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聚红,王 静,刘 娜,赵月星,王海山*
(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2.邯郸市永年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邯郸 05715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甘薯主要是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曾有过“一季甘薯半季粮”的历史,人们的消费形式主要以饲用和充饥为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越发重视,甘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美国公共利益研究所推荐的健康食品,已由传统的粮食、饲料作物逐步转变为效益型经济作物和含有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甘薯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其种植面积伴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后,市场对甘薯的外观和食用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食用甘薯育种的目标也随之提高。
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种植观察、鉴定及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工作,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合河北省种植的品种——石甘薯1号,2019年5月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通过总结该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品种推广及农业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石甘薯1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经过系统选育培育的鲜食、淀粉兼用型品种。2011年在收集的种质资源中发现鲜食性表现优良的植株,当年选留15个单株,分别编号测定,其中2011-9单株茎叶深绿,食味品质、产量和抗病性均表现良好;2012年进行复选鉴定,2011-9在早熟性、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表现突出;2013年、2014年连续参加品比试验,优良性状表现稳定,2年试验每667 m产量分别为2 164.3 kg和2 314.5 kg,比对照“北京553”增产11.6%和13.2%;2015年和2016年在河北省中南部进行多点试验,产量和品质表现良好。2019年5月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定名为石甘薯1号。
植株匍匐状,单株主茎数平均3.9个,生长势中等,匍匐茎1.5 m左右。叶片心形,成年叶深绿色,叶脉紫色。花冠漏斗形,整体白色至紫红色。
薯块下膨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白色;单株结薯5个左右,大中薯较多,平均单薯质量136.5 g。芽眼较浅,薯块萌芽性好。烘干率26.42%,淀粉17.26%,总糖0.23 g/g,还原糖0.013 g/g,粗蛋白0.002 9 g/g。抗蔓割病、根腐病、黑斑病。平均667 m产量2 239.4 kg。
提前1周进行洇地,整地时进行深翻、起垄,翻地深度在30 cm以上;南北向起垄,垄距为90~100 cm,垄高30 cm,顶部垄宽40 cm。结合起垄撒施底肥和药饵,采用有机菌肥作底肥,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和活力,含有虫卵较多的鸡粪应避免使用,有机菌肥667 m用量在100~150 kg以上;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制作药饵,如辛硫磷、噻虫胺、高效氯氟菊酯等。
整地时铺设滴灌设施,施行滴灌,改变传统的穴浇方式,可以保证定植薯苗时的水分供应,节约用工、节水、节时,有利于缓苗及后期水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整地起垄后,同时进行地膜覆盖,地膜厚度0.006 mm以下为宜,可以提高地温,保水保湿,缩短定植后缓苗时间。
在垄顶部,距两边的边沿10 cm处,进行大垄双行定植,株距30~35 cm,667 m种植密度保持4 000棵以上。大田生产采用船底型定植方法,浅栽多埋,地上只留茎尖部即可,压土要实。滴灌浇水。
定植后,在杂草萌发之前,喷施芽前除草剂来封闭地面,可选用的除草剂有异丙草胺、精喹禾灵,透膜灵可以增加除草剂渗透地膜的能力,可以辅助使用。进行定向喷雾,喷施垄底区域和苗间区域。
水分管理包括定植水、促根水、抗旱水。肥料管理包括底肥和追肥,通过测土配方,根据土壤肥力合理使用底肥和追肥,氮磷钾比例为2∶1∶3,此外还要注意氨基酸和中量元素肥料的使用。如果土壤湿度较大,为了防止浇水产生疯长现象,追肥的方式可采用叶面喷施。结合浇水进行1~2次地下害虫防治。
采用物理控旺、平衡施肥、水分适量供应、化学控旺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控旺。
选择虫口基数低的地块,在施用底肥时,混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生长期采用黄板防治蚜虫、粉虱,严重时喷施噻虫胺悬浮剂或者吡虫啉药液,干旱高温容易发生红蜘蛛危害,可喷施哒螨灵、阿维菌素。
为防治低温危害,当气温降到15 ℃或者地温降到12 ℃时产量达到峰值后,根据天气及时收获,用杀秧机、收获机来提高收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