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严重心理障碍学生依法处置的实践探索

2022-03-16 01:34:12叶芹
科学咨询 202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叶芹

(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干预逐渐加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以调查问卷或量表进行数据的收集。代表性的研究有张玲玲,仲崇光(2014)的《浅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与对策》,其在文中对我国2013年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与全国成年心理健康做出了横向的对比,并以大学生为单独群体,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示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并指出了其研究的结果与年级、专业无关,而与性别、生源地以及独生子女与否有较大的关联。邝嘉宜,吕宣斌,邓慧慧(2011)则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采用了价值观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父母教养的内力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出父母教养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父母在参与到大学生认知理念和行为约束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父母的良好教养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生活挫折时能够勇于面对,并独立自主地进行心理平衡,同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龚勋,徐远超(2011)则在研究中以相应的情景设置,来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选取了十个负性与正性的事件,结果显示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事件归因方式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本文基于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分析,立足于调查的结果,分析整理,从而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一)个体因素

在上述的调查分析中,个体在面对不同的压力情景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会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应付方式。但是个体在面对压力中产生的不同反应,对于压力缓解的情况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中也认为人是压力源产生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外部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诱导原因,而个体因素才是压力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因素。在个体因素方面,则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具有明显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因素不仅能够反映出个体的风格与行为特征,同时对于个体的性格与气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心理学与生活》中提到了关于性格因素对于压力形成的相关机制,本文在实际的调查中,总体反映出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要明显高于女大学生,这也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男性的担当要明显高于女性的传统相一致。男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都偏向于内向,自尊心更强,性格相对内敛,且现代社会的压力过大,这一点也过早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中,这也使得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高于女大学生。

(二)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的教养方式。个体的性格以及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其必然与家庭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是心灵的港湾”等都凸显出了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影响程度。大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在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脱离于过去的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际关系、环境适应能力等都使得学生出现了心理压力的差异情况。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仍然属于家庭中的消费主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的能力和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使得面对家庭在学业方面的支出,无形之间就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其在学费的缴纳过程中则心理压力更加明显,同时自我支配的经费也就较少。经济压力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作用较为明显,尤其在当下,校园物质气氛较为浓重,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也较为普遍,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大学生更多兼职与创业的机会,经济上的压力会使得学生在面对学业和就业中更加烦恼,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精力和体力,压力情况反而明显增大。

(三)学校因素

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管理体制。学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是与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的程度逐渐提高,大学生在学历上已经不占优势,同时,各大院校都存在不同程度教育资源紧张的现象,这就使得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被不断扩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社团活动方面都需要层层筛选才能够完成自身的预期目标,过大的竞争也使得大学校园环境相对残酷,对于大学生的考验明显增多。

另一方面,所属群体的影响。在校大学生最常接触到的人多为教师和同学。群体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产生一定消极或积极的作用,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在心理学领域中,认为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所采取的反应往往是基于群体的反应来决定的,这种类似于群体模仿的现象能够给予个体一定的安全反应,并能够减少其压力感受。美国学者库里在符号互动理论中也提到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所归属的群体影响下,大学生的压力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情况。

(四)社会因素

其一,社会文化。男性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的责任更多,社会文化中对于角色的定位较为清晰,这就使得男性在面对于挫折和困难时,更加倾向于合理化且具有两面性的应对方式,多表现出自责、这在对不同性别背景下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时,也反映出了这一特点,而女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往往更加倾向于求助和退避,这也与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关于女性角色定位中的依附与柔弱较为一致。

其二,就业环境。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影响:第一,我国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加大,人才供应加大。第二,国家在机构改革方面推行精简模式,使得大学生毕业工作期望度不断下降。第三,就业渠道过窄,选择就业方向过于集中。第四,专业需求量不同,社会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使得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普遍较小。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就业环境相对不够理想,在给予大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过于狭小,同时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期望过大,其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意识还不够明确,因而导致其就业渠道过窄,从而加大了自身的心理压力。

三、处置高校心理障碍学生的实践措施

(一)医院依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我国颁布的《精神卫生法》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详细规定了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因此医院在实际处理上,有权利根据相关法律对心理障碍大学生进行医务护理。

1.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年龄、文化水平、饮食、药物、运动、心理等众多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当前的教育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心理障碍患者受饮食认知、文化程度、自制力、家庭社会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并不理想。抑郁症对于疾病的医治十分不利,同时也致使患者家庭背负经济与精神两方面的重负,此疾病的终身性对患者带去太多的身心痛苦,使其内心蒙上阴影。

2.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变化

要与患者的家庭成员建立彼此沟通的桥梁,循序渐进地向家属传达患者的病情与心理变化,从而获得家属的帮助,有利于患者建立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方式、措辞的选择等,让患者能够了解到自己病情,但不会给予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得身体处于一个较为放松的状态,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3.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传输心理障碍相关的知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进而让患者能够自己掌握相关辅助治疗手段,并从饮食、运动等方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成效。要让患者提高自我的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还要让患者了解心理障碍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使用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此外,还要让患者的家属学习这些知识,以便于患者能够随时治疗,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二)学校日常管理规范

《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为了能够保证学校个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基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流程:首先,在新生入校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测试和访谈排查出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然后需要与目标学生进行接触,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并在接触的过程中,运用谈话技巧,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帮助。其次,则需要根据目标学生自我叙述,结合量表测试的结果,对目标学生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估,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学校制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在各院系、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指导学生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就诊和治疗。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将学生按有关规定转介给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处理。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励志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重视对心理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处理能力。

(三)社区重精管理办法

我国《精神卫生法》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第五十四条 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并为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有关精神障碍康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四)家庭柔性资源的利用

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给予学生更多柔性的建议,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理念在当前大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协调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应对不良情绪。《精神卫生法》二十一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家庭环境最为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彻底改变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其宏观角度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社交生活中。

对于心理障碍的处置更多还是依靠家属亲戚的监管,这类监管一直是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家庭监管的不到位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费用必须要由患者家庭自行承担,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家庭对于精神病的防治仍有严重的缺陷,所以许多家庭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监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许多患者的家庭非法剥夺患者的人身自由,或者任其流放到社会当中,极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8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2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