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琳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221000)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更新,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各位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有效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面更是注重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激趣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的学习内容.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们所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们的真实数学水平和能力来设计针对性更强以及探究性更强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创设更加新颖和适宜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对数学产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为疑问需要答案,通过疑问式的思维路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脑海里的现有知识和运用能力,按照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来进行思考和答题,而在解答过程中,就会对新知识的构成、组成公式、内在规律进行层层解构,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那么知识便会更加容易传授给学生们,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当学生们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的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拿出一张0.1毫米厚度的纸张,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我把这张纸连续折叠20次的话,你们猜是折叠以后的纸高,还是20层楼高?”,很显然,学生们肯定会回答是后者更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大家是不是都觉得0.1毫米是一个特别小的数字,但是你们知道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于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引领大家把0.1经过20次乘法以后得到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学生们此时此刻真是惊叹不已.这个时候教师再一次追问:“刚刚大家会不会认为特别繁琐,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学习这个新的知识内容,能够让你一秒就算出这个结果.”于是,学生们在这种好奇心的催使之下,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之中,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找准切入点、关键点所在,后期也可以让学生分析整个新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点或者说解题点在哪里,从而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但是教师在找这个切入点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据所学习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们的现有认知情况来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问题难度的梯度,而且还要注重知识的连续性,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数学情感,让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本源.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概念教学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学生们一蹴而就就能够认识清楚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活动以及心理加工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种单纯意义上的简单概念教学非常容易给学生带来认知困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得知情景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概念教学集中于一点,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层层递进,让学生边体验边感知感念,逐渐将数学概念的本质提炼出来,进行概念构建.
例如在教学数轴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温度计作为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将这一生活中的物体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老师手中的超大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应该怎么读数,你们知道吗,哪个地方是中心点?中心点上面的部分应该怎么读?越向上,其数值是越大还是越小?中心点下面的读数应该怎样读?其数值越往下走是越大还是越小?”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包含了数学概念中度量的起点、单位以及方向等多个元素,而且还能够将这些概念元素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们学习数轴知识的兴趣就会被瞬间点燃,让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建立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认知,一一回答并进行记录,随之,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刚才大家的表述都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重新想一下,有没有一种更加简单并且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呢”,在这种情境以及问题的巧妙设计之下,学生们会深受启发,尝试使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字,数轴的概念就由此引出.
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非常讲究课堂节奏,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相应的时机,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设置一些较为合理的悬念和保留数学知识,以在进行讲解和演练时达到一个出其不意、令人惊奇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过程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感悟并体验真正的数学.具体地来说,可以在前半部分将一些蕴含数学规律的现实事例引导学生们全员参与,通过他们运用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汇算和总结,根据最终得到的正确答案,然后再进行阐述最终要讲解的数学原理和新知识,这样往往对学生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容易被理解,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但这样一来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应当对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最大可能的挖掘和思考,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初中生课堂的例子进行加入和讲解.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代数式的值”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行提问“大家是否想知道,自己将来能够长多高?”面对这个生活中常识性一般的问题,它并不像课本上数学规律和公式那样晦涩难懂,因此大家纷纷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接着,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清楚两个预测公式,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根据这一科学的预测公式预测自己未来身高.大家根据这个公式算出自己的身高,在学生们正当兴奋的时候,告诉大家“你们所得出的预测身高这一数值就是代数式的值,而且你们的计算过程就是求解代数式的值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巧妙的对应关系时,都难免对数学本身蕴含的规律表示惊讶、好奇,在惊讶和好奇过后,就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从而刺激了他们的求学兴趣和专注力,他们便也会进行主动、积极和热情地探索和证明,最后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互动中获得了数学知识,也对这些数学知识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也正是因为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充满趣味性的现实生活数学问题中,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的环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个困境的解决恰恰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解决.所谓动手实践,也就是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参照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客观反映,比如一个物件、一件事情等等,通过教师将手动实践的要求颁布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寻找、创作、制作,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动手实践成果中进行分析、自证、归纳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跟学生们布置一道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或者从生活里、家里面把属于等边三角形或者类似于等边三角形的物件作为作品拿到课堂来.当全体学生都拿着自己作品到课堂上的时候,则可以进行引导式的思考培养,列出一些需要探索式的疑问:(1)如何证明带到课堂上的作品形状是等边三角形?(2)如果它是等边三角形,相比于一般的三角形,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3)你可以尝试用公式来总结这些规律吗?等等.学生面对自己全身心所打造的作品,将会进行仔细和积极的探究,按照课堂所需认知和学习的思路开始自行探索和求知,一步一步求得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和规律,而按照各个学生的思路和数学综合能力的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解决路径和探索时长都会不同,这样也更易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哪一款具有缺失、哪一款还没有能运用得娴熟.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课堂都是由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如果仅有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身思考和常识运用,那么课堂将成为失败的教学,对于双方均没有好处.倡导激趣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角,让初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看着学生们尽情地按照数学知识(剧本)进行尽情演绎和体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实践的时候,既要熟练掌握体系化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细致观察和总结生活,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生活和事物,继而根据初中数学教材、学生本身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大力研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忱,让初中生爱上数学,主动积极探索数学问题并寻求数学真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