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彩燕邱建农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取 经
贾大山
县委要在李庄村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大会。数千名农村干部,一个个舒眉展眼,喜气洋洋,就好像才解放、庆翻身那年头儿一样。他们把自行车一放,有的站在路口,观看李庄的老头们撒欢儿似的敲架鼓;有的聚在滹沱河大堤上,互相交谈村里的情况……
王清智到底是个有心人,他不光是欢乐,更主要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李庄的工程上。他自言自语地说:“喝,李黑牛这家伙真有两下子!喝,李黑牛这家伙真有两下子!”
我跟在他的身旁,不由笑着问:“老王,你说什么?”
他站住了,两道浅淡的眉毛向上一挑,演讲似的说,我说人家李黑牛真有两下子!这里的沙冈,平啦;这里的沙壕,垫啦;镜面似的河滩地里,谁知人家又有了什么鲜招儿?莫非……”说着,两手一背,又迈开那两条有力的长腿……
半月前,我随县委工作组到王庄,就发现了老王这个特点:嘴快腿快,脑子灵活,说话有条有理有声有色。也许是解放初期当过一段民校校长的缘故吧,笔杆儿也很利落。我总觉得他在我所结识的农村支部书记当中,算得上最有水平的一个。可是,王庄既然有这么一个领导人,为什么总是跟在李庄的后面跑呢?李黑牛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在,请李庄大队支部书记李黑牛同志介绍经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李黑牛站起来了。我踮起脚尖一看,五十多岁,小矮个,瘦巴脸,身穿粗布小棉袄,头扎一条旧手巾,是个土眉土眼的庄稼人。只见他手提一把明晃晃大镐,笑眯眯地朝人群里走去。他照手心吐了口唾沫,把手一搓,抡圆大镐,呼哧呼哧刨了个大坑,然后捧起一捧沙子,高高举过头顶,让沙子从手缝里慢慢流着,厚嘴一张,说:“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看见了吧,这就是俺村,九百亩河滩地,表面挺平整,肥土层太薄,底下尽沙子,好比筛子眼儿,又漏水、又漏肥,种嘛长嘛,嘛也长不好。去年,俺们从……从兄弟大队学来一手,掏沙换土,重新治理。当时俺们打了个谱儿,一年三百亩,两年六百亩,今年怎么着?李庄人民说,大干一冬,全部完工。”
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笑声。我使劲拍着巴掌,扭头一看,咦,老王呢?四下找寻,只见他呆呆地蹲在人群的最后面,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
散会以后,我和老王来到农田基本建设指挥棚里。李黑牛忙去了,只见一个胖壮大汉正和几个女孩子收桌凳。老王做了自我介绍,那大汉叫张国河,是李庄大队的支部委员。
张国河看了老王一眼,说:“别看黑牛性子慢憨,心里自有主意。大年三黑夜,把我拉到我家没烟火的西屋里,问我怎么办。我早憋了一肚子气,一拍桌子:‘光听蝼蛄叫就别种地啦,光听蛤蟆叫就别过河啦,咱干咱的,揪不了脑袋!’黑牛说:‘谁是蝼蛄,谁是蛤蟆呢?’我说:‘咱是庄稼人,种好地,多打粮食,多给国家拿贡献,这是咱的本分!哼,尽他娘的王清智搅闹的!’当时,黑牛脸如铁,眼似锥,嗓门不大,句句话有斤秤。嘿嘿,他的意思我明白!”
谈到这里,张国河喝了一碗水,看看老王说:“当然啦,找几条语录,要是搁在你身上,那不成问题。你肚里有墨水儿,脑瓜儿又活,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黑牛可没你那本事呀!他十三上放羊,十五上打铁,十九上就在民兵游击队里扛枪杆,斗大的字认不了一升。他看一本书,比锄十亩地还费劲呀!”
“你们的支委会开了没有?”我问。
张国河想了想,说:“当时黑牛还是说不忙。正月里,他又花了几天工夫,专门找人聊天。至于谈了一些什么,你们最好是回村打听打听三队的饲养员赵满喜去,办社的时候他就是黑牛的一个膀臂。”
赵满喜坐在喂牲口的大院里,咿咿呀呀地哼着曲儿,正在筛草。为了谈话方便,我只向他做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老人一听,呵呵笑了,嘴里虽然缺牙少齿,说话有点跑风,听着却更幽默。
“不错,我这牲口棚里,黑牛常来常往。习惯成自然啦,有了什么难心的事,他总是先来摸摸俺们的心眼儿,然后再拿到支委会上讨论。”
老王点点头,看了看我,叹服地说:“黑牛真有两下子!”
“唉,就那么回事呗!”好像听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老人脸上美滋滋的,嘴里却又褒贬几句,“他这个人,文没文才,口没口才,又好咬死理儿。可话又说回来啦,有这么个好咬死理儿的人,村里倒是不吃亏。”
谈到这里,牲口棚里传出一阵马叫声。老人让我们等一等,他要照看一下刚满月的马驹儿。
老王在院里转了个圈儿,老王两道浅淡的眉毛向上一挑,两手朝我一摊,说:“你看,人家今天所坚持的,正是我去年所扔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我这个人善于务虚,人家黑牛善于务实。”
太阳落入紫红色的云层里。滹沱河大堤两旁,一株株高峻挺拔的白杨树染上了美丽的晚霞。
(摘编自1977年第4期《河北文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热烈、喜庆的场面描写,写出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喜悦、盼望,充满时代气息。
B.“两道浅淡的眉毛向上一挑”在文中两次出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当时不同的感受。
C.王清智“取经”的对象是黑牛,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黑牛,而是通过他人的介绍来表现。
D.文章结尾对“云层”“白杨树”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烘托了人物内心。
2.文章充满了“土”味,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清智说:“我这个人善于务虚,人家黑牛善于务实。”从文中人物或“虚”或“实”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篇供稿: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仲彩燕)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建档户
郑俊甫
第一次去西街村搞贫困户核查时,我跟同事肖梅一组。别看肖梅比我小两岁,但她已经在扶贫一线待了快半年了,稀奇古怪的事儿、难缠的刺儿头,她都应付得游刃有余。领导让我跟着肖梅,抓紧熟悉一下流程,把肩膀磨踏实了。“千斤重担,都在那儿等着人挑呢!”
西街村不大,三百多户,一千来口人,却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镇里初次调查摸底,就圈定了五十多户贫困户。厚厚的一沓资料摆上案头,我翻了足足一天,才从密密麻麻的数字蛛网里理出一点儿头绪。接下来,就是入户核查,落实数据的准确性,确定能否建档立卡。
入户前一晚,肖梅给我打了预防针,虽然贫困户的帽子并不是镶金镀银的,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千方百计想戴在头上。“人性,”肖梅强调说,“最复杂的东西就是人性啊!超出所有书本所能涵盖的范畴。”肖梅还提醒我,记得穿得低调一点儿,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在机关,对人是一种尊重;但在贫困村走街串巷,反而有一种“自绝于人民”的隔阂感,不利于和贫困户打成一片。
当我第二天站在肖梅面前时,肖梅扑哧一声笑了,上上下下点着我的行头说:“老蓝布,解放鞋,啧啧,从哪个古董店里翻出来的呀?”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昨晚翻箱倒柜,真没找到合适的衣服。这一身,还是在父母家翻出来的。
时令已过了清明,天还是有点儿凉。乡下不像城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遮挡,稍微有点儿风,就横冲直撞。我跟着肖梅,按图索骥,准备拿着名单一户一户查下去。才刚从第二家出来,就发现一位六十来岁的大娘,迈着一双圆规似的细腿,若即若离地跟着我们。我刚要提醒肖梅,她倒先转了身,疾步逼近大娘,当头一句:“您有什么事儿吗?”
大娘吓了一跳,一只手抚着胸口,魔怔了半天,才回过神来:“恁(你)……是县上下来给贫困户发卡的?”
“是建档立卡。”肖梅纠正道。
“给俺也发张卡吧,”大娘说,“俺家也是贫困户。”
“你们家户主叫什么?”我掏出贫困户名册,问道。
“茹大军。”大娘盯着我的名册说。
我迅速翻了一下,没有。肖梅冲我挤了挤眼,一笑,意思是,狼来了。“说说吧,你们家什么条件?”
“俺家……嗯……三间房,好几十年的老房子,墙都裂缝了,瓦上全是草。俺整天睡觉都闭不上眼哪,老怕房子塌下来。”大娘吞吞吐吐,总算把话捋明白了。
我赶紧掏出笔记本,想做个记录。肖梅摆摆手,阻止了我,继续问道:“大娘,您家孩子多大了?”
“大孩儿三十五了,二孩儿二十九了。”大娘答道。
“结婚了没?”肖梅又问。
“二孩儿还没结哪。”大娘摇着手说。
“我给他介绍个对象吧?”肖梅笑着说,“您家啥条件呀?”
刚才还蔫蔫的大娘忽然挺直了身子,连语调也高了八度:“哎呀,俺家条件呀,房子是去年新盖的,五间大瓦房。恁(你)到三邻四舍打听打听,俺家那孩儿,人可好啦!”大娘摇着手臂,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证明她儿子的好。
肖梅呵呵笑了起来:“好了大娘,我知道了。您先回家歇着,有合适的,就给他介绍啊!”
大娘一步三叮咛,千恩万谢地走了。我憋在肚里的笑虫,也终于爬出来,抖个没完。
本想着这件事就这么画句号了,没想到一周后,肖梅带着我专门摸到了大娘家。我不解,问肖梅:“不是骗人的吗?去干什么?”
肖梅说:“我这两天去村委会问了,大娘说的也不全是假的。他们家有两片宅基地,老宅基地的房子确实很旧了,一家三代七口人都挤在新房子里。他们家小儿子眼看三十了,还没对象。在农村,这是会让人笑话的。”
“知道会让人笑话,为什么还不找对象?”我又问。
肖梅白了我一眼,嗔怪道:“你这是‘何不食肉糜’的逻辑呀!除了穷,还因为那孩子有点儿太实诚,用农村的话说,就是有点儿憨。当然——”肖梅停顿了一下,说,“还有点儿懒,到现在都没出去打工。”
在大娘家,肖梅给二孩儿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县里的一家果园,忙的时候摘摘果子装装箱,闲的时候给园子里散养的鸡鸭喂喂饲料。起初二孩儿还不乐意去,忸忸怩怩找借口。大娘也有点儿不满:“俺是让你给二孩儿找对象,不是找工作。”
肖梅说:“就是为了找对象呀!那家果园里的工人都是女的,去了多说说话,不就找上了?”
这句话挺管用,大娘回过头就骂二孩儿:“鳖孙样儿,人家县里的领导给你找的工作,你还拿三捏四的挑啥?想打一辈子光棍儿呀?”
大概一个月后,我就听到了二孩儿订婚的消息。女方比二孩儿大三岁,离过婚,还带着个孩子。“大娘跟二孩儿都没意见?”我好奇地问肖梅。
“有啥意见?”肖梅眼一瞪,“我的眼光,能错?”
我这才知道,女方是肖梅早就考察好的。让二孩儿过去,不光是为了找份工作,也是为了让女方主动接触他。日久生情,好多磕磕绊绊的事儿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肖梅呀!(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第二段写“我”翻阅西街村贫困户资料的情形,就初步体现了扶贫工作的不容易。
B.大娘为了能够获得贫困户的名额捏造事实,说家里的房子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墙壁裂缝,瓦上长草。
C.肖梅通过询问大娘二儿子婚姻问题,让大娘说出了家里的真实情况,巧妙消解了大娘冒领贫困户名额的企图。
D.文中透露出来的争抢贫困户名额、农村大龄男青年找对象难等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我们深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大娘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她对自家情况的介绍前后反差很大,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刻画肖梅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从侧面展现,而对大娘形象的刻画则主要是借助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
C.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这样既叙事完整、脉络清晰,又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真实感。
D.作为一篇扶贫题材的小说,本文颇有特色,如写走访贫困户时扶贫干部的穿着、大娘说话的方言味儿等都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肖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非建档户”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篇供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邱建农)
【参考答案】
(一)《取经》
1.C(文章刻画黑牛并不是全都用间接描写,例如写黑牛在现场会上刨坑挖土就是对他的直接描写。)
2.对“土”地的描述,写出了土地的贫瘠;对黑牛挖“土”的描写,写出了黑牛的实干;用“蝼蛄”“蛤蟆”作喻,运用“土”味语言,形象生动;全文围绕改造“土”地来写“取经”,揭示了提倡实干、向他人学习的主题。(答案共4 个小点,大意对即可)
3.①两人共有之“实”:都从自己村庄土地特点出发思谋改造之策。
启迪: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老王自我检讨,认为“人家(黑牛)今天所坚持的,正是我去年所扔掉的”,反省自己缺少脚踏“实”地的坚持精神。
启迪:凡事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③王(清智)“虚”黑(牛)“实”之例一:王(清智)长于根据“语录”演绎,较“虚”;黑牛常去群众家寻访、实地商讨,务“实”。
启迪:做事说话就要实打实,击中要害;
④王(清智)“虚”黑(牛)“实”之例二:老王能根据标题推断文件精神的大概,较“虚”;黑牛善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启迪: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花结果。(答出3点,大意对即可)
(二)《非建档户》
1.B(“大娘为了能够获得贫困户的名额捏造事实”概括失当。由文中肖梅说的“大娘说的也不全是假的。他们家有两片宅基地,老宅基地的房子确实很旧了”可知,大娘说的话并非都是“捏造事实”。)
2.B(“刻画肖梅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从侧面展现”分析不当。小说刻画肖梅的形象,主要是正面的直接描写。)
3.①热爱扶贫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②有丰富的扶贫经验,开展工作时有开拓精神;③热情开朗,聪慧睿智。(大意对即可)
(举例:从“稀奇古怪的事儿、难缠的刺儿头,她都应付得游刃有余”可以看出肖梅的工作能力强;从交代“我”穿什么样的衣服等可以看出她扶贫经验丰富;由“我这两天去村委会问了……”可知,肖梅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从中不难发现她工作认真负责;从她通过介绍对象得知大娘家的情况以及通过主动介绍工作促成大娘二孩儿的婚事,可以看出她热情开朗、聪慧睿智。)
4.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了解、帮助“非建档户”(大娘一家)展开的。②虽然“非建档户”不是贫困户,但作为基层干部的肖梅还是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解决困难,由此塑造了肖梅的形象,歌颂了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