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鲁 伟
(庆阳市合水县乐蟠小学 甘肃 庆阳 745400)
英语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出来,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接触不同类型的英语文本,既有讲故事型的,也有书信形式的等,而且随着年级越高,学生阅读的篇幅在增多,文本的长度也在增加。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捕捉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英语全面、长远发展。此外,还可以起到不断扩充词汇、积累佳句,接触不同的表达方式,了解英美概况,领略文化差异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乏味的,是很难做到坚持的。在阅读课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学段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让学生来阅读,这样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恰当合理的阅读文本能够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在文本素材筛选上,教师首先要从课本教材入手,其次要考虑学生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文本材料,保证阅读文本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接近。[1]
通过设计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来增加阅读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阅读的印象大多数都停留在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对自己没有亲自参与过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认同感,加之英语对他们而言又是完全陌生的一门学科,所以难免会使其在学习中产生迷茫、厌学的心理。[2]要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上面所说的增加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作为补充阅读的材料,还要下在阅读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现出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在课堂上也相对更活泼一些,所以在设计教学方式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更喜欢、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情景化的表演、讲故事型的、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配画图片的,小演讲等形式的教学设计,故事将文章的情节串联在一起,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3]这样就会使得学生越来越喜欢上阅读课,也更喜欢阅读了。
英语阅读是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这几种基本的能力相辅相成、相映生辉,阅读素养的提升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反过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了,阅读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2.1 突出读的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读是基础,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可能达到对语篇的通透理解。一是将默读与朗读相结合,一方面练习语言的快速输入、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故事表演、演讲、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语言的输出,不断练习,做到运用自如。二是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一方面斟词酌句,另一方面做到跳跃跨行,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2 侧重听的训练。听是语言文字的输入过程,是积累词汇、句子,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先播放音频内容,让学生通过听去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待解决完阅读任务后,再次播放语篇内容,加强影响,巩固学习成果。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播放一些情境优美、舒缓的语篇或者英文歌曲等,让学生在紧张之余得到放松,也学得语言知识。
2.3 结合说的训练。把阅读内容通过转述或复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在这种要求下,学生会下意识地对文本中涉及到的whenwherewhathowwhy进行标注或记忆,有助于对通篇结构、大意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以后的英语阅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兼顾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仿写意识,提高写作水平。阅读材料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肥沃土壤,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平台。通过仿写,学生能够较容易掌握不同类别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做到合理分设段落、主旨鲜明、及时总结和升华。
审题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它直接决定着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与否。在做阅读时,我们首先要认真审题,搞清问题的用意和目的,这样在进行阅读时就有了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带着问题去阅读,省时省力,而且效率较高。比如有道阅读题问到:“What’s his father’s job?”,在审题过程中,我们不但要知道问的是职业,而且要清楚是问他父亲的职业。文本中可能会涉及到他母亲的职业、他叔叔的职业以及相关工作场所等,我们要准确找到描写他父发亲职业的句子。只有把题审准审透,才是解题效率的保证。
在需要解决阅读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先泛读后精读的方法。即通过泛读快速浏览文本,找到问题答案大致所处位置,简单标记;然后再慢下来对关键信息进行精读,分析、对比,做出正确选择或答案。只有把精读与泛读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般会分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来完成阅读活动。读前是教学的热身阶段,教师可以通过Free talk、Ask and answer、Listen to music或Guess等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读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高年级主要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类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捕捉信息,认真分析、比对,做出正确的选择或答案。读后活动是阅读后的拓展与延伸环节,是信息输出与再造的过程。老师可以设置复述活动、仿写活动、讨论、表演和报告等形式。
一是指导学生摒弃读书时用笔或者手指指着一行一行、一字一字读的习惯。随着学生学习文本篇幅的增长,因为时间的限制,使得“指读”这种小学生阅读初期养成的习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长篇幅文章的教学,加之学生考试中阅读都是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任务,通过阅读获取题目中的部分信息。所以“指读”将会极大地浪费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且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上初中、高中后阅读习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趁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要指导学生尽早摈弃这种阅读习惯。二是指导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小学生在阅读中,习惯了出声朗读。但事实上,对于不是出于以巩固、识记为目的的文本,学生则不需要出声朗读,只需要通过默读,获取需要的信息。默读不但可以节约学生阅读时间,而且便于开展一些如“跳读”、“略读”、“寻读”等各种方式的阅读技巧的运用。在英语阅读训练中,一篇文本可能会出现10%左右的生单词,如果都采用朗读的方式去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势必会遇到“拦路虎”,而限定的时间里又不允许学生有过多的时间去查字典解决,通过默读就避免出现上述问题,而且事实上很多时候的“拦路虎”并不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篇幅的理解,反而可以训练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词的意思的能力。
掌握文化背景对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都知道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在餐桌礼仪方面,我们使用的是筷子,而西方国家常使用刀和叉;我们喜欢吃面条、米饭、馒头,而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吃三明治、汉堡包和甜点;我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遵从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而他们则更重视小孩优先的原则。在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去阅读有关餐桌文化的篇目,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与消化。还比如在交通方面,我国遵循靠右行的规则,而西方国家一般是靠左行,我们车辆驾驶员的位置地分布也是不同的。这是东西方人们对待同一事物所表现出的极大文化差异。我们要了解这些,掌握和包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结晶,每种语言都和该地区的民族、国家,以及他们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拓展文化知识领域、做好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多去阅读,浏览一些文学作品、时政报刊,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社会关系,领略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听、说、读、写教学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英语考试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得阅读者得天下”,它在英语学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此而言,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策略,能使学生增加英语阅读的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达到获取知识、增加阅历、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的目的。它既可以为学生升入更高一级学段进行英语阅读方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积累了一定阅读方法和技巧,能有力地推动学生整个英语学科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