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剑霞 张园园 曹 晶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八病区,江西九江 332000
近年来,随着整体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2]。化疗是肿瘤治疗中关键性的治疗方法,而由于肿瘤化疗的治疗周期长,且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强,常规外周静脉化疗的适用性低,反复穿刺和化学性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3]。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是新型的静脉化疗方式,其将导管经肘前浅静脉直接置入中心静脉,构建了一条周期长、痛苦小的静脉输液通道,能减少患者的反复穿刺痛苦,也能起到较好地保护外周静脉的作用[4-5]。PICC 已成为肿瘤患者化疗首选的静脉通道。但是PICC 置管需要将导管准确地置入上腔静脉下1/3 处,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盲法穿刺置管无法准确的定位穿刺位置,使得导管无法到达预期位置而出现导管异位,尤其是过度肥胖或者外周血管条件不佳的肿瘤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可能造成静脉血栓、皮下血肿、血胸等并发症[6]。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准确性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床旁超声以准确、无创、便携的特点在影像检查中应用广泛,受到临床的欢迎。有研究[7]发现床旁超声能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影像,还能观察穿刺针进入管腔的角度和位置,采用其辅助定位引导穿刺有助于提升PICC 置管准确性。本研究选取行PICC 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经床旁彩超引导定位对肿瘤患者PICC 置管准确性和并发症的影响进行探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 置管治疗的88 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龄39~79岁,平均(54.7±6.9)岁;肿瘤类型:食管癌10 例,胃癌11 例,肺癌8 例,肝癌7 例,乳腺癌5 例,淋巴癌3例。试验组中,男25 例,女19 例;年龄38~80 岁,平均(54.9±7.1)岁;肿瘤类型:食管癌9 例,胃癌10 例,肺癌9 例,肝癌8 例,乳腺癌6 例,结肠癌2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②年龄18~80 岁;③神志清楚,能配合操作;④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等PICC 穿刺禁忌证;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存在精神障碍疾病。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选取盲穿肘下置管法进行置管。体位选用平卧位,指导患者将置管侧的手臂外展伸直平放于病床上。穿刺的静脉选取肘部以下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头静脉。确定穿刺静脉后,测量穿刺点至胸锁关节下至第三前肋的距离,预估PICC 导管的留置长度。在对局部部位进行碘伏消毒铺巾后,选用穿刺导入针在肉眼直视下对所选静脉位置进行穿刺,穿刺角度在30°~45°,穿刺见静脉回流后,松开止血带退出穿刺针的针芯。接着选取适宜型号的PICC 导管,将其顺着外套管匀力缓慢地送入静脉,直到预定留置长度。最后退出导丝,连接好安装器并做好导管的固定。
试验组则在经床旁彩超引导下进行定位穿刺置管。置管的体位和穿刺静脉的选取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选用GE 公司的Logio-book XP 型床旁便携式超声仪,探头频率在5~10 Mhz。在选好穿刺静脉后,将探头放置于局部部位,观察血管的直径、血液流向以及延伸方向,并观察血管在解剖结构有无发生变异,选定直径较粗、血液充盈良好且远离动脉的静脉血管,确定穿刺点的具体部位。测量静脉血管的直径和皮下深度,在体表做好静脉血管的走形,并确认PICC 导管的留置长度。根据彩超测量结果选择好适宜直径的PICC 导管和穿刺角度,在彩超监护下进行穿刺进针,移动探头寻找穿刺针的针尖,观察到针尖进入静脉的中心位置,回抽见血即可退出内芯。同法将PICC 导管送入静脉中,并在彩超监测下,缓慢推入导管,直至达到预定长度。最后退出导丝,做好连接口和外部导管的固定。
两组患者在完成后,采用X 线检查进行确认导管尖部的置入位置是否正确。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耗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皮下血肿、刺穿动脉以及置管相关血栓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耗时及置管成功率的比较[n(%)]
试验组穿刺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PICC 的置管周期长,避免了反复穿刺的不便和痛苦,且减少了药物对于外周血管的化学刺激和反复穿刺造成的物理刺激,是肿瘤患者化疗常用的静脉通道[8-9]。不过PICC 置管的尖端位置必须要准确,才能起到应用的静脉化疗效果。传统盲法穿刺过程中,只能根据经验和手感进行选择导管和进针的角度、感知穿刺针尖的位置,而无法了解静脉的内径粗细、静脉血管的走形以及血管异形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定位穿刺的位点和判断导管在血管中的走势,穿刺的准确性低,尤其对于血管弹性不佳或者存在动脉硬化的患者,容易出现刺穿动脉、导管异位造成置管失败[10-11]。而穿刺失败反复穿刺时,导管和穿刺套管多次摩擦刺激静脉瓣会增加血管内膜损伤,增加机械性静脉炎、皮下血肿、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12]。而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血管的深度、直径以及内部形态结构情况,方便确定穿刺进针的角度和深度,选择适宜直径的导管,提高穿刺的准确性,超声检查还能清楚地显示静脉血管的走向、变异情况以及与周围动脉血管和神经组织之间的关系,能对导管置入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调整,通过可视化影像引导导管尖端准确达到指定位置,避免了置管过程中误穿导致神经及动脉血管损伤,提高置管成功率,从而避免反复穿刺置管,减少置管相关的并发症[13]。床旁超声的便携型强,使用简便,方便术者进行PICC 置管的辅助定位,提高穿刺置管的准确性[14]。本研究中,试验组的置管平均耗时为(63.07±8.63)s,短于对照组的(86.45±10.61)s,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且实验组穿刺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验证了尧升中等[15-16]研究结论,显示肿瘤患者应用经床旁彩超引导定位下进行PICC 置管,能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耗时,减少反复穿刺或置管不当带来的相关穿刺置管并发症。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应用经床旁彩超引导定位下进行PICC 置管,能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耗时,减少反复穿刺或置管不当带来的相关穿刺置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