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岁时节日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2-03-16 09:56薛雨辰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山西

薛雨辰

(晋中学院 旅游管理系, 山西 晋中 0306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1]28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 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2]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与全球化扩张, 传统岁时节日遭受着来自现代消费节日与西方洋节的多重冲击, 其社会功能有所削弱。

进入21世纪以来, 传统节日的振兴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时代课题。 2005年6月,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文化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1)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民政部、 文化部 《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自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 2006年, 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等传统岁时节日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起, 我国把清明、 端午、 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2010年, 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4)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 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国城乡基层广泛开展。 201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 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4月, 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6)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 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 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是重中之重。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地处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 根植于黄河土壤文化, 山西的传统岁时节日出现较早, 随节日衍生的各类节俗活动也是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目前, 山西已有数百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民俗被列入市级、 省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十个地区被评为节日保护示范基地。 发展到当代, 山西岁时节日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它们是山西各地民众日常生活的亮点与地方故事的表达, 更是当地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和发展地方新文化的基础。 因此, 挖掘山西各地传统岁时节日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探究振兴山西传统岁时节日的当代路径, 不仅能够唤起地方民众参与岁时节日的热情、 促使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还能为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 山西传统岁时节日的时间特征

岁时节日, 主要是指与天时、 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3]151-152岁时节日自汉魏形成体系后, 以时间为节点, 标识着人类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生产、 社交、 祭祀、 祈福、 娱乐等活动,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山西省由于根植农耕文明、 历史文化悠久、 地理环境较为闭塞等原因, 岁时节日的传承较为稳固, 一些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消逝的节俗活动, 仍在山西地区保持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节日是时间的重要节点,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 也是适时合令、 因时而设、 应季而生的[4]4-5。 山西民间流传“四大节、 八小节、 二十四个毛毛节”之说, 其中“四大节”来源于古代历法中的四季观念, 即春节、 夏节、 秋节、 冬节; “八小节”包括上元节、 中和节、 清明节、 五谷节(六月六日)、 中元节、 重阳节、 寒衣节(十月初一)和腊八节。 本文依照岁时节日的时序, 结合山西传统的“四大节”“八小节”之说, 对山西省内流传至今的传统岁时节日及各地逢节举办的节日民俗进行了调研, 梳理了其传承状况(见表1-表4), 归纳了其时间特征。 其中, 节日民俗(以下简称节俗)以被列入省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为主。

在山西的岁时节日中, 春季尤其是正月里, 相伴春节、 上元节左右的民俗活动最多, 占一年所有节俗活动数目的将近一半(见表1), 所以, 山西人称正月为“年节”, 对“年节”分外重视。 正月既是农闲时节, 又承载着一年之初的憧憬与希望, 因此, 民众在“年节”中以开展庆贺类、 娱乐类节俗为主, 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山西各地举办的旺火、 灯会、 抬阁、 背冰等非遗民俗与民间表演红红火火、 热闹非凡, 于是, 便有了山西百姓的“正月天天是过年”。

表1 山西春季岁时节日与民俗活动

从春末到夏季, 开始进入农忙时节, 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渴望日益凸显, 各地举办较多的是祈福类节俗活动(见表2), 如从中和节开始的各类朝拜山神、 水神、 土地神的朝会、 庙会; 还有围绕清明节进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炎炎夏日, 端午节如约而至, 百姓佩艾草、 包粽子, 以求安度炎夏、 驱邪避祸。 此外, 山西春夏温度适宜, 非常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于是, 这一时期成为民众开展娱乐类节俗活动的好时节, 各种各样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纷纷涌现, 如跑鼓车、 挠羊赛、 四景车、 赛龙舟等。

表2 山西夏季岁时节日与民俗活动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劳作了两季的山西人民祈盼粮食丰收、 姻缘美满、 阖家团聚, 于是, 百姓在七夕节乞巧; 各地在中元节以“河灯”缅怀逝去的亲人; 于中秋节祭月、 赏月; 于重阳节登高祭祖。 秋季是祭祀类节俗活动的高峰期, 集中体现了百姓礼敬祖先、 感念家国的美好情怀。

秋去冬来, 农事告竣, 仓廪丰足。 由于北方冬季气候变冷, 节俗活动相应减少, 节日集中在年末的腊月(见表4), 如寒衣节、 腊八节, 应节日而生的大多是储粮、 备食之类的民间习俗。 如山西人在冬至节吃饺子, 源于民间“吃饺子才不会冻耳朵”的讲究; 在腊月初八熬煮腊八粥、 腌制腊八蒜、 吃腊八面。 晋中榆次区六堡村村民在每年的腊八节还会举办“抬冰山”活动拜佛祖、 祭冰神, 以求驱除冰雹灾害、 企望来年风调雨顺。 过了腊八, 就是祭灶节和除夕, 便离年节不远了。

表3 山西秋季岁时节日与民俗活动

表4 山西冬季岁时节日与民俗活动

总体上, 山西传统节日具有随自然时序分布的典型特征, 遵循着春耕、 夏锄、 秋收、 冬藏的内在节奏, 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是中原农耕地区百姓顺应自然规律的集体创造, 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与对生活的体认。 周而复始的岁时节日体系框定了农业生产的时间, 调剂了世俗日常生活, 抚慰着人们疲惫的身心, 建构着百姓共同的生活记忆, 凝聚了地域品格与民族精神, 是民众张弛有度、 应时而作的生活节律的集中展现。

2 山西传统岁时节日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山西传统岁时节日作为农耕文明之下顺应自然时序的产物, 彰显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内心企盼。 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离不开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5], 从岁时节日在山西的传承现状中探究其精神文化内涵与蕴含的时代价值, 对于传续中原文明、 巩固华夏儿女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依照节俗活动功能, 将山西境内的岁时节日及节俗按照庆贺类、 祈福类、 祭祀类、 娱乐类四类进行归纳。

2.1 庆贺类节日及民俗: 阖家团圆、 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

春季, 一年之初的春节是山西人民的大节日, 也是庆贺类节俗活动最为密集的时间段。 春节期间, 山西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 尤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高潮, 各地民间都在热热闹闹过大年。 虽是对于同一节日进行欢庆, 但晋北、 晋中、 晋西、 晋东南几个文化子区的庆贺方式呈现出诸多地域差异。

晋北地区依托古时与西、 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春节节俗表现出混合交融的特征。 如晋北地区佛教文化兴盛, 便有与佛教燃灯供佛有关的九曲黄河灯游会, 九曲黄河阵的阵式象征着中华九州, 代表着顺利与平安。 晋北煤炭资源丰富, 日常婚丧嫁娶都会“生火”, 春节、 元宵期间尤为盛行。 怀仁大旺火便通过煤炭文化表现了传统春节的热闹与红火。

晋中地区是晋商文化的摇篮, 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春节民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孕育了晋中地区每逢年节多姿多彩的社火文化, 其中, 晋中市榆次区每年春节搭的南庄无根架火独具特色。 南庄百姓每年腊月搭起约13米高的架火, 于元宵节燃放架上的烟火, 是集传统纸扎、 民间编织、 高层搭架、 焰火表演和民俗信仰于一体的民俗活动[6]。

晋西地区盛行道教文化, 每年元宵节流传于柳林县及城郊的“柳林盘子会”便是代表。 每逢正月十五, 各民间社区组织“社家”搭盘, 乡亲们围着“盘子”生火、 扭秧歌, 共庆节日的场面十分壮观。

晋东南地区是许多古老神话传说的起源之地, 除了每逢年节对于尧舜禹及各类俗神的祭拜之外, 百姓还通过独特的民间表演来酬神娱人, 以示庆贺, 如任庄扇鼓傩戏、 峨口挠阁、 永济背冰等。

山西悠久厚重的历史、 多元博大的文化、 剽悍豪放的民风汇聚成黄河人的精神魂魄, 春节正是彰显这种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佳形式, 是了解山西文化的一扇窗口。[7]3山西不同地区, 春节、 元宵节及相伴左右的节俗活动虽因地域不同显示出诸多差异, 但各地百姓都通过“火”“灯”“盘子”等象征着“旺”“运”的民俗事象与趋吉避凶、 热闹喜庆的民间社火来表现山西人民对于阖家团圆、 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华夏儿女对于“阖家团圆”的追求建构了中华传统节日“和文化”“团圆文化”的精神内涵, 春节无形之中将家庭建设融入节庆文化, 良好的家风教育在共同庆祝年节的活动中得以代代传承, 有利于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山西境内的庆贺类节日尤其是春节, 具有传播良好家风、 传承家族记忆、 建构家国情怀等时代价值。

2.2 祈福类节日及民俗: 顺天应时, 感恩思报的生态理念

中华民族脱胎于农业社会,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理念在节日文化中, 便表现为崇拜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 但自然界在提供给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 也带来了各种灾难。 因此, 古人便将自然界中各种元素赋予了神性, 每逢年节以朝圣、 祈福、 祭拜等方式祈求自然神灵对生产生活的眷顾。 黄河地带是农耕文明的中心, 山西人民自古便顺应自然时序创造出许多岁时节日与节俗、 礼仪活动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每年春夏时节, 各地围绕岁时节日形成的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朝会、 庙会、 古会就是其突出表现。

春播时节, 山西部分地区会在中和节进行民间祭社。 乡宁云丘山中和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举办大型祈福祭祀大典, 乡民们上云丘山朝山拜顶, 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生产顺利。 “中和”表达了“天地人和”的世界观。 同样, 在农历春季举办的祈福类民俗活动还有晋南地区临汾市内的蒲县朝山会、 翼城滦池古会和洪洞祭水神等。

夏耕季节, 山西各地也有诸多朝拜自然、 民间俗神的庙会, 如晋城水陆院庙会、 交城卦山庙会以及晋祠庙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 交城举办的卦山庙会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 百姓朝拜佛道儒诸家与民间俗神, 祈福、 求子、 除秽、 祛病。 晋城水陆院庙会的初设也是佛教徒为超度众生举办的水陆道场, 四面八方的信徒为祈福求安虔诚膜拜。 但受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冲击, 这些传统庙会的祈福活动逐渐减少, 商业气息日益浓重, 传统的祭拜、 唱戏、 杂耍越来越淡出人民群众的视线,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集市贸易与商业交易, 传统庙会的祈福祭拜功能逐渐为贸易与社交功能所取代。

许多节日的设立及习俗都体现出顺天应时的行事准则, 除了尊重自然规律之外, 敬畏自然、 感恩思报的行事准则也始终贯穿在节俗活动之中, 山西各地百姓通过中和节及在春夏季进行的各种祭神、 祭天、 朝会等民俗活动来报答自然之恩赐, 祈求万物生长、 农事顺利、 生育繁衍、 祛病驱邪、 安居乐业, 表现了传统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百姓道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此外, 祈福类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 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集中展示, 山西各地祈福类节日及节俗活动中的仪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民众的言行举止, 增强其道德修养, 形成礼敬传统的社会氛围。 山西祈福类节日具备朴素的生态文明观与礼仪文化价值,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弘扬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方式。

2.3 祭祀类节日及民俗: 感念先祖, 慎终追远的根脉意识

信仰祖先, 礼敬亡人,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强调慎终追远、 木本水源的根脉意识,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信仰[8]。 祭祀类节日及节俗活动集中在夏秋时节, 以每年的清明节及中元节为高潮。

晋南地区是许多民间传说的发源地, 原始祭祀活动众多。 运城有舜王庙、 禹王庙, 临汾有尧帝庙, 两地每逢农历二月初二、 三月二十八、 四月二十八都要举办隆重的尧舜禹祭祖活动。

公历4月5日左右的清明节, 是山西各地祭祀类节俗活动的高峰。 晋南地区的洪洞大槐树祭祖、 沁水县的柳氏清明祭祖习俗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截至2021年4月, “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已成功举办31届, 每届节日都有成千上万的大槐树移民后裔跋山涉水前来踏乡寻根, 祭拜祖先, 共话亲情。 此外,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也是我省清明节又一代表性民俗, 介休及晋中地区每逢清明除了寒食、 祭祖、 扫墓等传统活动外, 还会进行插柳、 踏春、 踢蹴鞠、 斗鸡、 蒸面塑、 扫房顶、 唱大戏等民俗活动[9]。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山西祭祀类节俗活动的另一集中时段。 各地百姓以独具地域特色的方式悼念祖先及逝去的亲人。 在众多节俗活动中, 河曲河灯会、 平定雩祭、 西窑河灯是国家级、 省级、 市级非遗项目的代表。 河曲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三日举办, 灯会前要举行放河灯祭禹仪式, 乞求神禹消灾免难。 平定雩祭, 是由古代求雨活动发展而成的一项祈福祭祀的民间信俗。

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西各地也会进行登高祭祖活动, 如阳城县皇城村重阳习俗、 运城关公信俗等, 每逢九月初九, 以皇城村为中心, 阳城县所有乡镇皆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养老、 敬老、 爱老、 助老”活动, 活动不仅辐射至整个晋城市, 还传播到临近的豫、 冀部分市县, 这与当下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 呼吁关爱老年人群的社会理念不谋而合。 关公信俗(运城)是以崇拜关羽“忠仁义勇”的高尚品格为核心的各类祭祀活动, 规模最大的是每年重阳节关庙举行的祭祀仪式。 关公是华夏儿女的道德楷模, 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 其形成的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对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具有持久的当代意义。

祭奠悼念亲人, 缅怀圣贤祖先, 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美德。 在祭祀仪式中, 参与者能从中感受到祖先、 宗族的神圣和庄严以及同行者的共情, 这种沉浸式体验赋予民众难忘的人生经历, 建构着民众慎终追远的家族观念和身份认同[10]。 山西人民结合地方历史文化、 气候特征, 在传统祭祀节日及节俗活动的基础上创造出形式多样的节俗事象, 不仅是对故去亲人的哀悼与追思, 也是对远古圣贤、 民族英雄、 革命先烈的敬重与感恩, 是对“忠、 孝、 仁、 义、 礼、 智、 信”优良品德的弘扬, 是中原百姓心怀感恩、 慎终追远的表现, 具有弘扬孝道文化、 巩固家族意识、 传续民族血脉、 强化民族认同、 培养爱国情怀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价值。

2.4 娱乐类节日及民俗: 团结互助, 勇敢无畏的奋进精神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提出, 中国人注重俗世的幸福, “从古代到今天, 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 从衣食住行到性、 健、 寿、 娱, 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 乐生、 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11]58-59。 山西境内各类节日衍生出的多姿多彩的节俗活动不仅是中原人民追求俗世幸福的体现, 也是各地百姓勤劳智慧与聪明才艺的集成。

山西春节期间社火文化丰富多彩。 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 山西省各地都会有跷阁、 秧歌、 鼓乐、 舞蹈、 戏曲等民间表演。 其中, 跷阁类民俗活动最为精彩, 如“清徐徐沟背铁棍”“万荣抬阁”“峨口挠阁”等。 背铁棍、 抬阁、 挠阁等活动都是依托棍子或架子, 由道具上下的人共同完成杂技、 歌舞或短剧的表演。 这类民俗活动融舞蹈、 音乐、 杂技、 美术、 体育于一体, 表演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 戏剧、 小说, 是春节文娱活动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虽然这类节俗活动表演难度系数大、 存在一定危险性, 但民间表演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不怕劳苦、 不畏艰难, 每逢年节如期表演,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呕心沥血。

山西春夏温度适宜, 适合开展户外运动, 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也是民众休闲娱乐、 强身健体的极佳形式。 襄汾尉村跑鼓车、 忻州挠羊赛、 平顺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其中的代表。 襄汾县尉村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而创造了尉村跑鼓车的体育竞技活动, 是一项民风淳朴、 积极向上的健身运动, 展示了尉村青年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 此外, 山西各地百姓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会进行龙舟竞渡。

山西省娱乐类节日及民俗展示了优秀的地方民间艺术, 是人民群众调剂生活、 放松身心、 强身健体、 竞技娱乐的重要方式, 其建构的休闲文化表现了中原农耕地区人民群众剽悍豪放、 吃苦耐劳、 勇敢无畏、 团结互助的地域性格, 民众从集体参与的互动交往过程中获得了亲密感、 认同感、 荣誉感、 归属感, 体现了山西各地敦厚淳朴的民俗民风, 凸显了山西人民的智慧与体育精神, 营造了追求健康、 热爱生活的社会氛围, 拉进了百姓的社交距离, 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直观鲜活地讲述了地方故事, 有着增强地方社会凝聚力、 稳定乡土社会的基层秩序、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价值。

3 振兴山西传统岁时节日的当代路径

虽然传统岁时节日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但随着山西省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脱胎于乡土社会的特色节俗失去了其生存土壤, 加之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洋节文化”的冲击, 原本的节日功能得不到发挥, 其文化意蕴及精神内核更无法在年轻一代中进行有效传播。 正如萧放教授所说, 传统节日如何在“脱域”状态下实现“重嵌”, 成为岁时节日传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12]

3.1 赋予传统岁时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节俗活动传承形式

中国传统节日能够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 不仅因为中华文化根基稳固, 还因为其与时俱进、 万古常新。 传统节日的活态流变性, 决定了我们不能固守老传统、 旧仪式, 如何让传统节日有符合民众需要的节俗内涵支撑, 如何实现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直是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12]

政府部门除进行传统节日的研究与保护外, 更应在挖掘节日内涵、 创新节俗活动、 引领节庆文化、 营造节日氛围方面下功夫。 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积极赋予传统岁时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如随着生态环境恶化要广泛传播“天地人和的生态理念”; 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危机要推崇“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面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可加强“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为纪念党的百年华诞可推广“行孝尽忠的家国情怀、 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 响应当前大国建设, 可宣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等。 在节俗活动的种类与形式上, 要进行不断创新与拓展, 将节日文化及节俗活动与现代艺术、 科技、 体育、 旅游等领域多元融合。

打造系列文化节, 举办与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在我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西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 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多届节日文化节, 如“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旅游节”“我们的节日·端午沁县民俗文化节”等。 文化节除了传统节俗活动与仪式外, 创造性地增加了如文化论坛、 专题讲座、 诵读活动、 艺术作品展、 祭文大赛等新型活动形式。

将节庆与旅游产业进行一定融合, 旅游景区依托传统节日打造民俗旅游也是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2021年端午假期, 山西省各地景区纷纷推出民俗体验游, 如解州关帝祖庙推出“迎祥纳福、 粽游关庙”主题活动; 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进行穿汉服点雄黄、 沐兰汤、 拴五彩线等传统端午习俗。[13]

创新节俗形式, 还可制作推出传统节日系列电视节目。 2021年端午节期间, 河南卫视制作播出的《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飞天舞《祈》”再次火爆全网, 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节目融合了祭祀、 舞蹈、 杂技、 中医药等传统元素, 对端午文化进行了创新性注解。 山西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与中国地上文物大省, 拥有丰富的节日及历史文化资源, 山西广电部门可借鉴河南卫视的成功经验, 打造立足山西特色岁时节日的系列电视节目, 运用全新形式讲好山西故事、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创新方式、 丰富形式、 有效传承, 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才能让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 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14]。

3.2 发挥互联网、 新媒体的突出优势, 拓展传统岁时节日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全面入侵现代生活, 传统节日的某些民俗活动与实体仪式逐渐虚拟化、 线上化。 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为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的焕新提供了新的场域与契机。

借助新媒体手段, 民众通过浏览观看、 点评、 转发、 分享等操作能够形成裂变式传播, 对于传统节俗文化及知识的普及非常便捷、 有效。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与民俗资源, 但其宣传与传播效果却不尽人意。 根据调研, 目前, 微博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没有搜索到与“山西节日”“山西民俗”等关键词相关的官方公众号, 只有一个名为“山西非遗”的微信视频号疏于打理, 从开号至今仅发布了4个短视频内容, 部分传统节日相关碎片资讯及视频散见于民间企业创立的如“游山西”等线上旅游APP中。 因此, 政府职能部门、 新闻媒体机构、 民间非遗保护机构要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进行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的知识科普与宣传, 如在山西省文旅厅主页设置三晋节日文化专栏, 以类似百度“秒懂百科”知识短视频的形式生动介绍山西各地岁时节日、 文化渊源及节俗活动概况, 还应顺应“全民手机”的民众阅读习惯, 开通微信公众号、 微博账号、 抖音视频号……运用短文、 故事、 视频、 竞答等方式普及节日文化, 开通评论及留言功能, 方便民众即时互动点评。 另外, 还可邀请学界权威学者、 非遗技艺传承人、 本地流量网红等撰写推广文案、 拍摄节日推广短视频实现引流与宣传。

3.3 加强学校教育, 促进全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传统岁时节日的保护与振兴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西方洋节逐渐挤占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 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仪式与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 加强学校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中小学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 发挥其德育功能, 如在学校中设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等通史类课程、 “山西非遗及地方民俗”等地方特色课程, 推进节日文化进课堂、 进教材; 邀请山西各地非遗传承人与手工技艺者来校讲座; 参观山西省内节日保护示范基地、 民俗博物馆, 从小树立青少年守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培养其思想品德, 坚定其文化自信。 此外, 山西高等教育界应充分利用每年各大高校与研究所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 民俗学年会, 广泛开展关于山西特色传统节日与地方民俗活动的学术探讨与理论研究, 并倡导学者针对山西地域范围内的节俗进行广泛调查。

近年来, 民俗学界提出一种传统节日振兴的独特模式, 即“政府主导, 学者主脑, 民众主体”三位一体的振兴模式[15]。 除了政府职能部门、 教育界与学界之外, 各大企事业单位、 民间机构以及广大民众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 如山西博物院、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山西省文化馆等事业单位要以自己的场馆为依托, 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科普展览与公益活动、 志愿活动, 打造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基地; 文化企业要致力于开发创意节日用品、 节日饮食、 节日服饰、 节日旅游, 还应积极参与山西各地“我们的节日”主题宣传推广活动, 利用户外大屏与公交、 地铁站广告投放标语与海报; 新闻媒体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 营造尊重、 热爱、 参与传统节日的社会氛围。 在多主体全方位参与节日文化推广的社会风气之下, 人民群众才会形成相应的文化自觉。

4 结 语

山西传统岁时节日及节俗活动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结合地方生活环境创造出来的集体性活动,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 是山西各地百姓生活风貌的写照。 基于山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其岁时节日具有鲜明的农耕性与文化交融性, 社火文化突出, 民间信仰丰富, 古朴敦厚、 多元交融、 粗犷豪放的区域民俗特征显著。 山西独具特色的岁时节日作为一种时间秩序与公共文化空间, 成为沟通传统文化与当地百姓的桥梁, 发挥了凝聚社会群体、 稳定社会秩序、 增强文化认同、 助推文化自信的积极功能, 是维系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民族团结、 国家安定的重要纽带,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具备多重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前传统节日式微的局面, 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 发挥集体创造力对山西岁时节日及节俗活动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其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使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岁时节日融入民众现代生活, 这不仅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形成礼敬传统、 感念家国的良好氛围, 还有利于弘扬山西文化、 书写地方故事、 实现乡村振兴、 传续中华文明, 为全人类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山西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第十次春节前夕考察 习近平为何探访山西这两个村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