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文情怀

2022-03-16 04:03黄洁谊
师道(人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宁歌舞脸谱

黄洁谊

我爱风光迤逦的景色,祖国的大好河山熠熠生辉;我爱远去的神秘故事,故事里蕴含着沧桑的历史;我爱精雕细琢的传统工艺,它们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我更爱民俗中的精彩表演,似乎在把往事娓娓道来,传承一种精神……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做了两个跟人文有关的课题,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英歌舞”,一个是“人文资源与语文实践教学”。

为何我钟情于 “人文”二字,我想“人文”里面真正打动我的是人性化的内涵与感情,精彩的文化和往昔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既生动又触动人心,更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从这些故事中,我似乎找到了关于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的一些蛛丝马迹。再者,优秀的人文塑造了一个民族多样的性格,使我们能多角度地去解读身边发生的事、出现的风俗人情等。

大概是十年前,我开始接触英歌舞。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浙大的哲学教授陈家平老师,他已经去世了,可我依然怀念着他的音容笑貌。感激他的牵引,促成了我对英歌舞的继承与创新的研究,让我由此步入了人文历史的殿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直是富有生命力的课题,不管是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还是刺绣、编织等传统手艺,传统文化的优良精髓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可以流传的原因。当它与现代社会相碰撞时,能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它能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的重要因素。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传统的民俗舞蹈,汇集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演绎着梁山泊英雄豪举,是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方式。表演者所绘的英歌脸谱也颇具特色,它按照梁山泊好汉的不同形象去塑造,油彩绚丽,人物个性十分突出。正因为英歌舞内涵丰富,又能带给劳动人民美的震撼,才得以流传至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年轻一代的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欣赏大大减少了。英歌舞富有内涵,需要一定的功底方能表演好;英歌脸谱图案复杂,画起来也需要一定的功夫;欣赏英歌舞还需结合《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能够沉下心来花时间学习英歌舞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少,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课题摆在眼前——如何创新英歌舞传统文化,使它永葆生命力?

陈家平先生是为数不多执着于英歌舞的老者。他退休前在浙江大学做哲学教授,退休后和妻子两人一起在浙大紫金港公寓生活,闲着的时候就研究起英歌舞的脸谱。在他家,可以看到很多五颜六色的脸谱颜料,他还收藏了几件绿色绸缎的精美戏服。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大学生慕名来学习英歌脸谱。

回想少时,在普宁小城中娱乐节目并不多,而英歌舞是陈教授最爱看的表演之一。每到重大节日,祖母就牵着他的手到街上看英歌舞表演。在锣鼓声中,他看着表演者敲棒迈步,展现刚劲、奔放的舞姿。虽然个子小小的他在人群中被挤来挤去,但他却乐在其中,等人群散去了还久久不肯离场。英歌舞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小小的种子,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爱好,也培养了他如水浒英雄一般的刚强性格。

陈教授常常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包括传统文化。我想正因为他充分地理解了这两者的关系,才会因着心中对普宁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永远怀着希望的念头,耄耋之年仍不止步,用退休后的余力推动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陈教授先在浙江理工大学与学生共同创建了脸谱社团,又鼓励在浙江传媒学院这样富有艺术气息的院校中创建一个。当时我是粤语社副社长,也有心和社友们一起完成陈教授的愿望,但浙传的粤籍校友们缺少经验,我们没有真正创建起社团来,而是在粤语社的分支下创建了一个英歌脸谱兴趣小组,同时排练了《说唱脸谱》的舞蹈,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中进行了表演。在各种艺术节上表演时,陈教授多次对表演者现场指导并帮忙画脸谱,英歌脸谱舞表演在浙江的大学文化圈产生了不少影响。可以说,说唱脸谱就是英歌舞脸谱的创新,它采用了英歌的脸谱和颇有京剧风味的舞蹈音乐,表演者一出场便受到了掌声的欢迎,精致的脸谱和富有韵味的舞蹈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观众。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英歌脸谱,2011年,在陈教授的帮助下,我带着五位广东籍的校友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课题。该课题通过了学校社科部的课题立项,是文学院仅有的三个通过立项的项目之一,十分难得。

在一个美好的夏日,蝉声动人,我们如追梦人一般共奔赴广东普宁,探索英歌舞的奥秘。这个课题得到了普宁电视台和普宁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他们带领我们深入普宁村落,采访英歌舞的继承人。我们亲自穿上了鲜艳的五彩戏服,绑着传统的鞋子,体验英歌舞的表演魅力。离开普宁时,他们还赠送给我们《英歌舞》一书,至今我仍珍藏于书柜。

此行深入当地,接触英歌舞和潮汕的风土人情,使我深深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的力量,它们根深蒂固,精彩纷呈,能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潮汕人骨子里的认真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执着使我深受感动。

说起第二个课题“本土人文与语文教学”的故事,要联系到我的出生地。我来自于南粤的一个小城市清远,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无限。有起伏绵延的英西峰林、花团锦簇的杨梅梨花,还有如诗如画的飞霞山、庄严肃穆的秦皇山等等。或许正是骨子里包含着对传统人文的喜爱之情,我加入了清新区的民间协会,在民间文艺家的带领下,深入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家乡历史文化。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发现,学生想要认识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来自身边的事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假如能唤醒孩子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那将意义非凡。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我申请了人文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课题,并担任主持人。在课题研究中,我和团队成员联系教学实践,分别以 《我的家乡》 《家乡的游记》 《家乡的传统节日》为题,做了一个又一个的课例。比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的探究课时,我搜集了黎溪白水寨、娘娘潭等自然风光的美景图,还有抗倭名将吴光亮故居等人文景点信息,通过例文教学、顺序教学以及引导启发,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美景和人文历史,并学会通过一定的顺序来描绘家乡之美。同学们对这节课很感兴趣,特别是看到家乡美轮美奂的景色图片时,眼睛会发亮。之后交上来的例文中,也让人充满了惊喜。有个孩子写道: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有孩子写道: “我的老家黎溪,永远是那么美丽,那么温和,那么纯净!”这是孩子们多么真挚的表达啊!

为了更深入地开展课题,我们还很幸运地邀请到了当地民俗专家林超富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讲述本土的人文故事。林超富对当地的文史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出版过 《英德故事》等作品,他常年深入当地古村落,并挖掘了不少乡贤、文物和摩崖石刻的资料。全场讲座时间一个半小时,林老师通过展示一张张民俗图片,讲述了图片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娘娘潭名字的由来,情节动人,引人入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们通过听故事,开动脑筋创作、思考,对家乡的一点一滴更加了解,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因为课题的影响和老师们的鼓舞,同学们开始关心周边的人文景点、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的擂茶粥技艺等。课下,他们完成了精美的手抄报以及绘画作品,还有同学为家乡写了一首抒情诗: “是什么声音在呼唤我?/是什么美景迷住了我?/啊!是我的家乡!”

人文是民族的,人文更是世界的,对人文的探究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命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个日夜,仰望星辰,我将继续探索人文的奥秘,哪怕只有星星点点的收获,也是我人生中难得的芬芳……

猜你喜欢
普宁歌舞脸谱
普宁讲述方方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帖脸谱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对普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
做个脸谱迎『六一』
诺奖得主普宁的爱情三角梅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灶王爷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