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中心小学 甘肃·庆阳 744502)
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与学问的统一,从颜回的安贫乐道到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从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志到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箴言,读书与做人、治学与修身相辅相成,二者互为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以经典篇目的阅读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与道德感染,同时也构成提高学生人格修养、锤炼学生品格意志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的篇目是对学生记性道德熏陶的良好素材,学生在学了《珍珠鸟》之后,会更关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学了《父爱之舟》之后,会由人推己,加深对父母的爱的感悟及生活的艰难的理解;在学了《梅花魂》之后,会在理解梅花不惧风欺雪压的傲骨精神的基础上立志做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
当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与方法的习得,而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首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提出,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及高效阅读课堂构建提出了总体导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美德、追求真理等方面的精神品格。其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德性成长的重视。
真正的德育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榜样的故事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德性成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将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要将这一教育愿景变为教育实践,就应在德育上创新。尽量避免苍白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当体现在自然亲切的生活中,贯穿于真实具体的课堂中,蕴含在鲜活具体的活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备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它充分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体悟,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心灵的净化,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就是一个“母爱子、子敬母”的温暖故事,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母子深情是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母亲省吃俭用支持“我”买书,而“我”去工厂给母亲要钱时懂得了母亲的贫困与艰辛,于是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了罐头。故事会让学生联系自身,想到自己的父母,这样的阅读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胜于说教。
高效课堂必然是学生思维充分参与、主体建构特征明显、情感体验丰富的课堂,它能让不同基础程度、兴趣爱好、禀赋气质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生动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沉浸阅读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与联系,使其与文本形成深度对话。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重在情境创设:以“境”动人,即以形象化的图片、视频、谜语、游戏等情境吸引学生;以“情”化人,即在“人文主题”中渗透德性培养,使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的息息相关,从而推动自身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与内化。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凡卡》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从中寻找关于人物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凡卡与自己年龄相近,一头金棕色的卷发,脸上似乎有伤痕,他在一张揉皱了的纸上写了几行字。似乎不是为了功课,因为一本书也没有。也许是在写信,凡卡要写信给谁呢?他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读插图猜情节,心中留下悬念。这时,教师让学生细读小说的第一自然段,抓住“九岁”“学徒”“战战兢兢”“断断续续地叹气”等关键性字眼,来初步推测凡卡的不幸遭遇。学生甚至会产生疑惑:圣诞节是欢乐的节日,凡卡却在圣诞节前夜躲过老板、老板娘与几个伙计,偷偷给爷爷写信。这是不是意味着,凡卡自从被送来当学徒就中断了与乡下爷爷的联系?那么将凡卡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铺当学徒,爷爷不知道小凡卡的悲惨遭遇吗?学生融入感情理解文本,大胆推断:凡卡与爷爷失去联系,也许是命运所迫,他们也许是沙皇统治下的底层小人物的缩影。当学生为凡卡的“苦”而难过,为凡卡的“乐”而欣慰时,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唤醒,凡卡的命运紧紧地牵动着他们的心。对于“凡卡”这一小说人物的理解,需要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基础上进行艺术再现,它反映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认知程度。而阅读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造成凡卡不幸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是可恶的鞋店老板夫妇,还是嘲笑小凡卡的师傅们?都不是!学生在层层追问中理解小说主题,更容易激发出对沙皇黑暗统治的批判及对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高效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建构,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教”的退出。恰恰相反,教师适时而适度的“导”,能够促进学生高效的“学”。[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并进行主体建构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知文本、把握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内涵,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建构与探究。入选“部编版”教材的篇目多是经典文章,或语言造诣较高,或思想内涵深刻,或谋篇布局很有特色,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涵咏文章主旨,在朗读中含英咀华品味语言,本身就是“从音节、语义、思想等角度循序深入文本”的过程,[2]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启发诱导。“诗言志,歌咏言”,而诗歌的传情达意则依靠语音、节奏、韵律等体现,需要在朗读中感知与领会。比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让学生结合“潋滟”等词的含义,充分发挥想象,描绘雨后初晴的西湖景色,体会西湖晴天的美景:在阳光的照耀下,诗人泛舟西湖,西湖上的水波潋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 __(运用比喻句填空,如珍珠、钻石、星星等),真是美丽极了。当学生完成赏析后,教师顺势启发:美景能感染人,这时诗人不禁为西湖的景色所陶醉,心情自然也舒适,请尝试融入愉悦的心情,以陶醉于西湖美景的语调来朗读“水光潋滟晴方好”。那么,怎样将诗人欣赏西湖美景的欣喜与愉悦之情体现在朗读中,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感情的传递,是通过语调、语气、重音、轻声、语速等体现出来的。当学生融入愉悦的心情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想象,由想象画面走进诗歌意境,感受西湖的晴雨之美,并能够重读“方好”“亦奇”等词,来使西湖的晴雨鲜活起来。
“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文本的感知程度也较为浅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背景知识”“助读资料”“故事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文化风格等,使其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琦君的生平,强调从大陆到台湾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入琦君《〈烟愁〉后记》《家乡味》等语段作为“助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琦君对亲情的眷恋之情,体会她对乡思的深切表达。
材料一: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烟愁〉后记》
材料二: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
——琦君《写作回顾》
请结合两则材料,细读《桂花雨》,体会琦君借“桂花”所寄寓的浓浓的家国情怀。教师提供例子:桂花全盛时,明明是“前后十几家邻居”及“杭州的一处小山”都浸在香气里,可是母亲却坚持认为故乡的金桂最香,这是为什么?因为母亲心中有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她心中故乡有情,母亲“寓情于物”——故乡的金桂,于是“故乡的金桂最香”,那些来自故土的风物也变得亲切起来。年逾六旬的琦君在写下此文时,她寄身海峡,遥望故国而归不得,心中有无限情思,唯有寄寓在“桂花雨”之中。学生在反复揣摩材料的基础上,走进琦君并理解其乡愁:她盼桂花盛开之深切,摇桂花雨之乐趣,食桂花羹之清香,借母亲想念家乡的金桂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怀恋之情。这样,学生联系作者背景,理解了作者由“思桂花”到“思故乡”,再到“思故乡之物”的缘由。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3]因此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激活生命体验,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在学习古诗文时,由于时代久远,古人的情怀、思想等未必为现代学生所理解与接受,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语文阅读的需要“创造”生活。比如,在《静夜思》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赏月。要求:或独自一人,或全家共赏;不带手机,不拍照;从月亮的形状、大小、色泽、传说、典故等角度,认识月亮的特点,发现月亮之美。于是有的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形容月亮为金色的弓、白玉盘、含情的少女等,也有学生联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典故来谈论月亮,也有的同学认为月光能够营造一种朦胧、美丽的意境。当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掌握了关于“月亮”的诗词典故,也就理解了诗人在月下漫步时所产生的那种孤独之感:月光越是皎洁,远方的故乡也就越是渺远;月色越是静谧,记忆中的故乡也就越惹人相思。再如,《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观察课本中关于“摇花乐”的插图,联系生活体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特殊的某一处景或某一物,能勾起你特殊的情思或记忆?学生交流:亲情牌的饭菜、儿时的玩具等,均能勾起自己对浓浓亲情、温暖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师:文中也有一句话,表明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特殊的感情,你能找出来吗?学生明确: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师投影,提出问题:请运用“ __再(香、美、甜等),还是比不得__ ”的句式,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例句,写一句话。学生思考,并明确:外面的粥再香,还是比不得家里奶奶熬的小米粥。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特殊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留恋之情。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当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依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充分挖掘语文课堂在学生德性培养中的价值”,[4]以情境来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唤醒自身的情感诉求,形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