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东
(临洮县职教中心,甘肃定西 730500)
第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采取统一的策略。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果班主任一味采用统一的策略,就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最终导致班主任的心理疏导工作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班主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疏导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疏导效果。
第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中职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对于事物开始有了自身的认知和思考,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实际上,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新时代中职学生的身心变化,仍然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这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第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落后。大多数班主任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课程学习割裂开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了现实情境,加之班主任采用的方式过于传统,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新时代,班主任要积极应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诉求。
首先,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但是自控能力却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在学生年龄增长过程中,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其具有强烈的成人感,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这种心理作用会使学生在面对问题和矛盾时出现焦虑情绪和冲动情绪,进而可能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其次,学生思维活跃,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形式,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记忆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具有较大的创造能力。但是,中职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体验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缺乏学习动力,进而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中职院校学生大多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愿对内心想法进行表达,但是却期待得到其他人的理解,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扰,部分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选择进行打架抽烟,逃课顶撞老师等行为。教育人员必须对学生身心发展予以重视,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行及时干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首先,能够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不好的精神面貌和学习习惯进行改变,实现学生心理状态的合理优化。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劣势和优势,使其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能够感受到更大的乐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合理优化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确保科学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帮助学生改善不良风气。其次,能够帮助学生合理优化三观。中职院校通过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确保有效疏导学生内心郁结,引导学生以平和豁达的心态感受世界,使其在具体参与学习活动时,能够知难而进,越挫越勇,刻苦学习[1]。同时还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坦然接受各种批评,在面对各种事件时,能够换位思考,与人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严格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可以确保更为高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一方面,教育人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确保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深入交流,进而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形成。另一方面,还可以确保班级管理具有更高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提前分析学生心理和各项行为,才能确保班级管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其班级管理工作实现防患于未然。
一是中职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制定策略,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掌握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才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接纳程度,这样才让使学生认识到班主任确实能够帮助自己,从而更好地倾诉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班主任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首先班主任应当通过互联网整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为学生播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片,通过形式多样的视频展现出来,能够降低说教方式带来的抵触感和反抗心理。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整合有效的在线资源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浏览这些在线资源,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通过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纵向变化和纵向对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优化。
在我国现阶段,中职院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在进入学校环境之后,角色地位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因此,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经常会出现盲目自卑和盲目自信等问题,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盲目自信使其个人评价远远低于客观评价,而盲目自卑则会使其个人评价远远超出客观评价,该种不良心理的长期影响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受挫[2]。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确保学生具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帮助学生化解愤怒,焦虑,烦恼等各种消极情绪,保障学生心理平衡,进而实现其适应能力的有效增强。
首先,需要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合理构建。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需求较为强烈,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善于组织各种活动,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班主任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需要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突出点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任务,要求学生科学组织相关活动,进而对其组织能力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通过该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对教师具有更高的认同感,进而确保师生之间具有更大的信任度[3]。其次,还需要为师生科学建立信任感。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信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教育人员的信任度,对其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在我国现在中职院校具体建设过程中,学生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最为常见的形式,班主任在具体落实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针对每个学生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职位,肯定学生的能力,这种方式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班级管理工作,进而使学生对教师所具有的排斥心理得到有效化解。最后,班主任需要定期和学生开展班会活动和座谈会,确保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和心理需求,进而确保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有效沟通,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合理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隐私,成绩,劳动和人格,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需要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提升心理教育效果。
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同时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也较为宽松,学生具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在参与教学活动时,学生如果不能明确个人的优势,在学习生活中无所事事,便会在一定程度内产生孤独、空虚、自卑等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出现自我封闭现象或违纪现象。基于此,中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科学开展班级活动,合理优化班级气氛[4]。在此过程中,球类小组赛,生日晚会和主题班会是最为常见的几种文体活动。科学开展相关活动,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对其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手工制作,工艺比赛,服装设计比赛等专业竞赛,确保学生能够更为充分地展示个人才能,进而对学生进行协作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最后学校还需要定期邀请相关教师以技巧、经济、心理为题开展讲座,对学生视野进行有效拓展,确保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通过科学开展相关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得到有效排解,进而实现良好集体精神的科学培养。
首先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设置了德育课程,但是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却相对较少,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相关院校需要合理更新德育课程教材,使德育教育能够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在德育教材内,需要强调正面的意识形态,确保能够和德育教育进行有效配合,实现学生良好观念的有效形成[5]。在此过程中,主题班会课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教育人员需要基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确保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其次,还需要确保德育活动能够和心理健康活动之间相互渗透,在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时,校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途径。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实现高素质人才的科学培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我国现阶段,中职院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师队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无法满足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中职院校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普遍是由其他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而在现有科目中,德育是最接近心理健康的科目。基于此,中职院校需要组织德育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进行相关资格证书的考取,在获得资格证书之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升教育效果[6]。基于此,中职院校需要科学培养心理健康教师和德育教师,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和德育教师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交流,通过相互观摩,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能力提升,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和德育教师实现有效整合。
总而言之,中职班主任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时,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定位,强化师生互动交流,拓展学生活动空间,有效结合德育教育,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为其后期学习工作创建良好的条件,进而确保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保障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整体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