名同学对其汇报进行现场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于获奖的小组颁发奖状和纪念品,调查报告也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

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安徽革命文化的理解,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促进“纲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安徽革命文化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徽革命文化。

三、安徽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纲要”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纲要”课虽然不是单纯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由于大学生在中学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件、历史脉络有所了解,他们认为“纲要”课不能学到新的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加上“纲要”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1840年至今180余年的发展进程,不可能兼顾各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差异,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会对空间较近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兴趣,特别关注本地革命文化,例如,笔者在讲述第十章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先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家乡的巨变,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积极讲述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因此,在“纲要”教学中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

(二)有利于创新“纲要”课教学的形式与途径,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纲要”课主要以授课教师讲述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对“纲要”课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有利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例如,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有效地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网络上出现了歪曲党史国史,诋毁革命烈士,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世界观还没完全定型,大学生很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必须帮助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其的影响。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纲要”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能够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谣言,使大学生看清和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在“纲要”课教学中,利用安徽革命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能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安徽革命文化,安徽革命文化是“纲要”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安徽革命文化的特点和“纲要”课授课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路径,将安徽革命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纲要”课程的空间距离,增强“纲要”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安徽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