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评分规则

2022-03-16 08:40徐晓岚
读写算(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深度评分活动

徐晓岚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评分规则

徐晓岚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既是改革的创新点,同样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小学生适应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学习的难度,教师应利用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为此,本文围绕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分析进行深度学习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先决条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特征,并围绕教学大纲、思维梯度设计和设置挑战性任务三个方面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深度学习的方法,同时以师评、互评和自评三个方面分析评分内容和规则。

深度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评分规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定位、理念和内涵特质的规定以及要求,最早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吉本斯以“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为基础,将知识与智慧整合后提出的理念。同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运用生活世界理论,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视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其认为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而科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世界。这一思想也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师不妨站在生活视角,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以小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规划。

一、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

深度学习是一种对学习状态的客观描述,体现在学习主体对学习的投入度、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突出学生对知识本质层面的理解和知识内容的批判性思维,重在寻求有效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高阶层次的学习认知活动。实现深度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的学生,并非一般学生的自学状态,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过精心设计创设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其次,深度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需要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调动学生感官、思维、情感等方面全面参与的主动性,以此有序实现复杂和丰富的教学目标;最后,构建平等、宽松、合作的互动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素养。

二、深度学习的应用特征

(一)教师是实践课程的领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价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虽然在实践中着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但是想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的主导和辅助作用也不可或缺。否则按照小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层次,在面对较难问题和学习任务时难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和畏难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思想,做好课程规划、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践过程的设计、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领导工作。教师应认真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结合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着“常态化”“规范化”发展。课程内容开发可以利用校本开发理念,编制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并运用学科整合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语文学科、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同时开发非指定性课程内容,如艺术节、体育节等。课程评价可以采用自评、师评、小组评价等方式,以客观性、发展性为原则,采用答辩、汇报演出、竞赛等形式进行。

(二)学生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性

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着深度学习转变,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逐渐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而深度学习强调要设置挑战性学习任务,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成功的果实,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并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一跳再跳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探究思维和学习模式。而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如立足于校园生活、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等。

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方法

(一)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深入把握和理解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出了四种主要课程学习方式,即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分别来说,考察探究方式是围绕学生自身的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教育素材以及课程研究主题,促使学生在观察、记录、实验、思考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整合和分析收集的资料。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广泛搜集材料,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理性思维的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堂学习向着课外学习转变,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实践探究空间,立足于社会生活,结合社会组织或者他人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服务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学生担任社会角色体验社会生活,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既包含丰富知识,也促进了相关技能的学习。设计制作是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灵感、创意和实践方案付诸行动,将分散化材料转化为有形、有神的作品。其注重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职业体验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境,如军训、学农等,让学生通过职业体验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职业情境和岗位演练,以提高学生职业经验。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思维梯度设计

教和学是相互融合、互为渗透的,要想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效,需要设计梯度式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各自发展。以《二十四节气玩中学》一课的教学为例,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分别为教学导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回顾总结与拓展环节。

1.课堂导入环节

课前阶段,教师可以用食物作为各小组名称,由此,引出二十四节气主题,并通过问题引导方式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吗?”激发学生的思考,让每个小组学生根据小组食物名称对应不同的节气,思考在不同的节气应该吃什么食物?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二十四节气的短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二十四节气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活动便可以开始了。

2.课堂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二十四节气排一排”活动,采用学科整合教学方式,引入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谈谈都包含哪些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形式,以游戏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好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头饰,并发放给每个学生。请学生戴上头饰,每个人代表一种节气,按照下列模板进行自我介绍,如按照“我是(),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的形式。通过游戏化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游戏中了解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并且在学生逐渐熟悉后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记住自己节气名称的同时,还要记住自己前面和后面的节气名称。教师可设置“抱一抱”游戏环节,当学生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快速找到自己前面、后面带有相应节气名称头饰的学生,并与他们抱成一团,快速找到自己的伙伴。这样锻炼了学生识记能力,还能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3.回顾、总结和拓展环节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道理,还有很多节气风俗知识等着学生自主挖掘、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只是其中一个渠道和方式,实现深度学习也绝不会止步于课堂。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眼界放宽,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任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考察探究活动,深度调查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植物、农事活动、风俗、诗词等,每个小组自行选择其中一个类别进行研究,并且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搜集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设计一张内容丰富、美观的“二十四节气图”。由此,学生认识了二十四节气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获得深度发展。

(三)围绕社会生活资源设置挑战性学习任务

设置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教师的引导和有教学意图的设计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深度参与、体验学习过程。而任务内容是推动挑战性实践学习活动的关键。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生活,挖掘社会生活中探究性教育资源。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各种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内容,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大纲要求,创设职业体验教学情境,开发农业活动教学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社会现象思考问题,从环保的角度发现和探究问题,如“路边的小河怎么变得浑浊了?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围绕这些社会生活话题进行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结合自家农业、养殖业等产业经营现状,思考“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家里栽种的李子为什么不甜?”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以此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发散性思考。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分标准

(一)站在人文关怀视角进行活动课程综合评分

新课改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的评估理念,是以“自我前后对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关注学生在活动课程实践中的发展。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只有将知识与自身成长过程相融合,知识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否则在学习中知识就是一种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力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自然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操作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参与积极性、自主性、努力程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注重过程。其次,以多元评分方式、多元化标准,尊重和鼓励小学生个性发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我评分、同学之间相互评分的方式。最后,注重教学反思。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自省意识完善自身的行为。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评分

小组评分方式以小组活动任务为主,集中反映学生团队、集体和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情况,通过小组相互评分,让学生增强小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评分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如小组是否设计了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计划落实效果如何?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其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小组成员是否分工明确?小组之间协调配合度如何?小组活动成果如何?为了便于评分,教师可以围绕上述以及相关的评分内容绘制成表格的形式,同时按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维度展开。在活动评分环节中,将评分表分发给各小组,让各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归纳总结和成果汇报过程中,由各小组长汇总小组评分情况,最终教师评选出最佳实践小组。

(三)立足时代角度进行个人自主评分

自主评分是学生对自己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收获、努力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认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改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学生在自评时首先应该着眼于实践,自查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行动力,是否有努力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在探究考察、实验、创作、反思等环节中学习表现如何?其次,活动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是否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其体现在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习互动性、组员遇到困难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与同学合作学习是否可以相互配合?最后,结合小组实践活动中设计的计划,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后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教师可以给出评分标准,让学生围绕评分内容按照四个维度标准分析自己在小组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如对选题的兴趣、收集信息的方法、对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开展活动的方式、活动中的表现、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活动成效与目标是否一致、对下一次活动的愿望。围绕这些内容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全面、客观的测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教学大纲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游戏化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养成探究性思维,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各种学习方式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学习体验和感悟。

[1] 刘莉,文陈平,易娜,等.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实践——成师附小万科分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27-30.

[2] 李娜,王雪菲.跨学科整合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探[J].品位·经典,2022(04):166-169.

[3] 施静萍.深度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21(04):68.

[4] 谭静,钟友坤.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研究——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20,40(06):123-127.

[5] 刘宇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职业体验课程深度学习策略[J].小学时代,2020(16):25-26.

G622

A

1002-7661(2022)22-0115-03

猜你喜欢
深度评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计算机辅助口试评分稳定性历时研究
——以PRETCO口试为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