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张 利,龙进军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再只是以学生升学为目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人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后,国家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企业在职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脱产或不脱产接受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2020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办好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1-2]。
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社会人员生源的教学活动成为高职院校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造船质量检验课程为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研究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任务的路径。结合社会人员生源的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2019年开始进行社会人员招生,这两年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生产一线企事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与传统生源相比,这一类生源年龄跨度大,他们的年龄处于20~50岁之间。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接受过初级职业能力培训,但因其受自身文化、技能素质以及年龄的限制,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靠继续深造来改变现状。然而他们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难以到校参加集中学习,所以在校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相较于传统生源,社会人员生源的学历层次差异较大,有初中、职业高中、中专、普通高中不等,其中一线企事业职工多为中专和普通高中学历。普遍来讲,他们的学历基础较低,知识基础较差。他们通常是通过经验来认知和学习,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积累知识,对于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更适合在实践操作中去获取理论知识,形成职业技能。
社会人员生源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不同,对学校教育需求也有所不同。一线企事业职工有较好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专业知识基础较薄弱,他们有继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岗位竞争能力的需求。进城务工人员更多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合适的、更高收入的工作,但自身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学历水平。总体而言,这一类生源是以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需求为主。
课程选用的教材一般已出版多年,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甚至部分内容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对于一线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人员生源来说,应用此类教材讲授会使其产生混淆和迷惑。
课程教学大部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实例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常规的教学方法,运用现场视频、动画演示、仿真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这些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结合社会人员生源的学习特征,应寻求更为适合他们的更为高效的教学实施方法。
目前高职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而社会人员生源主要是以获得技能提升为主,且各有差异[3]。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很难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设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社会人员生源的学习需求。专业课程目标设置上要更侧重于职业技能提升,应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将实际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定为课程的主目标,直接和考证相融通,获得实际岗位相关的证书,如力学性能检测证书、光谱分析证书、无损检测证书等。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考证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技能提升的目标。课程内容还应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将证书课程和书本教材相融合,加入实际案例。
造船质量检验课程内容在构建时,应将知识目标、与岗位紧密对接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相结合,同时还应考虑到面向社会人员的学习经历和能力侧重,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使其符合工作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以社会人员生源为中心,以行知合一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方面出发,构建出工作任务和理论知识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系列化弹性化的模块式教学内容。
针对社会人员生源的学习需求和就学方式,需要编写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材,且教材中还应反映出船舶行业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4-5]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助力。活页式教材一般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基本单元,并以学习模块形式展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学生学情、岗位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制定,也可以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情况对教材中的相关工作任务模块进行独立更新和优化。在工作手册式教材中能够清晰地描述出船舶检验的每一项岗位任务及相应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操作流程、具体的作业指导、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及规范的质量检验标准。学生有了这类教材,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任务要求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达到技能提升的目标。
由于社会人员生源不能全部保证全日制授课,因此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根据学员的自主选择,分为脱产与弹性(非脱产)两种学习方式[6-7],对于不能到校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线上平台学习模式,以学历提升教育为主;对于有一定时间到校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知识部分可以在空余时间在线上平台完成,实训课程则必须在线下课程完成,这种方式主要针对以技能提升为主的学习者;对于全日制学习者,与高职传统生源一样,组班上课,辅以线上教学平台。
在课程教学中还应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一方面引进企业工作者来校授课,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与专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交流和指导;另一方面鼓励课程团队的教师走出学校去进修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课程信息平台。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造船质量检验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汇集行业企业的优秀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建设[8]。如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营造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立体化学习环境,构建满足社会人员生源灵活机动学习需求的在线学习平台。
基于社会人员生源的造船质量检验课程改革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将课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与考证相融通,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证书为目标,社会人员生源根据自身需求获得与实际岗位相关的证书;二是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模块化教学任务,结合考证相关知识内容,编写合适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三是社会人员生源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应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社会人员生源的造船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成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