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婷 姚 骞
我国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时至近代,矿产资源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信电子、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无一不需要新材料尤其是金属合成材料的加持。矿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高等矿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推行智能、绿色、安全、高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然要求。但是,作为艰苦专业,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和专业招考改革的背景下,矿业专业存在招生困难、转专业、生源类型复杂、专业情绪后移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我国高等矿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敬业报国的矿业人才对于保障我国矿业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有理想的人才能去追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呈现出从经验走向理论、从思辨迈向实证、从单一转向多元的发展趋势。[1]习近平指出:“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2]这是我们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法时应有的态度。精准研判高校思政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党建工程,营造自强不息、人文日新的奋斗意识和人文环境,不断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大学中,思想政治的教育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大学的教育中,知识的教育占重要的地位。但是,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知识教育的基础。[3]在青年学生中,尤其是矿业专业学生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学习、贯彻和落实,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党育才的理论基础,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型矿业人才的必要措施,是把个人理想事业融入党和国家矿业事业的奋斗目标,是激发广大矿业专业大学生们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时事政治的教育意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时事作为体验式教育的主要媒介和途径,使学生参与者呈现“身临其境、心临其景、意临其行”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价值比较与澄清引导将某一经验或场景内化为信念。[4]比如东北大学曾经开展过的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等均在青年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形成了较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了教育意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合唱、话剧表演、长跑、升旗、快闪等有朝气、有温度的活动不但加深同学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时事为媒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落实三全育人政策的必要举措,对于创新日常思政育人活动载体具有重要意义。活动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管理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比如,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对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结合课程的知识点,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中凸显和潜在的思政元素。有效引导教师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交互发力的教育合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是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孤岛”困境的教学理念和有效途径。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能够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队伍,发挥专业教师“主力军”作用。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改进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以国家战略与生命线工程中的重大岩石力学、矿业安全和贫杂难选矿产利用等问题为导向,与科研实际和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相结合,不仅回答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要回答学生为什么学,通过回答为什么学,促进课程与科研内容从抽象推理转变为具象研习,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通道。着力加强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作用,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实验仪器设备,搭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体系,创建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互促交替上升的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的实践能力。[5]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社会调研、文化科创、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育人作用,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实践基地平台,将理想信念教育寓于其中。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科学谋划与专业契合度高、社会意义深远的实践主题,连续十年开展雨露计划——大学生返乡支教社会实践项目,同学们利用寒暑假返乡的机会,深入到小学、中学开展教育扶贫,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点燃孩子们的梦想,给大山里的贫困儿童送上涓涓雨露,现已有千余名雨滴志愿者加入。该项目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团中央“千校千项”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
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对多年来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总结,是培养文化自信、专业自信,提升文化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的内在源泉。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54届”采煤班多年来形成的“五四煤”精神是东北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典范,他们的感人故事和报国精神在东大学子中代代相传,是学院“资土精神”的文化精髓,是东北大学“实干、报国、创新、卓越”文化的深层内涵。传承“五四煤”精神,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是历代资土人不变的追求。多年来,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深挖专业内涵精神,于2018年出版《五四煤春秋》,并编演同名话剧,以多种形式生动完整地还原70年前的宝贵历史,激励师生的奋斗精神,在师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弘扬、创新和发展“五四煤”精神,点燃“超越自我,勇创一流”的激情和梦想,锤炼自强不息、人文日新的奋斗品格,激活广大师生的价值共振和情怀共鸣,引导学生汇聚理想,点燃激情,献身矿业,不辱使命,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革,当今矿业学科学生的就业环境面临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矿业学科的毕业生对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期待与日俱增,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上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如何准确把握矿业学科学生的就业形势,了解矿业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是高等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全力推动辅导员—本科导师—班导师—家长一体化就业指导体系,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全覆盖,一生一策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全力提升专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开展辅导员就业政策和指导技能各类培训,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专家,满足新时代学生日益增加的就业指导需求,更好地指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矿业事业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针对矿业专业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必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络、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新时代矿业人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亟须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科技人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深部、高效、智能、绿色矿业发展的有效支撑。由于浅表矿产资源和高品位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矿业人只有深耕技术难题、解决发展瓶颈才能在国际矿业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打造有信仰、能吃苦、肯钻研矿业人才的不变追求,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