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郑学贵,吴璇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趋于复杂化,一些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政治信仰模糊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就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讲话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课程思政改革的要点、教师教学的创新点,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在培养核心技能的同时做到立德树人[1],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船舶制造业,大多是军工企业、涉密部门,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同等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来抓。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本质区别。思政课程专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及相关教学活动,其课程目的在于立足国家新时期人才培养侧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专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课程思政并不是专指具体的某一课程或某项专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引领,在保证专业技能教育成果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为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是社会群体内的个体,其想在社会群体内生活首先应具备的是其与大环境、与国家精神相通的价值取向,只有个人与集体的发展方向相同,个人才能在集体中发挥最大限度的创造力与激情。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并重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这一理念,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同向同行。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上,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要求,将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将思政建设的相关内容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3]。
虽然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育人与育才并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剥离开的。课程内容设置一般会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的内涵建设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分支。但是,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在素质目标建设部分仍然停留于目标阐述,并没有相应的内涵建设。
同时,作为以服务军工、面向船舶为主要办学宗旨的船舶类职业院校,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军工企业为主,而且很多企业都是国家重点船舶建造单位,对于企业员工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课中融入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我们国家造船技术的现状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极易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授,认识问题的角度也焕然一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少引入此类内容[4]。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功底,还要能够解答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面对当今社会各种负能量信息,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中加入正能量元素。首先,要增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感和责任感,学校层面要出台一些政策性文件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专业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并提供思政系统培训与学习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效果;其次,师德考核细则具体化,师德是体现一位教师是否合格乃至优秀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师德考核中加入思政教育建设的成效评价,并将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学习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如将学习强国这类学习平台的日常学习积分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使其能够从专业、思想、信念等方面给学生作表率,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共同成长[5]。
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作为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船舶柴油机主要部件拆装、系统维护、性能测试、整机运行等几部分,该课程的学习为船舶动力设备维修、船舶动力装置安装等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授与培养,在拆装、调试的实操流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有机融入案例进行课程导入,设置资讯与拓展栏目,将船舶发展史、柴油机发展史等相关专业历史融入拓展知识区,作为借古论今的案例来体现我们祖国如今的强大与昌盛,同时,还要保证内容的客观性,分析科技发展的不足之处,以鼓励学生以振兴制造业为己任,努力学习技能知识。这种融合与改进将大大提升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针对现今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将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授方式进行调整与改革。该课程已经制作了微视频、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动画、仿真实训软件、项目化教学情境等大量教学资源,并上传优慕课进行线上线下理实一体混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改革基础上,将整个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统筹,构建船工学堂,进行线上开放精品课程开发;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更新,定期上传时效性强的企业案例、课程教学与实操录像、现场图片、实训室实操、工作视频等资源;在平台上设置课程思政专栏——青春风采,将大国工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上传,开通讨论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讨论区问题,并完成布置的任务。通过讨论区留言、学生评价、发放问卷等方式,对课程平台设计与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掌握,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同时,将一些优秀的学习平台及节目链接推送给学生,如学习强国、大国工匠、航拍中国等,这些作为学生的课后业余拓展资料,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互联网+”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开辟了全新的改革路径,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拓展了新的应用平台,加大了专业资源的社会覆盖面。根据课程思政理念对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为例,对船舶专业技能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混合式教学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对船舶相关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符合国家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