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金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1891年6月,青岛建制,地域狭小,归即墨县管辖。1897年11月,被德国武装占领,沦为殖民地。管辖范围大致包括现今沿山东路→重庆南路→重庆中路一线以西至胶州湾东岸部分。几经变迁,历尽磨难,青岛已发展成为包括现今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即墨七区和莱西、平度、胶州三市,陆域面积1129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1]22-231984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在旧中国高等教育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其格局逐步改变。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良好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大都市。本文拟以学科发展的视角,对青岛建制以来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作一番考察,以期鉴往知来。
1906年,德国殖民政府胶澳督署提出“华人学校计划”,即在青岛建立一所由中德合办的高等学校。经过外交谈判,得以获准,学校定名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设工科、医科、政法科和农林科,另设预备科(即大学预科,相当于中学),由中德共同出资兴建、共同派员主管。1909年9月,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正式开学,由德国人凯贝尔任该校监督(即校长),共招收学生60名,校址定在德国驻军炮兵营旧址(现朝城路2号一带)。1914年8月,日本占领青岛后,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被迫解散,青岛高等教育陷入断裂缺失状态。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23年3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派李贻燕考查青岛教育。他在给政府的报告中建议“中央政府应于青岛设一国立大学”“俾斯麦兵营若能拨充甚为适宜”。[2]54-551924年3月,北洋政府代理教育总长高恩洪出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设想在万年兵营(即俾斯麦兵营)创办大学,鉴于经费紧张,会同社会各界一起办学,青岛富商刘子山和私立青岛中学校长孙广钦等人积极响应支持。同年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高恩洪校长到会讲话,校址位于现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一带。先设工科、商科,后设土木工程科、机械科、矿科,并预备增设农林科、法科、文科等。此时,正值第二次直奉战争,高恩洪依附的直系吴佩孚溃败南逃,高恩洪被捕,押往济南,私立青岛大学陷入困境。1925年1月,校董会推举校董、山东省议长宋传典继任校长,勉强维持办学。1928年12月,国民党完成了全国统一。此后,青岛被列为“特别市”。1929年6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议取消私立青岛大学,并决定将在济南筹办的山东大学(该校创建于1901年,因战火毁坏,时停时办)迁至青岛筹办,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定名为国立青岛大学。
在筹办国立青岛大学中,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自来青岛考察,题写了国立青岛大学校牌,推荐杨振声出任校长。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陆续聘请国内文化科技名流前来执教,诸如,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游国恩、黄敬思、汤腾汉等,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声势颇壮,其主体学科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立青岛大学爆发了学潮。在此环境下,杨振声自称“处理无方”,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辞职请求(未获准)。1932年6月,因教学管理问题再次引发学潮。7月3日,教育部电令解散国立青岛大学,一切“听候整理”。
1932年9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由赵太侔任校长,继续办学。设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乡村教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8个专业。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国立山东大学被迫迁往安徽安庆,后又改迁四川万县。在颠沛流离中,办学资源损失严重。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由此,青岛高等教育再次陷入断裂缺失状态。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因战争停顿但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校应予以恢复。1946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委派赵太侔为代理校长。同年10月25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原校址举行开学典礼。此段办学持续至1949年6月告结。
综上可见,在多灾多难的半个世纪中,青岛高等教育时断时续,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随后,青岛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了国立山东大学,并迅速组织复课。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3]7-8改革旧有教育事业。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华大学(1948年夏在潍坊建校,后迁济南)并入山东大学(1950年后,国立山东大学不再冠以“国立”二字)。新山东大学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连同新增加的政治、艺术两个直属系共18个系,另设历史语言和海洋物理2个研究所,初步形成了以文史见长而又重视开拓海洋学科的特色院校。由此,青岛拥有了“海洋学科”,并逐步成为国家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基地。后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以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海洋研究机构均落户青岛,涌现出了童第周、曾呈奎、文圣常等一大批海洋研究科学家。
1952年下半年,全国高校院系实行调整,青岛市亦有计划地开展此项工作。山东大学调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与原山东工学院土木系、纺织系合并成立青岛工学院,校址分设于青岛市松山路和黄台路两处,松山路主要为纺织系、测绘系,黄台路主要为土木、水文、水利等系。院系调整后,山东大学除了暂时保留医学院外,取消院一级建制,设立9个系。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厦门大学部分从事海洋学科教学的教师归并于山东大学,建立海洋系。至此,山东大学定型为一所教育部直属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山东省政府以青岛礼贤中学土木科为基础创建了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后改为山东省冶金学校),校址定于青岛市抚顺路11号。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青岛工学院被拆分。同年8月,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校址定于现青岛市郑州路53号。1958年,该校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由此,青岛橡胶化学工业学科体系诞生,进而推动了青岛橡胶化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青岛橡胶二厂、青岛橡胶六厂、青岛化工厂等知名企业。同年9月,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改称青岛医学院。
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随后,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以及化学系、生物系的部分专业为基础,组建山东海洋学院。同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改为青岛纺织专科学校(后改为山东纺织工业学校),校址定于青岛市抚顺路33号。该校是山东省内唯一的省属普通纺织高校,进行大专学历教育,附设中专教育。该校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青岛纺织学科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年,青岛市决定创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山东省高教局正式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筹建计划。1960年,开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被撤销。1971年,借地青岛医学院(该校于1970年迁往北镇办学,1974年复迁青岛,在北镇设分院)再次创办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半年后夭折。
几经变故,至“文革”前夕,青岛高等院校实际上只有3所,即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化工学院和青岛医学院。其主体学科包括海洋、化工和医学。其他学科,诸如纺织、冶金、建筑工程等均处于培育之中。
“文革”结束后,教育界同其他各界一样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青岛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许多学科随之发展起来。
1977年,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由青岛市政府筹建)参加全国扩大招生,招收大专班。1978年2月,山东海洋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同年4月、12月,经教育部同意,山东纺织工业学校升格为山东纺织工学院,山东省冶金学校升格为山东省冶金工业学院。至此,全市普通高校扩大为5所,在校生达到3465人。[4]5371983年8月,潜艇学校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校址位于现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南段西侧(后迁至李沧区金水路1号)。在短短几年间,青岛学科门类有所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入,各地高校均根据办学形势的发展对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学科规划做了些调整,与之相应,有些高校更换校名。1984年,山东化工学院改名为青岛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山东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该校。经过发展,该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1985年9月,山东省冶金工业学院改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经过发展,该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1988年1月,山东海洋学院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经过发展,该校已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见长、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
教育之举,在于师资。1984年6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定于青岛市广饶路141号。后迁至青岛市崂山区青大一路16号。开设中文、外语、政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艺术等专业,为青岛地区培养初中师资。
青岛被列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凸显了它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现实需要一所以“青岛”命名的高水平的大学相匹配。1985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青岛大学正式建立,校址选在现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1993年5月,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1999年4月,山东省纺织工业干部学校并入青岛大学。2001年7月,对外经济贸易部青岛疗养院整建制有偿划转给青岛大学。2002年3月,青岛高级职业学校划归青岛大学。截至2021年7月,该校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师生员工达46000余人,是青岛地区人数最多的大学,同时也是当今青岛地区涵盖学科领域最广泛的综合性大学。
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青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迅速地发展起来。1977年10月,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建,选址在青岛市郭口路2号。1992年1月,更名为青岛市职工大学。1999年6月,在该校基础上筹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4月,青岛教育学院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总部选定在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2017年,该校被评为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1979年2月,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成立。2020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青岛创业大学。1980年,青岛海运学校改为成人高校,定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进修学院。1983年,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2010年,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院设有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物流与航运管理系等6个系部,招生专业13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一批新的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涌现出来。2002年,在青岛商业学校和山东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基础上,创办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校址选定在李沧区九水路599号。同年,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成立,校址定于李沧区巨峰路201号。2003年5月,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校址位于黄岛区科教二路316号。2019年,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成立,校址位于城阳区上马街道东张社区。同年6月,康复大学在青岛市红岛南部滨海地段正式揭牌。2020年3月,青岛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校址位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淮河路1007号。
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办学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高校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异地办学。
青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了许多知名高校前来办学。
2000年9月,莱阳农学院与青岛市城阳区签署共建青岛校区协议。次年8月,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开工建设,校址定于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2002年9月,首届新生入校开学。2007年3月,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2016年11月25日,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项目在平度市南村镇举行奠基仪式,并正式进入建设阶段。2021年秋,首批新生约7000人入校,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正式启用。至此,青岛市区及所辖各县级市实现了均有大学的全覆盖。
2001年10月,山东科技大学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现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2002年9月青岛校区启用。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校址选定在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部专业迁入青岛校区。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决定在青岛建设新校区,校址位于今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72号。校区于2012年3月举行奠基礼,2017年整建制迁入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海洋研究院、县域发展研究院等8个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同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标志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全面启用。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外地高校看好来青岛办学条件,也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来青办学。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在青岛成立,院址位于青岛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大道1号。2016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在青岛落户,院址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393号。以上研究院建立后,陆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们奋发向上,求知求学。由于公办高校招生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随之出现了一批民办高校。
1992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高等中学成立。2005年,定名为青岛滨海学院,校址选定在黄岛区嘉陵江路425号。2017年,学校成为省级硕士培育建设单位。设有国际合作学院、医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数十个,除招收国内学生以外,还接纳外籍留学生100余人。
1992年,青岛文理求实学院建立,后改今名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校址选定在城阳区丰海路51号。学院下设汽车工程学院、航空服务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50多个热门高职(专科)专业。
1996年,青岛飞洋经贸进修学院成立,后选址在城阳区韩海路中段1号。2002年,改建成为专科层次的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因办学资金困难,暂停招生。2017年,恢复招生。
1997年,山东省经济职工中专学校黄海分校成立。2011年,定名为青岛黄海学院,校址选定在黄岛区灵海路1145号。截至2020年,该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招生专业数十个。
2001年,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成立,校址选定在李沧区九水路588号。2014年,更名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校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涵盖工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招生专业数十个。
2004年,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成立,校址选定在城阳区铁骑山路79号。该校是全国首批、青岛首家规范化独立学院。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系等系部,招生专业数十个。2021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该校转设为青岛城市学院。
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成立,校址选定在胶州市福州南路236号。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青岛工学院。设有计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商务等特色专业。
2020年4月,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创建,地址位于莱西市店埠镇南城路177号。该校培养涵盖飞行、乘务、空保、空管、机务维修等各类民航岗位的专业人才。
同年12月16日,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由烟台市迁至莱西市办学,地址位于莱西市学院路1号。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开设30多个专科专业。
2021年1月26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该学院位于青岛市黄岛区金沙滩路689号,是国内除北京电影学院外唯一一所电影全学科本科院校。
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等学校29所,其中本科层次16所,专科层次12所,开放大学1所,全日制在校生43.07万人,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高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青高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85人;现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4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个。另外,目前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21所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式运行。[5]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青岛高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一,当今青岛容下了山东所有名牌高校在这里立聚首办学,还有一些全国名牌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落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岛已成为山东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区。其二,青岛地区传统文化底蕴薄弱,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殖民地宗主国,偏重于自然科学技术,导致社会科学研究滞后。这种局面至今尚未转变,与青岛发展很不协调。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三,青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依托于青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同时也得益于青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十分难得,应该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其四,青岛曾以特别市身份存续多年,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下青岛各方面的发展壮大,为向直辖市提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谋得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2022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学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办好特殊教育、专门教育等等。以上纲领性的政策规定,为当下青岛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青岛高等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加强产教融合,瞄准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以求更好地发展,为青岛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