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重视。“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重任。“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深入融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发展的需要、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1]。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仍有待改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可供参考的依据。因此,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2]。简单讲,“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是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一是敬业,对工作的奉献是对职业和职业态度的尊重和热爱。二是精益,注重每一个产品和过程的卓越,专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专业品质、服务质量。三是专注,这是一种精神品质,耐心、毅力、决心、坚持和对细节的关注。四是创新,不断改进和创新、不断追求质量,这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人和劳动的认同及尊重,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新时代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立德树人重任,应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为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
融合“工匠精神”是专业发展和课程教学的需要,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依托专业及课程教学的平台和载体[3]。“工匠精神”理念应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教师应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此外,塑造“工匠精神”还能为校企合作找到驱动力和着力点,有利于校企双方互惠共赢[4]。
“工匠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匠心与匠魂,学生通过“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形成“严谨”“卓越”“奉献”等正确的价值观,更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掌握专业技能,规划好未来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是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值班站长等工作岗位的必修课程,也是获得“1+X”地铁站务职业资格的主要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具备客运组织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匠心精神,树立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来奉献社会。
构建标准规范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5]。应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岗位工作所需的“工匠精神”重构课程体系,在岗位工作与课程体系之间搭建桥梁。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现“工匠精神”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和良好载体。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介绍行业发展历程、伟大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完成相关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下感受工作氛围。如完成换乘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和突发事件客流组织等实战演练任务,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抗压克艰”等思政元素贯穿于实训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首先,可以邀请行业骨干、企业精英进校园授课、开办讲座,讲授专业技能、讲述自身经历,以榜样的力量宣传“工匠精神”[6],让学生更直接、更真实地感受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其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工匠精神”。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扮演值班员、值班站长等岗位角色,使学生感受岗位意识和责任观念,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团队协作的精神及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置专业协会、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等,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调动学生发扬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工匠精神”氛围的校园文化。立足课程内容深挖“工匠精神”元素,依托优慕课教学平台、“智慧职教”、轨道交通国家教学资源库,给学生提供融合“工匠精神”的图片、视频资料、课程配套课件等教学资源。
高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传统教材由于修订周期长,往往缺乏课程思政内涵,不能及时满足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育人需求。结合这种情况,应开发、编制融入“工匠精神”的活页式、工作手册等新形态教材。
活页式教材并不是简单的装订形式的变化,其实质在于教材的建设。应立足客运岗位,结合课程标准,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在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充分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以活页方式编制教材,灵活多样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需要。
工作手册教材也需要结合课程的教学重点、考核要点进行开发和编制。比如,在《1+X地铁站务职业培训手册》中,注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等,学生掌握车站管理规范制度、岗位职责、作业流程和日常运作程序后,能够完成各岗位作业流程演练;完成车站开站、巡查、关站作业演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工匠精神”。
考核与评价是检验课程“工匠精神”融入成效的重要指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的考核与评价采取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考评有效结合,使考核评价多元化。注重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等过程性考核评价,使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结果全面、客观、有效。保证“工匠精神”的培养成效具有可识性、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
此外,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师资和校内外资源开展校企双元考核评价,邀请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比如课程项目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通过平台测试、活动讨论、课堂测试、课堂主题演讲汇报、分组展示演练、情景模拟、个人仪态训练、小组仪态综合训练、企业综合实践训练等环节和内容,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评价,综合评价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真实情况。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改进。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城轨站务岗位需求,兼顾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塑造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校园人”和“地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