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李 雪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或者指导者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原则,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帮助个体认知、了解自我、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预防、改善乃至消除心理困扰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学校以及全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强调所有的课堂都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7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作用相结合[3]。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价值导向功能被忽略[4],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尤为重要。
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5],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收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优化思政教育成果,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获得自控力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以此更容易地接纳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不难发现,融合了思政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其中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思政领域的开拓与发展,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促进学生“三观”构建,还可以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政治素养;同时,遵循学生个体的思想以及心理的发展特性进行思政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很多联系,但也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它们的起源不同,思政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学校建立之初就已存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起源于20 世纪初的早期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运动和心理卫生运动[8];其次,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教育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8];再次,它们内容和方法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侧重于使学生认识、学习社会规则,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主要通过讲课、报告、学习、讨论、参观访问、检查评比、榜眼示范来开展,强调摆事实、讲道理,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职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教育和指导,偏重于使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强化其自知、自尊、自信、自助、自律、自控能力,主要通过会谈、角色扮演、心理训练、行为矫正、价值澄清等方法,注重情绪宣泄与思想疏导[8]。将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两者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育人的目的[9]。
1.3.1 教学目的和对象一致
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统一于高等教育的目的,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10],同时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主体均为“学生”,思政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的教学目标及方向都侧重于精神与心理培养,在育人的总任务下有机结合在一起。
1.3.2 教学方法取长补短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主要通过外界力量的引导来实现其教育目的[1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心理调节、形成健全人格等,更侧重自下而上的个体成长与领悟,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育人的效果。
1.3.3 教学内容相互渗透
思政教育关注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人心理品质的塑造,强调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完善个性等,二者的教学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在思政课程中不乏一些同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渗透着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因此,思政教育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有效补充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将两者融合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心理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主体,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心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拥有健康积极的阳光心态,尊重学生等;与此同时,心理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
分数不应该是课程效果的唯一评价指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要坚持定量定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和激励原则[12],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在课程中个人的成长与变化,同时要采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判断。此外,作为评价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们要有充分自主发言的权利。
2.3.1 精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应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求职择业心理、压力挫折与人格和心理咨询等十几个专题,教师应发挥好思政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自我意识”单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整个课程中;同时,由于心理健康专题较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每个专题都讲,会导致课程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与满足,因此在讲述过程中要精炼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专业设置、自身所倡选择部分专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只有内容精炼才有可能从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13],促进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层面的满足。
2.3.2 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弘扬正能量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一个新兴流派,其研究重点在人的积极因素方面,倡导用积极心态对事物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个体的优秀品质和内在积极力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与思政课程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应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传递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授知识、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心理挫折的调适部分,可以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进取性品质、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梦想、努力奋斗、有所担当,引导学生为实现个人梦、青年梦、中国梦,真正成长为我国社会和市场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奋斗。
2.3.3 倡导科学健康观,增强道德感
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随着对健康的重视,我们不再将健康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而是持一种全面、科学的健康观。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括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认同。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14]。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全面、科学的健康观,不仅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适应状况,如是否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是否对社会有较清醒正确认识、言行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等,以及学生的道德认同,如是否认可和接受社会道德体系中的诸多规范等。通过倡导科学健康观,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健康观,获得积极情绪,提升生命意义感,促进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4.1 更新课程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为主,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兴趣减弱,因此不仅要结合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等),更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如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辩论赛、情景剧等),让学生充分参与。比如,教师可以先通过讨论网络热点问题、团辅游戏的方式走进学生中间,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再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舞台剧、朋辈互助等方式与学生深入建构心理健康的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建构起较为成熟的学习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现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及求知好学的精神,虽“无声无形”,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从而真正地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1]。
2.4.2 利用网络舆情引导学生三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互联网教学潮流也涌入了大学校园[15]。因此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应将网络舆情与生活结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可以呈现一些比较热的时事供同学们讨论,比如之前比较火的“996”工作制以及最近某大型电商公司员工下班路上猝死的事件,可以和求职择业心理健康联系起来,深化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还有某大学女学生自杀事件及PUA 事件,可以与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产生的舆情进行讨论,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发表正确的意见,促进心理健康及正确三观的建设。除了课堂上的讨论,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手机上的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平台、各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地对重大事件进行思考与讨论,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来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通过促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发展、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精炼课程内容、善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倡导科学健康观、更新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舆情,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6],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辉:提出论文构思,撰写部分论文,总体设计,挖掘思政元素,实施教学,提出修改意见,总体把关;李雪:提出研究思路,撰写、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