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实验中学 222241)
中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改革的条件.老师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学生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数学学习中根据学习的需要设置问题驱动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探 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最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思考和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课堂学习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和首要任务.中学数学课堂不能老是讲题,学生做题,要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用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和探 究,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方法,是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学习中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与教学内容中的相关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围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排出干扰条件,找出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课堂教学内容寻找解决问题思路.许多学生喜欢关注课外习题,喜欢研究具有探究性的习题,忽视基本知识 的学习和基本习题的研究.问题驱动型的学习并不是只注意有刺激性的数学问题.而是更关注基本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在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内容,理解概念包含的知识点和要求.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两边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数学概念应该对应一个知识点或者涵盖几个知识点,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概念的名称和性质,设置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在教学二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很难找出解数学方程的已知条件,不能利用已知条件去解方程式,就可以根据问题驱动的方法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利用已知条件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等方面,其作用效果同样突出.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要求,去引导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例如,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和解题要求,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韦达定理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第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习激情.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探究数学问题的过 程.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用数学问题驱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就是用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总的要求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去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讨论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带着问题去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围绕的能力.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一种形式,根据三边相等的特点,等边三角形,应该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就可以根据三边相等的条件,推导出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它的三个对应角也相等.
例如在数学三角形的解题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设置三角形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去探究三角形与圆的关系,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
第三,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问题驱动的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去套用问题驱动的方法去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教学内容.在问题驱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习中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实施驱动型教学的关键,没有问题,就不能思考.但问题设置的不合理或没有探究性,也就没有思考价值.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驱动的关键和前提是设置合理的和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驱动教学的深入.
问题驱动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其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 系.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太简单的问题没有驱动性,学生不能深入思考,过于复杂,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例如,在Rt△ABC中,∠ACB=90°,D是AB边上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AC交于点E,连接D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BD=BF.
求证:AC是⊙O的切线;
由于这个习题的问题有学习难度,但也有思考价值,是问题比较简单,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考也就能由 浅入深去理解圆和切线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探究三角形与圆的关系,思考的问题也能由浅入深. 驱动型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思考性和探究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学教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为教学中实施驱动型教学提供了条件.为老师启发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教材设置的条件去引导学生实施问题驱动教学,让数学问题驱动数学发挥刚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第七章《认识三角形》的单元额教学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比可以引导分析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联系启发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去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问题驱动在平时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在合理融入问题驱动理念的同时,需要注重结合实际构建问题沟通渠道.一般情况下,问题沟通渠道的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来实现.一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起到重要作用.另一种方式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积极的互动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学情,并且具备较强的引导能力,对课堂有较强的掌控能力, 在学生讨论方向偏离的时候及时引导,合理把握引导干预的程度,避免出现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全等”的学习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全等三角形的材料在班级上交流和讨论,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的实例去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全等三角形的题目和计算.这些学习问题,正是驱动学生思考和 探究的问题.教学中应该以教学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深入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解题. 在构建问题沟通渠道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确保问题本身具备实用性特征,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问题沟通效果.
比如:在解决“至少”类型的 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提出以下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五一出游,要求总花费控制在1800元,报名参与游玩的学生一共256名,协助管理的教师一共7名,要求每辆汽车要求至少有一名教师,现在已知车辆甲最多可以承载43人,其租金为360元,车辆乙最大承载32人,其租金为240元,请问如何租车费用最低?”由于是实 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易激起学生的热情,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突出数学学习价值.
基于问题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探究的问题,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驱动学习的中心问题.在数学学习中,一定引导学生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成为驱动学习的关键.问题驱动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中就应该合理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设置问题驱动.驱动教学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能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探究价值.问题的设计不能太难,太难了,学生就没有思考和研究的兴趣.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问题要有驱动型和启发性,还要有一定科学性和趣味性,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充分发挥出问题驱动在教学工的中作用效果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