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 万靓靓
何谓语文?从字面上看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组合。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也成为初学语文时的一条基本准则。然而,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来阐述相关问题和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其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从课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其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之高,从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到第四学段(即7—9 年级)的语言文字灵活运用,无不体现着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它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纵观近些年的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由之前的“隐性”存在逐渐变得更加“显性”和活跃。首先,第一大题基础题,又叫语言文字运用与积累题,共35 分,占了整份试卷的24%。其涉及面广,内容多,考点细,题型灵活,考查点如字音字形、字词理解、句式变换、仿写补写和对联、语法及病句、口语交际、应用文、图文转述等等,这些题目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紧贴课标要求。其次,在第二大题55 分的阅读理解题中也处处渗透着语言文字的运用,词语赏析、句段作用、信息提取与概括、主观表达等等,无一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此外,2020 年安徽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语文卷第6 题,还明确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某句子进行赏析等。这些考查都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有着深层次的把握,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浸润。最后一大部分是“55+5”模式的写作,5 分为卷面分,可根据学生的汉字书写规范性、美观性进行0—5 分的赋分。55 分作文的评分标准则按内容和表达分别进行,其中表达就已经占了25 分,足以体现语言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提醒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应用。
尽管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已把语言文字运用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足,无论学生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从意识上看,不够重视。随着初中课业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数、理、化、外语等学科上,觉得语文是无关紧要的课程,随便考考也不会太差。即使努力了,想得高分又很难,同学之间的分数差距不大,于是便逐渐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其实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对其他学科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片面化理解,导致了学生和家长意识上的忽视,在语文学科上所花的时间较少,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想要对其进行语言文字的浸润存在着一定思想认知上的阻碍。
二是从考试上看,可带字典。随着中考改革浪潮的推进,自2014 年起,安徽省的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规定可使用正版《新华字典》,此消息一出,可谓学生沸腾,教师欢呼。考试时查阅字典可以解决3—5 分的字音字形字义题,还能解决几分的文言文字词解释和翻译题,甚至连传统文学文化常识题,如节气歌、古代称谓、敬谦辞等题都能通过查阅字典轻松解决。新课标中对学生使用字典的要求是:“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可以带字典上考场的方式,虽可减负,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无形中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学习的轻视,让学生不再乐于探究、主动思考字词知识了。反观之前中考不可带字典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在字词方面做系统复习,平日也会格外重视听写训练。而今有了字典,有了“指望”,中考复习时字词这方面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浅尝辄止。这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如果初中阶段对汉字的字音字形掌握不牢,则会出现书写不规范、易写错别字、提笔忘字等问题,对于进入高中阶段后的语文学习也有一定影响。
三是从语法上看,占位缺失。语法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法则,是词、短语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就难以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并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切实提高。其实,学好语法对于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来说就像砍柴前的磨刀过程。新课标中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统编教材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的语法要点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成分、复句成分等,这些知识点分布于7—9 年级的部分单元后,由易到难,分散编排,按一定的序列性,逐层深入。据调查,由于课时紧张的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语法部分大多以自学形式开展,或“蜻蜓点水”式教语法,并未在课堂上详细深入地去教,学生也没有仔细地学,长此以往便会造成语法的占位缺失。也有一些教师按部就班上语法课,但从学生的接受程度上来看,他们并没有完全吸收、消化相关知识点。这些对语法教学的不重视和不理解,导致了语法学习成效不明显,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是从写作上看,漏洞百出。正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忽视,学生在习作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错别字过多、词语乱用、句子不通顺、“的地得”乱象、病句多,到表达上的单调、写作无文采、用语不精练、不懂咬文嚼字、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所在,是学生惧怕写作的源头。
一是部分教师素质水平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的汉语水平并不高,自身语言使用不规范,教学中普通话不标准,甚至用半方言半普通话进行语文教学。再说板书,一些语文老师的书写不论在笔画上还是在规范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甚至错误。这些不免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素养产生影响。其次,语法教学的非常规化等直接或间接的教学缺失,也暴露出了教师教学时对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出现泛语文化,脱离语文课堂。吕叔湘先生曾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说道:“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首先,从语言教学本身而言,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阶段,弱化了“怎么写”的部分,其实这一部分更值得关注。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言,只有抓住了语言,让学生在品词析字中感悟文本,才能深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泛语文化”的现象。所谓“泛语文化”,是指将原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内容都归结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上活动开展得太多,同一主题下拓展迁移过重过远,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政治课等,这样的课堂往往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文字越来越远。
三是过度利用多媒体,语文味递减。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愈加广泛。近年来,语文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加入变得丰富多彩。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而且能通过互联网来拓展文本,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从大方向上来说,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但有部分教师教学时容易过于依赖课件,在备课时将教学重难点、非重难点全部在课件上显示,在教学时不看教案,甚至不写教案或板书,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对于多媒体的过分依赖,往往会使得语文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此外,对于学生而言,课件过于五彩斑斓,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重点都放在看课件上,不知不觉中已经脱离了文本。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本位的逐渐缺失,使学生缺乏语言材料积累的能力,语言文字使用技巧匮乏,也会使得语文课堂失去其该有的“语文味”。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语言文字教育的主场,应为语言文字做好切实的宣传工作,可通过课程安排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语言文字高度重视起来。如,可在第二课堂中安排书法课,让学生感悟几千年来中国书法的魅力;可安排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在经典中遨游,品读文化的精髓;可开展多元化活动,如书法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朗诵演讲比赛、写作大赛等。通过活动来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制定评奖激励机制,用赛后颁奖或作品展示等方式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能激励获奖选手更加精益求精。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让其重新重视起语言文字的教与学。
一是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言传身教的工作。部分方言较重的老师,需在备课时下苦功夫,多听朗读带,多跟着朗读带读课文,上课时有意识地更正自己的发音咬字方式。如此,严于律己,长期坚持,定有成效。在写书板书时,教师不必一味追求板书设计形式的新颖,而要关注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在笔顺、笔画上都要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切不可因时间仓促或自身书写随意而给学生提供了错误的示范。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也应注意书写工整、规范,每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成为汉字规范教学的榜样。
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踏踏实实教语法。语法体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纵观初中教材中所有语法的教学点,制定好语法整体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章节的小目标,继而进行统筹教学。如果一味采用概念性、学术化的理论讲解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容易打消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教师应本着实用性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举一反三,将每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法底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把语法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需要踏踏实实教语法,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语法。
三是重语言文字训练,让语文回归本色。要想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充分展现语文课程的特色,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部编版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除了探究“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还要深度挖掘“怎么写”这一过程。要把学生引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吸收文本中的语言精华,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段,以及掌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组织形式和特征。可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将课内的读和课后的写结合在一起,对优美语段进行积累和仿写,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课内拓展迁移要适宜,不能为了凸显“人文性”而做过量的迁移拓展,语文课还是要带着学生踏踏实实地在文本里穿梭几个来回,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四是还课堂以琅琅书声,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年代,那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应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每一节语文课,学生至少要用10 分钟以上的时间来读书,通过诵读,能充分地感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快速打通读者感受文本的“任督二脉”。语言文字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真真切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语言文字对话。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劣势,优化课堂教学。但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脱离文本进行语文教学,会显得本末倒置,偏离语文教学的正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阅读要“贴着文本走,读透文本”。所以,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不可过度依赖。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认识,重视阅读,乐于表达,勤于思考,规范写字,继而“说好话,写好字”。其次,语言文字的积累需要长期坚持,终身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续断联系,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后,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文,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生活中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此,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才能加强语文涵养,切实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将语言文字之根牢牢扎进心里,热爱语文并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
总之,初中语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不能让语言文字束之高阁。为此,做好初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匍匐于文本中,徜徉在语言文字里,引导学生因文悟道,通过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身文学文化修养,并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文化,让语言文字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