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魏亚楠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四肢骨科二区,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股骨颈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损伤较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康复功能训练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常用训练方式,主要通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促进患者肌肉组织生长,并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康复措施,利于患者恢复[1-2]。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理功能退化较为严重,且大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康复训练耐受情况较差,常需联合其他措施,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恢复[3]。行为改变护理是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制定的干预方式,对患者自身行为方式、执行力、保持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对功能障碍患者恢复具有积极作用[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经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60~75(66.98±3.21)岁;体质量指数17~24(19.12±1.12)kg·m-2;骨折原因冲击伤12例,跌落伤1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1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1~77(67.12±3.34)岁;体质量指数17~24(19.12±1.12)kg·m-2;骨折原因冲击伤15例,跌落伤10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1)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5]中诊断标准;②接受髋关节置管术治疗,且进程顺利;③感知功能正常可自主表述自身疼痛;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骨质疏松;②存在既往髋关节手术史;③合并感染性疾病;④合并膝关节炎。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康复功能训练。(1)被动干预:护理人员于患者术后1 d采取肌肉收缩训练、踝关节以及足趾的拉伸训练,以及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和足趾屈伸训练,每次10~15组,每组持续5 s,也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自行加减训练量;术后4 d,实施髋关节外伸训练,将左手放置在患者膝关节外,稍微施加阻力,指导患者进行外展,控制外展角度在5°~30°,每次外展持续5~10 s,每日进行5次以上训练。(2)自主训练:于术后2~4周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查骨折情况以及固定情况,若患者恢复较好,可主动提高患者训练量以及训练强度。(3)主动辅助训练:术后1~2个月,指导患者坐于床沿,进行髋关节外展及伸直、屈膝动作,10次为1组,每日3组。(4)生活能力干预: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骨折部位,若患者骨折部位处出现骨痂,可适当增加患者行走训练,也可借助步行器完成独自站立及行走,并叮嘱患者不要对患肢负重。而后从步行器逐渐过渡到双拐杖,可协助患者完成穿衣、如厕等基本生活活动。持续干预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行为改变护理。(1)理论准备:了解患者对疾病的看法及心理状态,深入了解患者的实际想法和需求。向患者讲解术后护理干预的益处,提高患者对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的益处的认知,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原因,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对护理的认知。(2)行动阶段:制定康复计划,于手术结束后当日安排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并做好双下肢摆放工作,避免患者出现髋关节内翻以及外旋等不良情况,并指导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实施踝关节、足趾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同时进行上肢肌力训练,及时告知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保持深呼吸。(3)维持阶段: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护理各个阶段的问题及变化,告知患者护理各阶段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积极心理。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恢复情况: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结束时采用中文版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6]评估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该量表12个项目,每项1~5分,分值为12~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恢复越差。(2)运动及自理能力: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采用简易运动功能量表(simple fugel-meyer assessment,FMA)[7]评分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分为上肢、下肢两个部分,其中上肢34个项目,每项0~2分,分值0~66分;下肢17个项目,分值0~3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差;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8]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该表包含10个项目,每项0~10分,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好。(3)并发症: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期间股骨头坏死、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恢复情况 干预前,两组髋关节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中文版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干预前 干预3个月t P 55 45.27±3.46 27.39±2.67 60.341 <0.001观察组55 44.97±3.28 20.23±2.15 85.783 <0.001 t对照组0.467 15.490 P 0.642 <0.001
2.2 运动及自理能力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下肢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FMA下肢评分、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及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运动及自理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干预3个月比较,b P<0.05;FMA为简易运动功能量表;BI为巴氏指数。
组别 例数 FMA下肢评分 BI评分对照组55干预前 20.12±1.47 41.69±3.44干预3个月 25.41±2.16a 58.12±4.17a观察组 55干预前 19.87±1.50 41.38±3.89干预3个月 29.04±2.41ab 64.38±4.85 ab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康复功能训练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模式,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恢复情况,将锻炼划分为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制定不同训练措施,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恢复具有积极作用[9-10]。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其生理功能退化,恢复周期较长,随着干预周期的延长,患者护理依从性也随之下降,影响训练效果。因此,需联合其他护理措施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恢复。
行为改变护理是根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意愿及行为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知识宣教,旨在改善患者意识水平及健康习惯[11]。王长君[12]研究中指出,行为改变护理强调从患者身心出发,于患者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合作度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两组髋关节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提示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恢复。原因在于,康复功能训练中护理人员于患者术后早期采取被动干预训练,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踝关节、足趾及髋关节的被动式训练,并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自主调节训练量及训练强度。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训练,指导患者自主进行膝关节、踝关节训练,进而促进患者髋关节恢复[13]。此外,行为改变护理中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并做好双下肢的摆放工作,帮助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告知患者于训练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避免出现岔气等不良情况[14]。因此,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3个月时,两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提示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原因在于,康复功能训练中护理人员于患者术后1~4 d内,依次进行踝关节、足趾、双下肢股四头肌、髋关节外展训练,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扩大训练强度与训练频次,有针对性地伸展患者髋关节,提高患者肌肉强度,进而恢复患者运动能力[15]。康复训练中生活能力干预可由护理人员判定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患者训练量,并协助患者穿衣、如厕等基础的生活活动,提高患者自理能力[16]。行为改变护理中理论准备阶段告知患者干预措施的理论恢复知识,并向患者告知功能恢复的益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基础认知,并于维持阶段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各阶段的问题及变化,告知患者护理阶段中的注意事项,引导患者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纳入较少有关。因此,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综上所述,行为改变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恢复,提高患者运动、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