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祖国而战》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探析

2022-03-16 10:46刘新玉
关键词:尼古拉战士家园

刘新玉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俄语系, 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20世纪苏联战地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就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很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肖洛霍夫从人性论者的角度出发,在反映卫国战争的作品《他们为祖国而战》中传达出了普通人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战争伊始,肖洛霍夫奔赴前线,见证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重要历史时刻,用真实的语言还原战争场面,用文字关注每一个平凡的主人公及其内心世界,凸显出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1]。作品中的主人公战前是普通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农艺师、矿工、拖拉机手、教师、学生,有各自的生活与梦想[2]。战争开始后,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成为保卫祖国的战士,他们克服对失败和死亡的恐惧,成为保卫家国的英雄。在前线,他们抽着劣质的烟草,吃着黑面包,喝着战地乌克兰炊事员用铁皮桶煮的粥;在齐腰深战壕里,战士们喝一口人民委员配发的伏特加,就可以为了胜利、为了亲人,或者单纯地为了明天去继续战斗,直到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彻底粉碎德国法西斯。肖洛霍夫用文学去感动每一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与和平”的追逐者和革命的歌颂者。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战地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怀、尊重与崇敬[3]。

一、自然描写彰显人道主义

(一)天人合一的完美融合

《他们为祖国而战》以战争为开端,描写了春天的自然环境,既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也用春天的残雪、空气中抑制欢乐的喧嚣,渲染着战争恐怖的气氛,预示着这即将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顿河草原是肖洛霍夫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他对顿河草原心怀感恩[4]。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对草原和土地的敬畏与爱亦深深地感染着作家。因此,作家巧妙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战士们的伟大功勋。

肖洛霍夫笔下的战士们,以“自然之子”的身份出场。他们虽然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战斗,但他们脚踏祖国母亲的土地,“享受着”自然母亲给予的一切。作者借用自然的力量给予战士们最无私的关爱:顿河草原给战士们带来无限的动力;顿河的河水让战士们洗去一身的疲惫,也洗掉了尼古拉内心隐隐作痛的伤,让他重获新生;草原上生长的黑麦,为战士们提供粮食补给;烈日下,空中飞过的野雁和野鸭给天空带来快乐的喧嚣,就连路边的小草也是极力向着太阳欢快地生长。这些大自然的美好,让战士们疲惫的脚步得以片刻歇息,抚平战士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思乡的内心得以慰藉[5]4。而牺牲的英雄们躺在祖国大地的怀抱,用自己的鲜血将身边的向日葵花瓣染红。这些向日葵花瓣就如同布满星星的旗帜,代表着国家和人民向战士们致敬[5]10。而那些被炮弹击中、慢慢落在战士脸上的花瓣,如同母亲的双手,为死去的孩子送去最后的抚爱,他们最终回归于自然,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自然给生者以抚慰,给逝者以归宿,自然以生命慰藉的方式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在作品中,作者更多地对战士们的内心情感给予人道主义关注。此时的大自然如同朋友般,对战士们的情感也能感同身受。无论是溃败撤退的途中,还是德国飞机突如其来的轰炸,风都是和煦的,慢慢吹过战士们的脸庞,将尘土飞扬的道路扫净;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向日葵,是战士们正排队前进的情景;当他们走过滨藜丛生的广场时,靴筒上沾着的花粉都是那样的芳香;晚熟的苹果树张开双臂掩护着大炮,就连晒蔫了的苦艾也要为战士们做出最后的贡献——躺在刚刚修筑好的掩体上,巧妙地完成自己“伪装”的任务;被烈日晒蔫了的艾蒿发出阵阵苦味,莫名地勾起了战士思乡的情绪[5]40。

(二)战争与自然形成强烈的反差

肖洛霍夫通过对真实战争场面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沉思。作品中的战争场面与自然描写相互交替,相互映衬。读者正在炎热的让人无精打采的夏天流连忘返,突然出现了德国人的坦克,响起了刺耳的射击声,战士们猝不及防地跌进掩体,用发抖的手拿起枪准备射击。尼古拉的第一发子弹,先是削掉了野菊花的白色花冠,然后击中了德国人[5]22。本应是残酷的战争,却因为野菊花的出现,增添了一丝丝唯美,花冠的掉落,也预示着德国法西斯必然失败的结局。

自然场景与战争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一边是静静的河面上浮着黄澄澄的睡莲,洛巴辛的纵身一跃,打破了这片宁静,尼古拉与洛巴辛正在谈论洗过澡后希望能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另一边远处斑鸠的啼声预示着战争即将再次到来。当那熟悉的、撕心裂肺的炮声再次响起,齐腰深的战壕成为战士们在草原上躲避敌人坦克攻击的唯一掩体[5]39。

这里的天是蓝的,蓝到深不可测,土拨鼠在忙碌地经营自己的洞穴[5]40。转瞬间,眼前的美好被地面上的一声“闷雷”破坏殆尽。随着轰隆隆的炮响,宁静的土地瞬间被高高地扬起,落在了战士们的头上、身上和眼睛里。尼古拉拨开艾蒿,摸索着散落在一旁的子弹。此时,他和其他战士一样,只要听到枪响,谁也不会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他们的战壕离得很近,面对的是同样的敌人,虽近在咫尺,但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刹那间,一股难耐的孤独和扎心的痛涌了上来。当尼古拉听到兹维亚根采夫的因为胜利而热烈的欢呼声,又看到燃烧的草原和土拨鼠洞穴旁燃烧的德国坦克,他的心才稍微舒缓了一些。这就是在战争中凝聚起来的团结力量,这就是战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撑的牢固友情。战争还在继续,而蓝天依旧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蓝,云雀质朴的声音依旧扣人心弦,而围绕在草原上空的烟雾并未移动半步。

一户户乡村院落的衰败,杂草丛生到连人都走不过去,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出现在作品中。这是一场普通人参加的战争,他们离开家园,走向战场,而家里的亲人日夜思念着前线的战士。肖洛霍夫笔下的普通劳动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他们每个人的思想在战争中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家逐渐形成共同的意识——民族的觉醒。当洛巴辛去老妇人那儿借桶和盐巴时,老妇人无情的斥责深深地刺痛了洛巴辛的内心。普通民众不明白为什么红军要把老百姓和自己的家扔给德国人,话语中饱含着痛苦与屈辱。这位老妇人的几个儿子和女婿都去了战场,至今生死不明。她指责洛巴辛的态度虽然冷酷,但却隐藏着深深的母爱,因为她对和平生活还有期盼。人民盼着战争结束,等待战士们凯旋。老妇人就是顿河草原人民的代表,她的话是人民的心声:即便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保家卫国。这是灵魂的蜕变,这是人民力量的彰显,也是红军战士的心与人民的心的伟大碰撞[5]32。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再现战争场面,通过主人公视角的转换,呈现出从上到下,由远到近的画面,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苦难和悲怆的情感。通过战争场面与自然描写的相互交替,写出了战争的冰冷与无情,表达了战士守卫祖国和家园的热情及人民对和平的强烈期望。

二、人文描写彰显家国情怀

《他们为祖国而战》中的环境描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激烈战争的真实场景。作品中人物与事件、事件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替,人物是真实的,环境是真实的,自然是流动的,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流动的韵律,彰显出顿河景色的壮丽与人性的伟大。战前,普通劳动者坚守职责岗位,努力经营家庭、爱情,坚守心中的家园。战争开始,在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意识里,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悲喜都通过自然描写来衬托。这既是反映人物心理的创作手段,也是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由衷感慨。

《他们为祖国而战》始终以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他们都是普通人的鲜明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家园,以及重建家园的希望。肖洛霍夫以参战者的视角让读者直面这些鲜活的人物,直击人的内心深处。作品中的战士不仅在战斗,他们也在思索祖国的命运,思考战争的最终目标,思念着受伤的战友,回忆着曾经的家园、妻子和孩子,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又把他们拉回现实。因此,对主人公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对和平生活及美好家园向往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战争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一)尼古拉·斯特列里佐夫以国为重

战前的尼古拉,是契尔诺亚尔斯克拖拉机站的总农艺师,不知从何时起,他与妻子的矛盾日益增长,并不断地折磨着他,最终,在他去战场前,妻子抛下两个孩子离开了他。尼古拉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让他渴望去战场与德国人拼杀。尽管他渴望粗茶淡饭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但他与妻子的矛盾让他不得已离开家园,离开自己的孩子。

尼古拉内心的纠结和自我斗争贯穿整部作品。夫妻矛盾使得他无法再回到曾经生活的家庭,看到熟睡的妻子,甚至是听到她的喘息声,都会让尼古拉的内心无比煎熬[5]2。作品中对那场又密又急的雨的描写,就是尼古拉真实的心理写照。他要离开,要去战斗。而当他走向战场,就是他寻求自我救赎、寻找精神家园的开始。春天里第一棵小草努力地向着太阳生长,预示着尼古拉在内心战胜了自己,他为自己找到了生活下去的理由,为自己找到了摆脱困境的出口。即使在前线,当战友们高声念着家书,他也会安静地听着,睡着时嘴角上扬保持微笑,很明显,他从战友的家书中也得到了一丝慰藉[5]19。尼古拉是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笑,因为他的心不屈服,这就是俄罗斯人的性格—— 绝不妥协、绝不屈服。

尼古拉心中的家园就是他的两个孩子。当他在风磨旁看到的七岁男孩居然和自己的儿子长得一模一样时,他尽力克制自己再多看那孩子一眼。他早已不知道自己的小尼古拉在哪儿。他不想因为这个孩子让自己的心肠在打仗前发软,所以恐惧地躲开男孩的视线,强迫自己检查子弹的数量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最后他还是没有经得住“诱惑”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始终没有离开并且挥手向队伍告别的男孩。

尼古拉是矛盾的,也是有高度尊严感的形象。在他身上,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爱情的期待,也有对妻子的怨恨;有对儿子生死未卜的担忧,也有不想面对现实的胆怯,但他对德国人的仇恨是坚定的。他知道,要想结束这一切苦痛,只有结束战争。流血和牺牲在所难免,如果需要,他随时准备自我牺牲。这就是一名普通战士对祖国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二)兹维亚根采夫始终心向故土

兹维亚根采夫在战前是农民,也是拖拉机手。虽然他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思想很单纯,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很丰富,能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战友。他对爱情、家庭和自己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尽管他对妻子在家书中对自己的称呼很不满意,但仍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战前的生活、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无论是兹维亚根采夫与战友们说的玩笑话,饱含热情地讲述自己心爱的机车,还是他在回信中请求妻子多讲讲拖拉机场的事,想知道现在还有谁留在那儿继续工作,都能传达出兹维亚根采夫与战友们亲密的友情,在他的心中家园不曾远去,他的心始终朝向故土。

战争不能阻隔兹维亚根采夫作为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当他看到被炮弹击中而炸开的土地和被炮火点燃的成片的庄稼时,有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悲痛。他熟知一粒种子的意义和价值——是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是重燃生活的希望。但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带给他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屈辱与仇恨,激起了他对战争的思考: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战争为何如此残酷?同时也激起了兹维亚根采夫的斗志:今天苏联人民遭受的一切,一定要德国人加倍奉还[5]50-51。

兹维亚根采夫的悲痛代表着千千万万苏联人民的悲痛。战争让他被迫离开故土、远离家人、失去家园,他疲倦、恐惧,早已痛恨和厌倦了战争,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他继续战斗的力量源泉。德国人频繁的袭击虽然让兹维亚根采夫身心疲惫,他不忍直视被战火烧焦的土地,炮火使遍地成熟的庄稼燃烧,这激起兹维亚根采夫与德国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而成片的未被烧焦的庄稼重新点燃了他对新生活的希望。

(三)彼得·洛巴辛心中的自然与家园

洛巴辛与尼古拉是在争夺“国营农场”战役中,一起肩并肩经历生死的好友。洛巴辛渴望战争结束,开启日常生活。他乐观开朗,即便是在溃败的撤退中,也依然是一朵阳光明媚的“向日葵”。在他看来,只要还活着,就是值得高兴的事。自从战争开始,除了生死,对于洛巴辛来说,没有什么可计较的。这种乐观的精神也表达出洛巴辛对战争必胜的信心——每一个战士要学会如何攻打敌人,要有守卫国家土地的责任,如果做不到,也不应埋怨老百姓目光冷淡。他心中的家园就是在顿河里洗完冷水澡后,能喝上的那一杯酒,吃到嘴里的那一碗美味的家常菜汤和让他快活得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的奶站牛奶[5]70。在他看来,打下来一架德国人的飞机,就离胜利、离战争结束、离回家又近了一些。当洛巴辛知道自己的战友尼古拉还活着的时候,他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喜悦。当洛巴辛再次见到尼古拉,才知道尼古拉的耳朵因为炸弹而失聪,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他的悲痛油然而生,眼泪顺着脸颊肆意流淌。洛巴辛身上体现出来的对战友的关心、挂念,揭示出他的心灵美。这符合作者传达出来的人道主义关怀,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赞美[6]。作者给予每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公平和尊重,赞美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友情,同时也传达出了人与人、个人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那颗对祖国和人民的真心,支撑着洛巴辛在前线战斗。他宁愿战死在前线,也决不当逃兵。这是来自一名普通战士的决心,是苏联人民自我觉醒的体现,是对每个人良知的召唤,是普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自然描写是家国情怀的映射

《他们为祖国而战》像一名“战士”,与战争和战友们肩并肩前进。肖洛霍夫通过刻画不同个性、不同命运和不同生活的人物,揭示了人民的新生活必将重新开始的势不可挡的历史规律,以及人民终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念。作家用大量自然风光的描写,呈现给读者一幅美丽的画面,让读者暂时忘却战争还在继续,同时这美好的自然也烘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德国法西斯的残暴。

作品中虽然有大量的战争场面的叙述,弥漫的却是对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功勋的赞美[7]13。肖洛霍夫不仅展现了苏联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还善于在历史洪流中展现人物的个性,以战士的内心为视角,深刻挖掘战争的本质——这是一次全民族的战争,是一幅民族历史的时代画卷。它影响了每个人未来的生活轨迹,激起了苏联人民心中为正义而战的信念。它的胜利,彰显的是全体苏联人民共同创造的功绩,他们要向全世界宣告苏联人民是不可战胜的[8]80。

《他们为祖国而战》是一部融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品。肖洛霍夫以自然景色描写为辅助,关注战争中的人和生活,使得整部作品时空交错,既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失去家园和故土的痛苦,也给读者的内心带来强大的冲击。作者在每一个场景中,力求挖掘人积极、善良的一面。他们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活,为了保卫祖国又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牺牲以后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长眠。

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与自然不可割舍的血肉联系。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无论是哪个国家,在什么年代,都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忘记为守护自然和家园牺牲的英雄。

结语

《他们为祖国而战》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好、战士对故土的眷恋,表现了战士热爱自然、热爱家园及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情感。通过描写战争来反思和平的珍贵。

肖洛霍夫是苏联战争文学的旗帜[9],其作品《他们为祖国而战》展现了主人公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人性美。撰写过程中,作者一次次被战士们的精神感动,这正是作家反战立场的体现。读者深深地被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概所震撼,从平凡人身上获取不平凡的力量。肖洛霍夫要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种在残酷的战争中还能不断传递的正能量。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才更需要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才能更加强烈地反衬出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10]。

和平年代,当人们再次阅读这部作品时,战士们的光辉形象真实地浮现眼前,对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平与发展永远是时代的主题,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必将在正义和人民面前屈服。

猜你喜欢
尼古拉战士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尼古拉:通快中国再创好成绩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绿家园
淘气尼古拉带你游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