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丽
(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甘肃 陇南 746500)
小学数学一门基础性学科,众所周知,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能训练人的思维,帮助我们理清头绪,学会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好数学对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率教学现象十分普遍。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调查及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1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钻研不够深入,照本宣科现象普遍存在。《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性质、理念、思路、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等,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说明,同时对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要求,如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正确评价学生,什么学段的学生该掌握怎样的知识等,可以这样说:《数学课程标准》就是数学教师的指路明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授业解惑。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数学课程标准只是略知一二,甚至有的教师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或者都有什么。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几乎每过几年都会做适当的修订,如知识内容、重难点、目标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我们平时很少钻研课标和教材,总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认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导致日常教学中教教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中是用长乘宽加长乘高再加宽乘高最后再乘个二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要用长宽高三个数量两两相乘再相加的道理,然后再计算。但实际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这么算,结果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少了一个或几个面的时候学生束手无策了。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时,之前的教材上是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解方程的,而在修订的课标与教材中,则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解方程,由于解法烦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解方程时,仍然采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尽管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对学生后期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在课标中,之所以要做这样的修订,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等式打基础的,而我们全然不知这一些,等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等式的相关知识一窍不通。
1.2 数学专业知识断层,系统性教学经验不足。小学数学,其知识衔接性很强,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学不会,那五年级的约分通分就很难学得懂,进而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也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理解不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学不懂平面图形也就无法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的老师才能深有体会。实际教学当中,也许能这样带一个循环的却并不多见,要么一直带低年级,要么就始终带六年级,加之教师流动性大,跨学科教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带语文的突然间就带数学了,几周下来自己讲的啥就连自己也不知道,更别说学生学了。而经常带低学段的教师,不知道学生在高年级即将学习什么内容,因此在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方面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学生的知识断层,说实话,当学生知识断层以后,在高年级补救是很难的。如笔者所带的六年级,在学习分数乘除法时,好几个学生不会约分,就拿八分之七乘十四分之三而言,分子七与分母十四刚好可以用七约分,分子三与分母八无法约分,但部分学生却给约分了,在他们看来,八里面有两个三,商二是完全可以的。当时弄得笔者也是哭笑不得,起初以为学生把约分没有学好,后来才发现,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下来。同时,数学的学习十分注重知识的迁移,如四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完全一样的梯形又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所以又推导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知识迁移,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到了六年级时,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不能把圆和圆柱等新的形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形体,从而教会学生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办事方式。
1.3 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数学由于逻辑性强,再加上好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因为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过于严肃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果长期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那时间久了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调查问卷来看,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多方面的影响,75%的小学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职业倦怠感,而在这一部门教师中,教龄越长的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课堂上对学生要求很严,动不动就把工作和生活上的情绪带进教室,传染给学生,当学生犯了错时总会大发雷霆,把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顿。学生因为害怕老师,进而害怕课堂,发展到最后的害怕数学这门课程。从调查中得知,其实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比较幽默、爱笑、平易近人的老师,但这在实际当中,能做到,并且能长期坚持的却并不多见。因为教师厌倦教学,课堂毫无激情,因此学生害怕学习,课堂死气沉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原本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却变得让学生如此讨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照本宣科,这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施教,从不钻研教材,把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时,教材上只是对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进行了概念的描述,至于如何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在判断时,先看给定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再看相关联的量是否变化,最后看它们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这些方法与技能都需要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提练,然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把正反比例的概念给学生一讲,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是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随着变化,如果它们所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为正比例,如果乘积一定则为反比例。概念倒也记住了,但问题是不会用,比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比例?看到题目后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下手。
1.4 课堂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大都以成绩来为学生定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很少关注过程,只重视分数,不常关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变化,当然,更不懂得延迟性评价的在实际教学中的正确运用。从评价的主体方面看,大多以教师和家长评价为主;从评价的形式方面看,大多以书面测试和口头问答为主。课堂上,总喜欢提问反应迅速、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那些学困生,因为害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少提问过。在作业的批改方面,很少为学生写评语,如平时作业较差,偶尔有一天学会了当天课堂的内容,所以作业做得比较整齐准确一些,但老师也没有注意到。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本来自己也想到了,并且举手了,但没有被老师点名回答。时间久了,这些被老师忽视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成绩自然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其实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当我们把数学教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魅力的时候,就说明学生真的学会了。但这与我们的日常评价是分不开的,实际教学当中,正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方式不科学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不但感受不到数学的神奇,反而觉得数学太难了,再学都学不懂更学不会。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只是一味地注重结果评价,而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几乎很少关注。如有的学生因为突然换了科任教师,一下子变得喜欢学习了,但是由于我们还是用之前的成绩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即便再怎么努力,在任何老师的心中都是一个样,因此也就随之放弃了学习。
1.5 不注重课前预习及课后辅导,教学随意性很大。调查中发现,如今大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几乎都实施集体备课,但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仅仅流于形式,大多都由年级组长单独备课,然后将教学设计上传到集体备课群,同年级组所有教师下载使用即可。因为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随意,特别是长期带同一年级的教师,他们总认为已经完全吃透了教材,可以不用再研究教材,甚至可以不用备课就可以给学生上课,因此课堂随意性很大。既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也不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这就导致班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堂上就十分盲目,如果教师引导层层深入,跟上教师的节奏就可以接受并消化,否则整堂课准是思维混乱,什么也学不会。而课后辅导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有些知识在课堂上听得一知半解,若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后辅导,学生在辅导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的重新整理,不懂的也就能真正学懂。如当学生在学习完正比例的知识后,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判断下列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判断,即便会判断的也说不上正确的理由。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一些作业方面的辅导,告知学生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可以借助正比例概念进行层层筛选。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棱长”为例,先让学生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即S=6a2进而推出S与a的关系为S÷a=6a,表面积与棱长的关系为除的关系,但其商6a会随着前面除式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商不一定,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其棱长不成正比例关系。
2.1 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我们常说,要吃透教材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所说的吃透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把教材内容记在脑子里,上课时不用看教材也能说出教材的内容。如有的教师就对吃透教材有误解,即教材上怎样说,我们就怎样讲,不会变通,更不懂得把教材上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变通一下,用自己的方式或者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等让学生融会贯通。如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一个数乘两位数,教材的编写是先让学生复习一个数乘一位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一个数乘两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如12乘13,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3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字,接着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字,此时,可以将乘出的结果与上面的对齐,然后问学生对不对,然后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只所以不能对齐,是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简要分析,学生明白就行。但他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解释为什么要对齐这个问题上,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吃透教材,就是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通过组织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内容,学会数学技巧。
2.2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其实,一堂数学讲的好不好,效率高不高,上课后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就足以看得出来,因此,每节数学课的开头很重要。那这个头怎么开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呢?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小学生一般好奇心都很强,而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学生一听总能联想到很多,那这样的课堂不就很有意思了。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时,因为这一章节安排的内容主要是带有具体角度的方位认识、路线描述、路线绘制等,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位置与方向(一)》,这是在学生学过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具体的角度再一次确定物体的位置。因此,刚一上课,笔者这样问道:“同学们,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大家相视一觑,都沉默了。接着笔者说:“每到逢集,当你准备去赶集时,路上碰到熟人,问你时你一般怎么回答?”笔者面带微笑,全班学生瞬间也有了兴致。“我上个街或者我下个街,是不是这样回答的?“全班学生哈哈大笑道:“是”,笔者紧接着问道:“为什么这样回答呢?那是因为我们山沟沟的人总以山势走向或河流走向确定方向,一般顺水走叫下,逆流走则叫上。那如果要是在大平原呢?”全班学生被笔者设置的一连串有趣的问题带进了课堂,整节课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2]。计算类的数学知识,只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方法,勤练习一般都能学会,但有时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仅靠教师的比划和讲解就很难让学生理解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了。如笔者在帮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技巧时,给学生做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两个工人合修一条公路,一个从左往右,另一个从右往左,两人同时修,用的时间短,而一个修一个不修,用的天数就长,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瞬间明白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另外,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时间,特别是在教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的话,需要教学的例题或者练习题都要一个一个抄写在黑板上,这样就很费时间,但是课前把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都设计在幻灯片里,上课时只需要展示出题目,然后让学生思考探索即可。
2.4 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有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相对而言比较轻松一些。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阴影部分面积计算》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下发了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小组内成员合作研究给定的阴影部分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让小学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最后再让各个小组把本组的成果讲给全班学生听,通过分享经验,全班学生都学到了阴影部分的解题技巧。
总之,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始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内容,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