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谢宜宾,高俊晗
(1.珠海科技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2.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社会流动的加剧,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失范状况的增加,过度拥挤的城市空间和衰败地区的出现,以及一些城市大规模单一功能区,从社会、心理、空间和时间等各方面都容易形成诱发城市犯罪的盲区。对于居民日常生活而言,日益增加的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对犯罪的恐惧会导致人们减少夜间出行和对公共交通、公园、商业街区等场所的使用[1]。城市公园作为承载市民多样活动,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公共空间之一,公园的开放性和与城市其他空间的关联性逐渐增强,如何营建公园的安全环境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拟通过对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空间环境的安全性和被害恐惧感影响因素的调查,借助调查问卷统计学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物质环境因素与被害恐惧感之间的关系,探讨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园防卫安全设计策略,以此减弱民众被害恐惧感,提升公园环境品质。
被害恐惧感是指个人对所处环境中的潜在危险产生的惧怕和担忧的心理状态[2],因此又被称为“犯罪恐惧感”“犯罪情感反应”“安全感”等,其程度可以反映某一地区或空间的安全状况。“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CPTED)认为,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可以减少引发犯罪的因素以及犯罪行为带来的恐惧感[3]。“环境失序论”和“破窗理论”认为,破败的环境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感,社会环境失序会诱发犯罪[4],同时对CPTED理论的六大策略之一的“景象与环境维护”起到了反向印证作用。随着CPTED理论的丰富发展,形成了预防犯罪设计的六大策略即:领域性、监控、通道控制、景象与环境维护、活动支持与目标强化。CPTED理论六大策略的作用原理是,空间中使用者的领域感越强,越容易对环境产生认同感,就有可能对景象维护以及对出入的陌生人进行监控,会增加使用者停留的概率,其活动就越有可能得到支持,有助于犯罪预防,从而减弱了被害恐惧感。
国外学者通过对CPTED理论的实例研究,证实了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可有效减弱被害恐惧感。如Clason Point社区通过设置围墙增强居民领域感,重新规划社区的公共空间增加交往活动场所等改造手段,一年后居民的被害恐惧感明显下降,整体社区犯罪率下降54%[5]。有学者对城市公园游人的犯罪恐惧感进行测试,归纳出影响游人产生犯罪恐惧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社会和物理因素,其中物理因素包括隐蔽的植物空间、低维护的环境等[6]。国外研究大多是以其特有的空间格局为背景,但在我国的普适性尚需验证。就城市公园而言,其公共性、开放性和较强的关联性等特点增加了治安管理难度,再加上利用地形高差、建筑小品、植物造景等形成的公园易产生犯罪空间盲区,使犯罪者有更多的犯罪机会,游人易产生被害恐惧感。由此,以CPTED理论及设计策略为基础,对郑州市紫荆山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以数据统计方法定量分析该公园空间环境的被害恐惧感影响因素,并提出减弱游人被害恐惧感的优化建议。
紫荆山公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北部(图1),南以金水河为邻,其余三面临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建园于1958年,占地面积19.2 hm2,主要景点有东湖景区、扶紫山、樱花山、梦溪园等。
图1 紫荆山公园平面图Fig.1 Plan of Zijingshan Park
选取原因有:(1)紫荆山公园是郑州市建成时间较早且集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公园之一,寄托着城市集体记忆,周边有较多商圈、居住区、办公用地等完善的城市配套,公园人流量较大;(2)其外围有高等级的城市道路,公园内比较独立且空间多样,承载了市民复杂多样的公共活动;(3)紫荆山公园被城市道路及金水河自然分隔为东园、西园和南园3部分,3个园区各有千秋且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各节点空间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多次空间转折,存在视线盲区,易引发游人被害恐惧感。
本次调研问卷目的在于探究城市公园被害恐惧感与物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故从公园使用者的内在感受出发,采用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和与游人访谈的调研方式。为便于被调查者的理解,问卷将被害恐惧感转变为安全感。基于CPTED理论的相关研究,选取城市公园中影响被害恐惧感的物质环境因素,并将其分为领域性、监控、通道控制、景象与环境维护、活动支持和目标强化6个方面,其中包括1个公园的整体安全感受和23个物质因素,并对指标因子作出简单描述,具体分组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公园被害恐惧感影响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fear of crime in urban parks
本次调查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7],将23个因素问题的选项均设置为“同意(5分)”“较为同意(4分)”“一般(3分)”“较不同意(2分)”“不同意(1分)”。被调查者按照自身感受选择相应的描述程度,如“空间边界非常明确,能够起到安全防卫功能”来表示问题与实际环境情况,分值越大表明公园越安全,对被害恐惧感产生作用越小。
借助统计学的SPSS软件处理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对通过检验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其中主要成分,最后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因素对被害恐惧感影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运用CPTED理论,以此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弱被害恐惧感的环境设计提升建议。
立足于研究的最终目的,对紫荆山公园的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高达96.1%。其中评价主体的社会特征显示如图2所示,此次调研所选取调查对象在年龄、文化水平及性别上相对较为平衡,增加了调查数据的科学性。
图2 样本的社会特征Fig.2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信度和效度可反映量表题目是否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是否能统一地反映出所研究的主题,而且只有当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后才适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Cronbach信度分析是目前量表最常用的检验信度的方法,本研究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5,信度非常好。删除任意题项,信度系数不会有明显的上升,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对整体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08,当此值高于0.8时,则说明效度好,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检验,即对应的P值小于0.05。
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将多个分析项浓缩成几个关键概括性指标,当分析项只有两项时,KMO值无论如何均为0.5,没有分析的意义[8]。因此活动支持与目标强化的影响因素只有两个,不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故对领域性、监控、通道控制及景象与环境维护4个方面分别进行因子分析(表2)。4个方面的KMO值均大于0.6且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4个方面的KMO和Bartlett检验Tab.2 KMO and Bartlett test in four aspects
采用最大方差法做因子载荷旋转,使主要成分向变量指标中映射。因监控和通道控制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只有一个,且所有指标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意味着指标和因素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保留各指标并且不需要做降维处理。而领域性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也只有一个,但其中空间尺度的共同度小于0.4,说明该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因此可排除[9]。景象与环境维护通过最大方差旋转后矩阵得到两个主成分(表3):成分1包含植物养护管理、环境卫生、环境认同与不明文符号,可以用“环境质量”概括;成分2包含指示标识、公共设施及照明情况,用“设施管理”概括,而消极社会群聚其共同度小于0.4被排除。
表3 景象与环境维护旋转后的成分矩阵Tab.3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of scene and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回归分析是通过规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模型,进而可以找出影响显著的变量[10]。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城市公园游人的整体安全感为因变量,领域性、监视、通道控制、环境质量、设施管理、活动支持及目标强化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ab.4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从表4可以看出:(1)模型R2为0.292,意味着这些变量可以解释安全感的29.2%变化原因;(2)模型通过F检验(F=9.703,P=0.000<0.05),说明模型有效;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较好;(3)通道控制、环境质量、设施管理和活动支持的显著性P>0.05,说明这4个因素对公园游人的安全感影响不显著,而领域性、监控和目标强化显著性P<0.05,且回归系数B值均为正数,说明这3个因素对安全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对其进行改善则可以提高安全感,进而达到降低被害恐惧感的目的。
4.1.1 边界模糊,空间所属划分不明确
紫荆山公园外部整体边界明确,以栏杆、围墙、护坡、乔灌木为主的边界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全防卫作用,但公园北边拆除了原来的围墙形式边界,采用低矮绿植及花坛为主的柔和边界。这种做法可使公园绿地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公园空间更加开放,但也增加了公园的治安管理难度,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不利于游人安全[11]。公园内部路网密度大,道路错综复杂,部分空间之间无明显的界定标志。如东湖景区的扶紫山上因地势高差较大,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设计,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层次单一,缺乏半私密半公共的休憩交往空间,导致领域感缺失,降低了游客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当陌生人进入空间时难以引起空间使用者的警惕之心。
4.1.2空间环境中视觉死角多,缺乏自然监控
访谈中有部分游客表示,园内有厕所的道路弯弯绕绕。因其布置在道路尽头或者被茂密的植物遮挡,在注重隐蔽性的同时忽略了安全性,视线不通透易引发游客被害恐惧感。加之公园内部地形高差大,各节点空间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多次空间转折,景观蜿蜒小道较多,环境中视觉死角多,不利于形成自然监控,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
4.1.3安全宣传栏分布不合理
一般来说,公园内会设置适当的安全宣传栏、警示条幅等,来提高游客的安全防卫意识,降低危害发生。经调研发现,园区内安全宣传栏较多但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入口处,如西门和中门处均有较多的宣传知识,但一些潜在的危险区域如园内施工区、深水区、陡峭道路等处未设置相应的警示标示或者是警示牌不明显,不利于游客的安全保障。
通过对城市公园空间环境评价,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针对公园现存问题并结合CPTED理论对其提出领域强化、监控强化、目标强化3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4.2.1明确边界形成空间分层,增强领域感
公园除明显的围合边界,也可采用柔化边界,如采用不同形式的道路铺装及设置适宜的高差,通过园林要素对空间进行分割,可以形成良好的空间过渡,还可以通过增添趣味小品以及观赏性高的植物,在边界空间设置凹凸有致的座椅等,使空间更具吸引力,进而增强空间的领域感。从空间层次而言,城市公园空间性质一般分为3种:(1)广场、娱乐区等多数人聚集活动的公共空间;(2)廊、亭等小群体活动空间,有一定排他性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3)安静休憩区、小组团绿地等个人或少数人交往活动的私密空间。优化公园空间布局,应形成“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分层系统[12],并且由小组团向大组团过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增强使用者的空间归属感并提升安全感。
4.2.2设计相对开敞的节点空间,加强视线渗透性
通过合理的地形设计,可以影响到城市公园空间的可视性及领域性,空间的视线渗透性越强,就越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监视,越有可能降低犯罪发生概率。从建筑层次而言,公园中一般多为单体建筑或构筑物,其位置不应过于偏僻,尽量避免在道路拐角处或树林密集处[13],且建筑周边要留出缓冲空间。故植物配置不宜过于茂密,保证使用者视线通透,也可以吸引游人驻足,有利于提高空间的自然监视能力。在植物设计上,公园内部植物应及时养护管理,确保景象上不产生破败、萧条之感。从犯罪防控角度考虑,公园园路曲率不宜过大且转弯处应减少植物茂密种植,乔灌木枝下净空不宜低于2.2 m[14],避免大规模的混合式种植造成视域封闭,也可以结合空旷的草坪进行过渡,注意空间的D/H比值,提高空间的可视性。
4.2.3优化指示标识系统,提高游人安全意识
城市公园内的安全宣传栏、指示牌、标识牌等在分布上应合理,不能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在样式上应注意风格统一,保证其美观性,内容上要简洁明了,提高其易识别性,使游客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同时,一个易识别的环境不仅能让使用者有较强的方向感并对自身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还能让使用者感到安定,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增强场所活力。公园内的安全宣传教育可以提高游人的安全意识,降低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城市公园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公园的犯罪预防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技术问题,但仅靠后期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采用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的方式,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量分析,借鉴CPTED理论对公园空间环境中对游人被害恐惧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解析,并提出领域强化、监控强化、目标强化三大方面的优化建议,从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创造出更具安全感的公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