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海 张启钱 刘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11106)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强和国际合作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在教育规划中更加注重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用国际视野把握和发展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事业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各行各业输送高层次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二十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基本实现了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更为迫切,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营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环境,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再次强调,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力度,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3]
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航空运输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标准,航空运输人才培养正在加快向国际化、创新型转变。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无法完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当前的重要任务。航空运输类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研究,是指面向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全球化、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前瞻需求和我国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要求,结合院校航空运输学科专业方向特色和相关学科优势,提出适应我国航空运输行业需求、顺应国际民航发展方向的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该研究对建设航空运输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航空运输高精尖引领人才,开展航空运输高水平科学研究,深化航空运输高层次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各高校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发现当前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存在教育理念落后、管理经验匮乏、国际交流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现象,各航空运输类院校应重视国际合作,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形成C-T-T-C 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C即Curriculum system:国际化课程体系;T即Teaching staff:高水平师资队伍;T 即Teaching mode:多元化教学模式;C 即Cultivation mechanism:创新型培养机制),接轨国际航空运输发展趋势,提升航空运输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从而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体系国际化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实现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面向世界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方式。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航空运输类高校可以参考国际领先大学和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航空运输特色、世界领先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包括航空航天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空中交通管理基础、飞行程序设计等专业课,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国际前沿课。同时,合理挑选研究生国际化教材,根据课程科目,有针对性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高水平国际教材,如Jiawei Han 和Micheline Kamber 共同编著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Ian Goodfellow 等人编著的《深度学习》等教材。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间的互补关系,基于院校航空运输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系统深入,融合民航领域航空运输的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不断将航空运输最新技术、运行概念和开拓思想等国际化、创新型内容科学融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可丰富现有教材体系、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的内涵,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为深入推进航空运输国际化、创新型教学与实践,提高研究培养质量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的建设任务之一,是国际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加大国际化学术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英才的引进力度,服务人才强国建设、国际领先大学和学科建设。[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确保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国际导师和领军型人才缺乏、国际科研合作较少。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出国访学交流,开展本土教师国际视野;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完善高水平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为例,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大开展学合作,引进国际知名院士、教授等高水平人才,为航空运输类研究生开设讲座和专业课程。
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除了师资队伍国际化之外,还需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国际化,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性。[5]因此,高校需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落实“新技术进教材、新概念进课堂、新思想进实验”,促进研究生教学国际化改革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航空运输类高校可以通过将民航领域航空运输的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融合到研究生教学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使其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同时提高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一是实施多样性教学模式,将航空运输的新概念融入课堂,促使学生初步掌握民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国内外教师联动讲授、中外研究生合班讲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将航空运输领域的新思想融入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式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自主科研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自主规划科学研究方法;加大与国际实验室的合作,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渠道,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国际化的科研环境。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高校还应以学术交流为桥梁,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力度,促进学生与国内外导师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导师有针对性和国际化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特性。[6]为保障研究生培养的知识结构完备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类院校纷纷开展国内外双导师制度。加大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力度,扩大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规模,鼓励研究生前往国际高校深造学习。
科学有效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是航空运输国际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也是确保国际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机制可以促进研究生形成跨领域、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科研交流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实践。完善培养机制建设,确保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的顺利开展,以国际化为导向驱动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7]
高校可以从机构设置、规范制度和质量管理三个方面探索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新型机制的研究。一是设置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机构,明确国际化联合培养工作组内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导师的职责划分,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顺畅运行。二是建立国际化联合培养制度与规范,确保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平稳有序推进。分层次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章制度、政策和秩序,借鉴国际名校的成熟机制,规范研究生的国际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激励方式,通过多渠道引导和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三是加强研究生质量管理、优化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创新层面的国际含金量,逐步开展国际间的评估合作,鼓励学生获取国际认可的资质证书,如项目管理资格认证、BSP 客运代理培训证书等,构建国际认可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提升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
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承担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步伐的重要使命。国际化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促进高校发展、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C-T-T-C 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有助于高校加强国际合作水平,开拓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国际人才。通过完善和健全国际化课程体系、多渠道引进高水平师资人才、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型培养机制,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道路上的探索性尝试。然而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高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加大对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