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并将长期存在。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有2.3亿户农户,耕地面积10亩以下的小农户有2.1亿户;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农业价值链,以农业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4点:一是小农户与农业产业链主体(如核心企业)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形成博弈,导致囚徒困境;二是小农户获益渠道单一,地位偏低,造成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链接松散,利益联结深度不够,违约率相对偏高;三是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偏低,阻碍了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农业产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存在冲突,制约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小农户在农业产业中如何实现与经营主体紧密的利益联结而避免价值冲突,仍缺乏具体的实践机制和案例。对于农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等概念的区别还比较模糊,农业产业如何向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从农业价值链的视角探究小农户衔接农业价值链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农业价值链的机制,总结农业价值链的模式,对于加快农业产业链向农业价值链方向演化,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链的概念于1985年由世界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之后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发展方向大致为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全球,其本质是能够增加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竞争力。
2000年,Kaplinsky将价值链延伸出了产业价值链这一概念。潘成云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系统集合。可以认为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的一种。从广义角度讲,价值链指的是产业价值链;从狭义角度讲,价值链指的是企业价值链。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比较多的概念是价值链和供应链。国内所说的产业链在国外可以理解为供应链,产业价值链则可以理解为价值链。也可以说,在国外实际上没有产业链的说法。
Janyashanker认为供应链是共同合作,负责管理一个或多个相关产品的采购、生产和分配活动。我国学者认为供应链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够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供应链思想是面向效率。供应链是企业价值系统的子系统。价值链集中在价值的创造,供应链注重产品的供应。“价值链”和“供应链”二词常常被混用。实践中两者会有许多交叉与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
虽然以上均是在研究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时构建的方法和框架,基本原理较为相似。事实上,无论是价值链、产业链或是其他“链”的概念,一个产业中涉及的经济主体和物质形态总是不变的,区别在于使用不同的概念以侧重表达不同的内容。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在涉及范围上区分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区别(表1)。互相联系又有区别,但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混用。
表1 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特征区别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对松散,产业体系不够完整,造成产值较低,农业产业比较落后。为此,部分学者将价值链的概念逐渐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中来,逐步形成了农业价值链的概念。从不同学者的理解中总结,农业价值链是指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深加工到流通再到消费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产品流通环节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研究领域的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不同视角主要有农产品价值链、农业产业价值链、全球农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等。
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价值链就是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再到消费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产品流通环节,即在农产品产供销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农业价值链的参与者主要是农户、生产资料的供应方、农产品收购商、加工企业、农产品运输及农产品(加工品)销售商等多个主体。核心主体是农户和核心企业。因此,用农业价值链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就是用三产融合的理念发展农业,带动农户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价值链企业和农户以及相关产业和环境的价值最大化。可以说,农业价值链是依托农业生产,以价值增值、价值创造和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和利益联结方式。
农业产业上的核心企业和农户以各类农业产业链条为依托,寻求产业链上纵向协作、深度利益联结,共生发展和利益共享,价值趋向日趋一致,形成了农业价值链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农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整合形成价值链纵向环节一体化,这是农业价值链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价值链使得农业生产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商业部门,并使农业产业在对价值链增值机会的不断开发中获得丰厚利润和持续发展。
在农业价值链驱动者的控制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逐渐标准化、合约化,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基本具备了工业化基础,农业呈现出工业化组织和发展的趋势。部分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成为生产驱动者的雇员,获取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另外一部分农民通过合约联系加入价值链,受到了生产驱动者的技术指导。
新时期农业价值链将是引领我国农业发展、促进模式创新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由于农业产业需要足量和质量稳定的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业价值链中嵌入了利益共享机制,所以农户将更多分享到核心企业等参与主体以及整个价值链条的价值增值部分,而不再只是获得以往农业产业链中订单农业的单一收益。这是由于核心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有条件的合作博弈模型,避免各参与主体发生对农业生产的不利行为和违约行为,并且最终能为客户提供满足消费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农业价值链思想对于促进农户和核心企业的长远互信合作、农产品的绿色化不断提高以及互利共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价值链在理论上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转型。
其次,由于环保压力和农业产业自身发展以及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农业价值链的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将会带动农业生产大大降低传统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有力地促进地力提高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友好协调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包容性发展。
最后,随着农业价值链的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土地规模化,资金集中化,劳动力集约化,知识和技术共享化,出现了区域内的极化效应,从而在周边空间单元形成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空间单元的农业产业发展。
可以说,农业产业的升级使得基于价值链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并且避免了传统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由传统的吃饱吃好向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方向急速转变的消费需求。而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成为了农业价值链发展和升级的原动力,整个价值链条能获取的价值增值也更多。从产业视角出发,根据产业经济学产业层次理论,价值链的产业发展就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对于农业产业来说,三产融合就是农业产业向农业价值链的升级。
农业价值链主要受到技术和农户两大关键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价值链的升级。日趋提高的市场消费层次,需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提高来满足,这必然会导致对初级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或深加工、精加工,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深加工不仅将有效地解决中国当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困难,从长远上看,还将有利于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此外,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以及生物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有利于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农户是农业产业升级的保障。解决好农户在农业价值链的利益联结问题,特别是农户参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从而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工业化生产和高科技附加值产品提供合格、充裕的“原材料”。由于小农户自身的散、弱、小的特点以及农业产业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小的弱质性,我国农户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不同环节中无法获得有效的议价权。要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就需要提高农户在产业中的组织化程度和能力建设。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和中间力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而农户的能力建设也主要是依赖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虽然以往的研究非常重视小农户在融入农业产业的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但组织形式的不同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小农户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在实践中,农业价值链的模式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小农户作为价值链上游主体,通过订单或合作社等参与农业价值链;二是小农户作为自主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或渠道直接与市场对接;三是小农户作为生产要素提供者全过程参与农业价值链。三大类又可细分为七小类(表2)。
表2 小农户衔接农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类型
这类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司通过与小农户签约农产品订单的形式将小农户吸纳进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农业产业的组织联接。这种组织形式又称为“订单农业”。该模式是农业产业带动小农户的主要模式。
这类模式是在“订单农业”的基础上引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不再直接面对小农户,而是通过合作社增强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并进行技术或管理扩散。该模式带动小农户的效果比较明显。
该模式是基于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步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较多采用该模式进行生产。由公司建立基地(园区、农场),雇佣小农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引导小农户加入基地承包,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进行农业种植或养殖。小农户成为了该公司的职业农民或长期雇工。该模式也是“公司+小农户”模式的衍生形式。
这种模式是小农户与农业产业衔接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但产业链大都偏短。有经验和有能力的大农户通过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吸引小农户加入或者小农户自主组成联合体,进行资源配置并共同经营管理。还有的小农户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形式入股合作社,这种股份制合作社通过“联股联营”“联股联心”,使小农户成为股东,与新型经营主体等有效融合。股份制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已经开始强调小农户和组织间的利益联结了。
该类新模式有小农户+电商、社区团购、主播带货、巢状市场等形式。新模式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农产品销量,聚焦了目标客群,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仓储的单位成本。新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产销直通,农特产品由生产者价格向消费者价格转变,大幅提高了小农户的销售收入。这些新模式初露端倪,表现不俗,确实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了销售方式;但是,这类新模式还在探索和完善中,运输成本和损失率偏高等痛点仍未完全解决,还未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以及跨界创业的人士都开始从事农业,他们被称为“新农人”。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等要素优势引导“要素下乡”,并通过自身较高的素质和技术能力带动小农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这种模式使得乡村经济更加多元化,并促进了就业。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指现代农业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服务。如“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服务形式。近几年,还出现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科技小院”等新形式,通过科研机构的农技推广,利用实验基地与农户对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各种服务模式由于服务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服务效果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有待于通过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的进一步发育来促进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上述三大衔接类型的特点总结分析发现,不同的组织形式并不能使小农户真正参与到农业产业中并直接获益,还存在一定弊端,两者之间的衔接并不稳固。
农业价值链在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农户与产业链条上核心主体的利益联结。农户和农业价值链的利益联结已经呈现多元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价值链上游农产品生产经营单元直接或通过合作社间接与核心企业衔接,获得生产经营回报;另一类是小农户作为要素的提供者全过程参与农业价值链,获得生产要素回报。
农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农业企业作为链主,根据其自身战略定位,向上游、下游或双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价值链条增值和参与主体的价值回报。因此,农业价值链核心在于以价值增加为目的,加速农业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小农户通过提供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与农业价值链进行横向利益联结,从而获得资产性收益和岗位工资,或者整合以上主要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价值链进行纵向联结,获得生产经营性收益,并分享链条增值收益。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是组织形式,而是获得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这正是农业价值链的实质。
农业价值链要持续增值需要2个必要条件:一是提高农户的能力建设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农业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不断提高精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技术正是价值链增值的源泉,也是持续提高各参与主体价值增值和价值链条的驱动力。
农业价值链以技术为驱动力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增值,且将增值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持续分享给小农户,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价值分享。因此,农业价值链的机制可归结为“农业企业+科技+农户+价值分享”(图1)。农户在产业上游作为经营主体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通过订单或中介组织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链条中,其他部分农户只为价值链提供生产要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进行生产经营;农业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技术(研发)以及市场等要素,结合农户提供的生产要素,为消费者提供三大类产品;农业企业对于上游的生产经营型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并为该类型的农户返回生产经营回报和价值链条的增值回报,为其他农户提供要素价值回报。
图1 小农户衔接农业价值链机制
从农业的全球化视野的发展来看,工业化农业正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农业。国际上很多机构对不同农产品的价值链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美国国际开发署研究了香草植物和药用植物、可可豆的价值链;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了苔麸、花生的价值链。
本文以智利山莓价值链为例,阐述山莓参与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小农户参与价值链的意义。智利将小农户的山莓种植产业整合到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特别重视价值链中的质量控制和价值链上关键参与者的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减贫。
智利山莓初期由国内市场消化,但由于国内需求量较低,仅占总产量的5%,之后采取了多样化的出口战略,向北美出口新鲜浆果和冰冻浆果,向欧洲出口冰冻浆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山莓引领了智利浆果出口的行业扩张,种植面积与种植者数量急剧攀升。
智利山莓价值链的管理方式以订单农业为主且注重技术规范。山莓加工与出口公司和大型种植户以及新鲜优质水果供应商之间往往都有正式合同。公司从大型种植户那里收购很大一部分产品,剩余部分则从众多小种植户获得。
由于山莓的生产和加工相对比较复杂,因此,价值链更加重视山莓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规范化。小农户可以从与公司有正式合作的大农场获得最新的山莓品种,并获得标准农场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相关专业工具,以及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农业价值链上的公司会与农户签订顾问协议,对农户进行密集的技术支持,如通过培训讲习班、农户课程学习或者认证方案等方式,显著提高生产者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可持续提高小农户的家庭收入,建立深度利益联结机制,是在上游整合小种植户以及保证其持续参与山莓价值链的最佳方式。山莓价值链将进一步促进小农户的家庭收入多样化,增加投资途径和获得融资机会,实现价值回报的多样性。大多数小农户多依赖非农工作,除非是季节性的农活,如女性农户除了负责和监督山莓的日常管理和田间工作,还可以在加工和包装车间工作。而中型或大型农场的农户主要依赖农场收入,其种植结构也是多样化的,除种植山莓,还种植或生产其他农产品。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可以共用,因此降低了单位成本。农业价值链给农户带来大部分收入,并且提升了农户的人力资本。
仅仅帮助农户进入农业价值链仍然不够,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支持农户持续参与价值链,并使其获得持续提升的能力。智利的农业部负责管理山莓价值链,其下属相关机构具体实施促进山莓农业价值链和农户发展的相关方案。另外,智利还积极引进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国际计划,使得绝大多数参与者可以融入全球价值链,并获得相关国际技术援助和商业支持。相关机构为促进农户的联合,成立了山莓种植协会,以节约资源和实现规模效益。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及相关学者关于农业价值链的相关研究,总结启示如下。
国外农业价值链中比较重视“订单农业”,认为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参与农业价值链会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在对抗风险、损失和价格等方面均可受益,还能提高农民的财产权和幸福感。
农业价值链能够帮助企业和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减少生产以及市场风险,并能够促进价值链的技术引进和价值溢出。在农业价值链中,农户将按照合约规定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缓解了收益的波动程度,更加容易参与到全球农业价值链。
农业价值链中的农民与公司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博弈,这2个核心主体通过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寻找双方最优选择,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并激励农民遵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如在分享型的订单农业中,绿色供应链不仅能让农户和公司双方受益,而且能使得整个链条也能增值,(新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能会对技术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此外,国外农业价值链比较注重协调价值链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农户同核心企业合作不仅能够享受资金支持,还可以获得新技术溢价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或者非经济上的收益,实现经济多样化,并使农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
农业价值链可以使农户提升贷款的可得性,价值链融资能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实证认为,价值链融资对农户增收有正向效应,并提高小农的福利效应,同时提高家庭生产性资产的持有量,促进农户的要素投入。
此外,农业价值链融资通过借助中介机构的优势,在扩大了服务范围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妇女权利以及地位。各个要素都可能从农业价值链融资中受益,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于2019—2021年对覆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和晋南、晋中和晋北三大地理区域的19家农业企业的农业价值链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业价值链是以“公司+小农户”的衔接方式,形成纵向一体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以广灵县北野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野公司”)为典型案例,介绍其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探讨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和价值分享的价值链模式。
北野公司以反季节有机香菇种植园区为平台,在上游定位于食用菌种的研发、培养和菌棒的研发、生产工艺以及香菇种植技术研发;在中游,建设菇棚,并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生产保障服务等,出菇环节由农户负责;在下游,组织小农户对香菇进行初加工,并负责统一回收农户的产品,进行有机品牌销售,初步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价值链。
北野公司利用小农户的生产要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下属的3个食用菌种植园区流转周边农村土地约66.7 hm(1 000亩),实现种植规模扩大。该产业吸纳了2 000多个农户参与香菇种植,原深度贫困户占50%,其中涵盖了当地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间接带动周边原贫困户8 000人受益。带动农户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且90%以上为妇女。为快速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经济,北野公司吸纳了部分集体经济的资金和部分香菇种植户的资金,以每年8%的保底红利回报给出资者。
北野公司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带动小农户的发展。在上游,利用该地区冬春季不出菇的季节,组织小农户进行菌棒生产。在中游,公司出资建设大棚,并由大农户承包,组织和指导小农户进行摆棒、出菇管理和采摘,为小农户提供了临时或长期的就业岗位。同时,公司为全部园区的出菇和管理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由大农户负责具体实施指导。随着小农户种植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经验的丰富,小农户逐步发展为大农户,承包大棚,进一步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香菇种植。在下游,公司组织小农户对鲜菇进行分拣、烘干、包装等,为小农户特别是年龄偏大或妇女等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北野公司以菌种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大农户带动小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以技术驱动获得高价值回报,并与农户分享价值。其香菇菌包(菌种)的生产技术先进,成品率高达98%,配合具有专利技术的出菇大棚,菌包出菇量可提高20%,优质菇率提高30%,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另外,园区具有一定的规模,水、电、管理、运营等单位成本相对较低。又因其香菇产品具有有机认证、口感好、反季节等特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价格较高,且供不应求,获得了较高的价值回报。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保证了农户的各项收益和价值增加。
北野公司收购农户的有机香菇在保底价收购的基础上,高于市场价收购,保证了农户的基本收益,避免了农户的风险。承包大棚的农户除了获得基本的香菇种植收益,年底还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和市场价格获得经营性分红。此外,在冬春季节的非出菇阶段,农户参与菌棒生产,获得工资性收益。农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还可以参与公司不同生产环节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获得工资性收益。农户通过参与该公司的香菇价值链,承包每个大棚年均纯收入2万元,一般大农户可以承包5~10个大棚,每年生产性收益约为15万元;每年工资性收入约2.5万元/户;每年资产性收益约为1.2万元/户(表3)。该公司带动的农户每年户均增收4 000元,带动效果非常明显。
表3 北野公司大农户收益情况
由此可见,小农户参与北野公司的香菇价值链,实现了全年有活干,种菇无风险,还可获得各种收益,增收效应明显。若小农户自主建棚种植香菇,不仅单位成本偏高,而且产量和质量难以达到高端市场的需求,市场竞争力偏低。因此,相对于农户直接经营香菇产业,农户与龙头企业构建农业价值链所产生增收效应和就业效应明显更大。
北野公司与农户建立了多维度的利益联结和价值分享机制(图2)。农户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承包大棚从事鲜菇种植获得生产经营性收入,小农户以产业工人身份参与菌棒生产或作为雇工参与公司其他基础性保障工作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农户投入土地或资金等生产要素获得的土地流转费和红利等资产性收益。此外,公司与全体农户建立了经营分红机制,公司整体效益越好,年底分红越多,实现了链条增值与农户分享的机制,从而避免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基本实现了公司和农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因此,北野公司的机制也称为“公司+园区+大农户(合作社)+小农户+价值分享”的价值链机制。
图2 北野公司价值链多维利益联结小农户示意
目前,小农户和农业价值链的衔接上仍然存在着轻视价值衔接,重视组织形式的问题,这往往导致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在调研中发现如小农户参与度不高、违约问题、农业科技含量偏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常见。农业价值链增强的关键是小农户资源要素配置后的价值实现以及小农户与核心农业企业构建的利益分享机制。建议通过相关政策,加强小农户的价值实现和分享,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引导建立农业生态价值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建议加大小农户的要素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盘活农村资产和资源,赋予小农户对资产的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权利;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创新力度,创新贷款产品和流程,不断满足小农户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建议加大对小农的财政补贴或者免费的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将助农企业资金、合作社等农业组织的专项资金转化为股份资金的来源,让更多小农户得到普惠,提高小农户在农业价值链中的价值索取权。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进入农业产业,大力支持资本下乡,扫除资源进入农业的制度性障碍。利用资本不断开发特色名优农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建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农产品为载体,向品牌要效益,向以农产品为载体的健康理念和农业文化要价值。
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引进,对接高校等科研机构,如建立教授工作站等,为企业引进技术搭建平台并形成长效机制提供支持,使科技成为农业价值链增值的核心驱动力。建议从制度层面规范农业价值链参与主体的合同契约,最大限度保护小农户利益。鼓励农业价值链模式创新,如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兜底、利润返补、二次分红等混合式的价值分享模式,以加强农业价值链对小农户的赋能效应。
自然环境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和深加工的原料。建议继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对农业企业的环保升级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大对绿色、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将环境作为农业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产业和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争取零排放、零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大化,建立生态价值链思维,促进农业产业和环境的包容性发展。
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农业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就是农业产业链向农业价值链升级。农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的2个必需条件:一是提高农户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二是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相对传统的产业链模式,农业价值链上的农户不仅仅获得直接要素或生产经营收益,而要进一步获得全链条的增值收益。由于市场的需求,要求产品的品质和供给量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对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要求会逐渐提高。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并提高农户的收益,引导农户遵守和提高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当农户的违约成本远远大于短期收益时,其违约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了。从企业方面看,只有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质量,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值回报,也才能保证农户的收益高于违约成本,从而避免两者的囚徒困境。
农业价值链的方向使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发展,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发展,农户收益向职业化转变,农产品收益向科技价值回报转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价值链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