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肌电反馈仪在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肌无力中的应用

2022-03-16 09:53刘阳天津市津南医院康复科天津30005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肌无力肌电肢体

刘阳 天津市津南医院康复科 (天津 300052)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生物肌电反馈仪对脑卒中后患者肌无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纳入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生物肌电反馈仪,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FMA(Fugl-Meyer运动功能)、FMU(上肢)、FML(下肢)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BBS(Berg平衡量表)、SI(稳定性指数)、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BBS、BI高于对照组,但S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干预前两组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仪运用于脑卒中肌无力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增强肢体功能,并促进平衡能力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指患者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受阻,使血液无法进入大脑,最终造成脑组织受损。研究指出[1],脑卒中患者经有效治疗后,病情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较多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肌无力较常见,通常是因为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活动量明显减少,进而造成肌无力现象加重,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能力[2]。对此临床多选择常规康复治疗进行干预,虽然能够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难以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生物肌电反馈仪的效果更好,其主要通过低频冲刺激患者肌肉,从而使得其肌肉放松或者紧张,促进肌肉运动能力恢复,并增强肢体功能,同时促进患者平衡能力恢复[3]。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部分学者对其疗效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此展开实验,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纳入的80例脑卒中患者,深究生物肌电反馈仪对脑卒中后患者肌无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纳入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78岁,平均(60.45±1.03)岁,病程1~7个月,平均(4.26±1.03)个月,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1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4~79岁,平均(60.77±1.11)岁,病程1~9个月,平均(4.88±1.11)个月,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与《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诊断相符,经核磁共振、CT等检查确诊;(2)病历资料完整;(3)患者与亲属知情同意,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肢体外周神经损伤、意识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者;(2)中途退出试验者。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生物肌电反馈仪,选择生物肌电反馈仪,遵照肌无力的位置选择合适体位,启动默认处方刺激,强度15~20mA,时间20min/次,1次/d。若患者是上肢肌无力,可将生物肌电反馈仪的正极放在距离腕横纹5cm的背侧,负极置于肱骨中上端外侧;若下肢肌无力,可将正极放在胫骨前端胫前肌远端,负极置于膝关节远端5cm位置。同时配以平衡仪开展平衡功能锻炼,首先评价患者本体感觉,利用国际标准站位,观察其在S1-8区域的表现,记录受限区域,遵照检测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嘱咐患者在静态坐/站位下,利用描计步态运动图像掌握双下肢承重水平,并在平衡台上控制重心轨迹移动,分别进行前后左右转移训练、单足负重训练等。站立位时,患者通过移动重心方式带动平板监视器上的标记实施立位平衡锻炼。

对照组:提供常规康复治疗,其中包含指导正确肢体摆放的方式,指导合适的关节活动度的锻炼,逐渐过渡至步行运动、翻身-坐起运动、肌力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FMA(Fugl-Meyer运动功能)、FMU(上肢)、FML(下肢)评分:不足50分无运动,肢体障碍程度高;50~84分明显障碍;85~95分中度障碍;96~100分轻微。(2)BBS(Berg平衡量表)评分[5]:满分56分,不足40分存在跌倒风险,得分越低平衡能力越差。(3)SI(稳定性指数)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稳定性越差。(4)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满分100分,<20分严重障碍,生活无法自理;20~60分生活需要帮助;超出60分生活可自理[6]。(5)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或者明显缓解,肢体功能恢复,可正常生活与工作是显效;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功能好转,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是好转;未获得上述结果是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7]。(6)生活质量(QOL)评分:每项满分60分,<20分差,20~50分一般,51~60分良好[8]。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FMA、FMU、FM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FMA评分的对比(分)

2.2 两组BBS、SI、BI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BBS、SI、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BBS、BI高于对照组,但SI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BBS、SI、BI评分的对比(分)

2.3 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见表3。

表3.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2.4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QOL评分的对比(分)

3.讨论

近几年,脑卒中在我国范围内的患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一旦发生后,可产生神志迷茫、肢体麻木、昏厥等症状,成为危害人们机体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临床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防治手段被提出,使得患者存活率明显提升,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意识、肢体功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等后遗症,其中以肌无力较多见,直接加重病情,并直接影响机体健康,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正常情况下,机体平衡的保持需要正常肌张力以及感觉输入,一旦失去平衡,容易增加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加上脑卒中通常牵连患者运动能力、本体感觉、视觉传导通道、前庭感觉等,也容易提升平衡障碍。因此,脑卒中后肌无力的发生风险较高,一旦出现,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临床治疗的困难程度。临床经研究发现,预防脑卒中后肌无力除了常规治疗之外,还应尽早选择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为促进病情快速稳定提供保障。既往,临床多选择常规康复治疗进行干预,其中仅包含肢体摆放方式、关节活动度锻炼、步行运动、翻身-坐起运动、肌力训练等,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难以积极配合治疗,使得效果并不理想,且难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发现生物肌电反馈仪的效果更好,能够维持患者平衡能力,并增强其肢体运动能力。本文对此进行试验,结果中显示:干预前两组的FMA、FMU、FML、BBS、SI、BI、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提示研究组能够增强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促进平衡能力恢复,提升患者稳定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此结论与朱荣华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9],其中选择90例脑卒中患者进入试验,结果发现生物肌电反馈仪能够增强患者肢体功能,促进疼痛消失,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经分析发现,生物肌电反馈仪作为新型康复方式,其中肌电反馈能够将肌电信号放大,利用传递的反馈信号促进肌肉活动,同时将电极贴置于患肢表面,使表面电极对肌肉收缩状况进行反馈练习,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另外依靠生物肌电反馈仪产生的低频电流,其不仅能够促进神经肌肉兴奋,同时还可加速支配肌肉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循环以及血流变快,使肌肉兴奋,并有效缓解疼痛,保证治疗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利用平衡仪对开展平衡能力锻炼,促进肌肉活动更加协调,进而起到强化平衡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生物肌电反馈仪的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能力,促进平衡能力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无力肌电肢体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PD-1和IL-23水平及其与AChR-Ab、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肢体语言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肢体写作漫谈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肌无力综合征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
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中Foxp3及其胞内CTLA-4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