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虎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张发虎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桥寺乡朱墩小学,甘肃临夏731801)
对于现代化的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德育为先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语文教师都应重视德育的功能性作用。本文先是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接着从提升课内德育效果、拓展课外文本、赞美鼓励式教育等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
小学;德育;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德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德育时应当将目光放到具体的语文文本当中,从中提取一定德育价值的素材,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道德修养。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水平。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如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都需要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这些资源则隐藏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书本中的课文、课堂中的图片视频、师生沟通的素材……这些都是影响小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而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与具体内容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发现许多文学精髓,而且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能为日常的德育提供重要帮助的资源。教师将这些资源合理地引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并加以改编和扩充,不仅可以提升德育有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对语文的深度学习,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趣味性。有了这种趣味性作为基础,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经过对教材内容的细致分析与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与德育有关,德育因素往往蕴涵在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中。以课文学习与阅读理解为例,它们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领会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而这些都蕴涵着极强的品德与思想色彩。面对这样的情况,倘若教师能够将具体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也就意味着对语文重难点的学习有了切入点。要知道,对于重难点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找到切入点,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拨云见日,最终抵达知识的本质。因此,当语文与德育被成功融合,学生便可以德育为切入点,更好地理解原本无法理解的知识,把握重点、克服难点,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与文化素养。
其实,对于语文这种文化感较强的学科来说,它不仅包含了具体的语文知识,而且也不乏一些拥有较高思想价值的名家名篇,学生学习这些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认知级别,从方法论的高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日常的人际交往产生新的认识。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巧妙结合,就能够通过经典的文化故事、具有极高品德修养的古今中外代表人物的事迹、蕴涵着正能量与深刻思想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文化与品德的温度,感受到思想与道德的重量,有效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品德修养。
1.从生活中选取语文教学与德育素材,拉近学生与德育的距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往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指导人们的生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将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就应当积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与素材,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将其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整体质量。要知道,人们往往对较真实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小学生也不例外。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教师始终端着逻辑与理性的架子,一板一眼地对学生输出德育大道理,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会产生距离感,学生只是在表面上对教师讲的内容表示认同,但他们并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与品质,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无法真正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一些生活化、容易使人理解的例子进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德育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全面提升其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例。赵州桥是一座有着独特建造工艺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桥梁,在这座桥梁中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这样的课文不仅应当注重对字、词、句的讲解,而且也应当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其民族自豪感,这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自见过赵州桥,只在课本和电视上看过,因此单靠教师的讲述他们可能无法深入地触摸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此时,教师就应当把目光放到当地的特色建筑上,选取一些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内涵、学生非常熟悉的建筑,从而将课本上的事物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巧妙结合,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这些都是教师可以进行德育的重要教学资源。
2.确保德育理论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体现德育的真正价值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应当对目标和方向进行清晰定位,然后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采取正确的措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样也不例外。上文提到,教师应当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认知水平,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言行、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提倡和学习的行为。但教师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道”与“成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德育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知道对错、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形中成为一名具有优良品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过程中端正自己的言行,热心帮助他人、刻苦努力学习、微笑面对生活,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只有搞清楚德育的真正目的,才能以此为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此,要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学校与语文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而且也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语文、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真正体现出德育的价值。
以《黄继光》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主动请缨,勇往直前冲到敌人阵地,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在讲这篇文章时,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英雄黄继光身上那种勇敢、顽强与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应当引导他们怀揣这些可贵的精神,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毕竟,先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换来了今天明亮的教室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和平年代,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并不是让他们去打仗,而应当让这种精神为他们的生活实际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遇到困难就要勇敢克服,乐于帮助同学,乐于为他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将教育理论真正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体现出德育真正的价值。
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备课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生活细节,在语文教材、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要保证德育理论的实用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德育理论可以指导其更好地生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情感真挚,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寻求认同阶段,对于教师给予的认同和鼓励有着很高的期待。相较于严厉的批评,学生更乐于听到教师赞美和鼓励式的话语,而不太友好的呵斥与打击性语言反而会让他们逐渐变得自卑、胆怯、没有自信心,而自信正是成功的基础,当学生的自信心没有了,他们就不能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学习语文,做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怀揣爱生如子的爱心,使用温和性语言进行赞赏和鼓励式的教学,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认同。这样的德育方式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也能让他们认识到爱心和责任心的珍贵,为把其培养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三好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当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部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内在动力不足是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位成绩落后学生的现状,对其进行鼓励似的谈话,多说一些认同和鼓励性质的话语,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巧妙地给孩子们以精神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展开赞美鼓励式的教学与德育呢?将口头教育与文本教育相结合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除了通过课内文本展开教学之外,也可以引入一些课文上尚未提到的经典篇章,从而用文字与文化的力量感染学生,给予他们鼓励与鞭策,帮助他们成为拥有正能量与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带领学生朗诵诗仙李白的《行路难》,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语文基础较薄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鼓励,鼓励其树立自信心,带着“长风破浪”的信念,大胆尝试、努力和拼搏,从而“直济沧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论语》十二章,为他们讲述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方面,《论语》十二章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教师提前为学生引入,能够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新课,提升其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能够对语文基础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鞭策,毕竟,曾子这样的大家都能够一日三省,学生当然也应时刻保持谦虚与清醒,经常审视和反省自己,认真分析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从而更上一层楼。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接触课本上尚未提到的经典古诗文。在阅读课外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能看到古人不屈的气节、伟大的理想抱负和对美的欣赏与描述能力,能够有效开阔其眼界,提升其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古诗文中传达的中华优良品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源泉。通过这些篇章里的历史人物的言行,能够对学生形成鼓励或鞭策,从而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
中国拥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家典籍浩如烟海,诗词歌赋交相辉映。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化载体,比如讲究格律、语言与用字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比如四大名著具有极高文学价值、蕴涵深刻道理的古典名著;比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体现华夏民族骨子里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化载体不仅拥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更对后世的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提取适合小学生们学习并且具有一定德育价值的部分,将这些内容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用文字触动学生,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故事影响学生,用道理展开最深刻的德育教育,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在重视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想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教师也应当将教学的目光放到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部分,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打造高质量的课堂,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培育其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以四年级上册《出塞》和《凉州词》为例,教师就应当将其与德育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凉州词》中体会边塞将士们必死的决心与笑看生死的乐观豁达;在《出塞》中感受那种捍卫国家领土与尊严的豪情壮志,帮助学生逐渐确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育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为德育增砖添瓦。
除了经典的古诗之外,教师也应当充分重视对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讲解,通过这些经典的文本展开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与精神。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教师可以综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语言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水灾频繁,大禹将国家利益和百姓的幸福装在心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洪水作斗争,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始终与百姓站在一起,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治水,给百姓幸福与安宁。从而帮助学生们充分认识和学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伟大精神,引导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始终保持这种精神,勇敢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成长为既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和良好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1] 李峰.浅谈语文教育与德育的重合点[J].语文教育周刊,2018(27).
G628,G40-012.9,H09
A
1002-7661(2022)22-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