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 多元化育
——基于高校“青马工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2-03-16 09:06刘俸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培育

刘俸廷

(昆明理工大学 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中心,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高校“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独特优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源泉,来源于人类的不断实践和积淀,而文化自信是人类对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凝聚最广泛共识进行实践创造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39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性,既是“四个自信”内在逻辑的起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36这为我们指明了文化自信的来源,这种自信是源于对自身文化优势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优越性的感受更加直观,认识更加深化。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文化自信深深根植到青年大学生中,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文化、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熠熠生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自2007年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以来,以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实践经历,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青年骨干,在高校中形成了“人人知道青马,人人关心青马,人人争取加入青马”的良好态势,发挥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功能。2020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核心目标、注重实践导向、遵循育人规律[2]。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结合学科特色、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等开展“青马工程”,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青马工程”由高校团组织主导实施,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三大优势”,即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实践优势。其中,组织优势是指共青团组织是全国性的青年群众组织,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高校共青团一般都是由校—院—班三级构成,校院两级团委均配备有专职的团干部做指导教师,班级建立了团支部,由学生担任团干部。由于其具备完备的组织体系,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校—院—支部联动、全方位全覆盖的组织发动作用,对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具有先天的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是指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它本身的属性是群众性组织,它的基本属性要求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全国绝大部分高校,9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因此团组织是高校学生具有身份归属感的一个正式的组织,大学生既是团组织的参与者,也是团组织的组织者。实践优势是指共青团为广大青年成长、锻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共青团组织本身承担着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职能,这些都是大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的重要渠道。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把共青团开展的社会观察、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相融合,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为补充和有机融合。

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意,基于“青马工程”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样需要把握正确的培育原则,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需要在增进有效性、亲和力、互动性、吸引力上下功夫,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论的培养原则、方法和路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基于活动体验法的大学生“青马工程”文化自信培育方法和原则

著名哲学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3]150只有真正触动心灵情感的教育才能打动学生,这与当下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最活跃的群体,如何润物无声地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启迪他们的心灵,需要结合心理学知识找到符合文化自信形成规律的培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中,活动体验法是最接近于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所谓活动体验法是让教育对象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产生身心体验,形成情绪反应,促使认识改变,形成相应行为的教育方法[3]150-151。

活动体验法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儒效》中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西方民谚也说: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3]151。体验式教学近年来受到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最接近自然教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对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活动体验法的典型特征中,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而且这种过程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需要“填鸭”式灌输理念,只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观念,输入新观念,引起学习者对新旧观念的对比与思考,通过两种观念的辩论,打破学习者原有的观念结构,使得新旧观念相互匹配、契合、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种能被学习者识别并掌握的更为科学、客观的观念。其中,学习者自己解决新旧观念冲突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环节构成[3]151(见图1)。

图1 体验式学习的四个环节

与大学生第一课堂的课程相比较来说,“青马工程”在体验式教学的选择上有着先天的优势。第一课堂的课程受限于内容和场地,多数情况下没有办法或者只能很有限地使用体验式教学,而“青马工程”可以借助“三大优势”进行活动体验式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促进认知,内化为自信,达到“刻骨铭心”的培育效果,这是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契合点。文化自信培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也不单纯是理论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还原历史,走进传统,还原本真、走进生活,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了解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接纳和认可,从心理和思想上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

更重要的是,在2019年3月份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八个统一”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4]。“八个统一”既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守正出奇的基本遵循,也是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方法与路径。其中,提到的批判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隐性教育都与活动体验法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在进行“青马工程”培养的过程中,遵循活动体验法的基本环节和特征,贯彻落实“八个统一”要求,提出基于活动体验法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三大原则:

2) 模拟结果表明,辅助气流风速越大,产生的飘移越小;气流出口与垂直方向成30°时,产生的雾滴飘移率最小;喷头越接近气流出口,产生的飘移越小。

1.正面取向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接纳、鼓励教育对象,做到以欣赏为主,积极辨别和确认正面信息,提升有意义的正面信息,提升有意义的正面经验,借助教育对象的正面经验加以引导;言语中肯、真诚,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禁止任何形式的讥讽和嘲笑。

2.尊重学生主体原则。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选择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发言或者不发言,可以选择分享内容的多少与深浅,可以选择组队的方式,可以选择用不同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整个教育过程充满平等的氛围。

3.适度引导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活动体验法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指导,要想取得教育的效果,就需要遵循适度引导原则,强行引导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引导往往重在解说,而不是灌输,教育者运用恰当的解说,帮助教育对象梳理体验、反思经验,从中发现体验的意义,重新发现自己,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说渗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的状态,从他们最有触动的环节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认知—认同—自信生成逻辑的大学生“青马工程”文化自信培育过程

自信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人的心理是其立身的载体,受心理发展机制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一蹴而就方能具有的,而是需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建立的[5]。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也要遵循心理成长逻辑和规律,需要经历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如何提升这个大问题,必须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各过程入手,由浅入深,由实践到提炼,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见图2)。

图2 文化自信的生成过程

从历史进程来说,文化自信包括的三种文化也存在一个时间延续和不断继承发扬的逻辑顺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沉淀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等优良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从生成逻辑上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最普及、最基本、最广泛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独特优势和精神宝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基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新的活力。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培育了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时代精神[6]。

因此,无论从心理逻辑还是从时间和生成逻辑,我们可以试着把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以实践体验为主的认知阶段,主要内容是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交流思辨为主的认同阶段,主要内容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理性认识为主的自信阶段,也就是产生文化自信并践行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阶段。

(一)认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总结形成的智慧结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最基础的内容[7]。从幼儿园时期,孩子就开始接受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经历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阶段,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青年大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基本的雏形,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多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社会现实异象的影响,又恰逢青春期,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会有一些疑虑、认知偏差或者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现象在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中尤其突出,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过时了,不流行了。这种片面的、刻板的印象会直接导致青年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等的接受存在一定的不愿意,甚至抵触[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里面有着塑造人格、品德、素养等的宝贵经验,有着作为中华儿女特有的传统美德、高尚品质和思想道德,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传家宝,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全人类,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矫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需要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一个涵盖面广的综合工程[9]104。当前从各个层面,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的举措,通过比赛竞赛、综艺节目、影视作品、网络短视频等方式不断营造崇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国风潮”,这为青年大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源动力和吸引力。“青马工程”可以通过校园比赛竞赛、传媒平台、社团活动、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认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起点和切入点,让青年大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走进去。

(二)认同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7]。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时代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自强不息、舍生取义、革故鼎新、扶危济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载舟覆舟、居安思危、脚踏实地等优秀文化传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认同是认知的升华,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体自觉,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获取和应用,而是需要深入的体验和思考,对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与主体产生共鸣、同频共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是认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认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过程和结果会更加深刻地促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提供大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引发青年大学生的关注、思考、辨别。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做过多的知识性的灌输,营造出一种轻松平等的交流氛围,相信青年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充分的交流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符合教育预期也符合其自身认知的结论。因为,文化认同的过程本身也是引导青年学生认识“我是中国人”的过程。追溯历史,才能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人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对这些问题的认同,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引出后面需要青年大学生深入思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

(三)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

四、基于实践—理论—实践唯物辩证法的大学生“青马工程”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在马言马,“青马工程”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在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集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青马工程”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个系统内的各种资源,把各个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揭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实践。再次,从意识层面来说,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要把青年大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青马工程” 在针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要以系统的思维制订培育计划,注重培育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厘清三种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最重要的是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由此,“青马工程”的培育路径可以从如下路径进行开展实施:

(一)活动实践路径

1.校园文化活动路径。活动体验法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活动,活动本身就是教育的载体,“青马工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极大地发挥活动的载体功能。共青团组织本来就同时承担着“青马工程”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职能,但其实校园文化活动不是孤立的、娱乐化的活动,活动的目的要与“青马工程”保持一致,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有主题有引导地设计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青年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感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国学社团活动、民乐节、诗词大会、朗读会、诗歌比赛、汉服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重要节庆日或重大事件,把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

例如,从“民以食为天”的美食入手,端午节的粽子、冬至的饺子、中秋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也会有一个传统美德的存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更多地引导他们探寻古人发明节气的智慧,体悟节庆日蕴含丰富的哲学理念和修身处世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大有裨益[9]105。

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在医治病患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医的关注与认可,在西医技术日趋发达的21世纪,一个连西医都无法快速做出应对的严重传染性疾病,我们的中医却通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不得不让人引以为豪。由此深入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中医讲究的系统性、整体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结合,可以让大学生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体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再做延伸和挖掘,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示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守土有责、不辱使命,舍生忘死、奋不顾身,顾全大局、大爱无疆”等的抗疫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对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态度和大国风范[12]。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自然上升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社会实践路径。社会实践机会多,时间弹性大是“青马工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最大的一个区别,而社会实践是活动体验法最好的运用,从实践中学习理论、思辨理论、运用理论,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内涵外延的理解。“青马工程”可以通过企业游学、寒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精工实习、项目研究等方式组织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党情,让青年大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和当今意义,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有机联系。通过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坚定立场、坚定信念、锻炼能力、敢于担当,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2]。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号召带领广大学生到农村去,发动青年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或项目调研,从不同的层面亲身感受脱贫攻坚给广大农村老百姓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带领青年到工厂和企业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当前科技发展的瓶颈与阻力,了解企业管理和运行的要素;第三方面,带领青年走进社区、政府机关,通过实习实践,了解我国政权的基本构成和权力运行机制,深刻感悟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内在统一性,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广大青年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信念与决心。

例如,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学习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的,可以为农村带去种植、养殖等技术;学习建筑规划相关学科的,可以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学习传播学相关学科的,可以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当青年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时候,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了统一,不仅能够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再如,通过企业游学、工厂实习等让青年学生实际走进科技生产力的第一线,了解中国“卡脖子”技术的原因,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抓手,以技术攻关为突破,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同时让青年学生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有一个直接的体验,为大学生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提供一个模拟实践的平台。

3.志愿服务路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是全社会都倡导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精神是崇高的,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美好力量,这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团结奋斗的博爱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青马工程”可以通过校内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会志愿服务等发动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助人为乐、团结进步、博爱宽容的优良传统,学习传承革命前辈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内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朋辈作用,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通过赛会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城市名片作用,传递一座城市的热情与温度;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青年人生力军作用,为社区和地方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倡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中体现自我价值、收获感悟、培养为民情怀和爱国热情。

例如,在赛会志愿服务中,青年学生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培训及筛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我、不断挑战的过程,能够培养青年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也是考量青年如何权衡集体与个人,是否在急难险重面前不退缩顶得住的良好时机。再如,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年学生可以参与维护交通秩序、民意调查、爱老敬老、主题宣传等内容的服务,这些不同的志愿服务一方面给予了青年学生不同类型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让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实际的社会生活,了解基层政府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基层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感受中国政府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如何为民服务。

(二)交互联动路径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整体工程,“青马工程”是一个阵地更是一个平台,要利用好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充分营造文化熏陶的氛围和给予文化自信生成的养分。

1. 校院联动路径。学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联动和有机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团组织,专业科研培养单位联动起来,不仅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还要联动校内各单位全方位多角度的经常性地开展文化自信的培育,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根据各单位人才培养侧重点,适当地拓宽培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间断地融入文化培育因素,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2.家校联动路径。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建立家庭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主体的多样性,营造和谐的培育氛围。例如,“青马工程”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让家长参与进来,通过长者的人生经历,以“家”元素为载体,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和培育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情怀,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深刻的文化自信。再如,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省都推出了很多经典红色旅游路线,也推出了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可以倡导家庭红色游、观看红色经典影片,重走革命路线,重温革命历史。谁是为了人民、谁是人民的选择,让历史说话、让青年思考、让青年亲身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中发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校内外联动路径。“青马工程”通过组织校外活动,如到乡村振兴一线,让青年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亲身体会脱贫攻坚后乡村的巨大变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史上的奇迹,这段历史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历史,也是无数共产党人继承革命文化传统,舍已为人、艰苦奋斗的历史。选择到一些知名国企和社会形象良好的本土企业去,这些企业的创业史、奋斗史本身就见证了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史,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学生将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在校内加强联动,扩大培育覆盖面,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开设团校普及班和团校菁英班,加强校、院、班级三级团组织联动,既做到重点培养又做到广泛覆盖。

(三)互联网+路径

充分认识青年大学生“网生代”的特点,通过打造“微课”、榜样人物、网络互动、线上活动等方式营造青年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导向、生活导向。将先进文化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1.高校官方媒体的主流引导路径。高校普遍建立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而且形成了校院两级的媒体矩阵,充分利用这些官方媒体报道学校的大事要事、发展动态、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感染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

2.校园互动社区的交流引导路径。充分利用校园互动社区等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设置热门话题,引起青年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发布一些“微课”,让青年大学生了解校史、团史、党史、新中国史;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观。

3.线上活动路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校一般都实行了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管理,线上会议、线上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通过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既符合青年大学生“网生代”的喜好,又可以更大范围地覆盖青年大学生群体,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祭英烈”“网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可以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让青年学生如临其境,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强文化培育的效果。

例如:利用校园媒体矩阵发现身边事身边人,讲好校园故事,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奋斗欲;通过讲述模范教师的事迹,引领青年学生的成长路;通过挖掘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工作的闪光点,让青年学生看到平凡生活中难能可贵的品质,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一名爱国爱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55而国家、民族的强盛需要文化的兴盛,文化兴盛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强大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培育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