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在展览环境中对观众认知的影响

2022-03-16 03:34唐可星
艺术设计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展品色彩博物馆

唐可星 蒋 凡

一、引言

当博物馆展览被视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时,相比其他媒介来说,其形式更为丰富,作为以空间为主导形式的媒介,其囊括了纸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并融合为一。同理,展览环境对观众认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视觉、听觉等生理和心理因素会造成博物馆疲劳和斜坡效应,并且展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技巧也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有学者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在展览的五个环节中:内容设计、总体平面布局、展览环境与展品布置、信息表达方式和图文设计。这些环节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与展览信息关联的因素,包括展览主题和框架的构建、展品和概念的选择、叙事的手法和图文的表达等;另一种因素,虽然与展览信息无直接关系,但与博物馆的空间属性密切相关,比如展示环境、展览动线与展品的空间秩序、展项的比例关系、展示节奏感等等。换言之,展品信息能够直接影响观众认知,而展览的空间特性导致其他视觉因素也会对观众认知产生影响。在上述因素中,色彩是展览空间和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不仅增加了展览的丰富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心理、生理和理解方面的认知。

随着展览形式的丰富和策展的发展,色彩设计在展览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再只关乎审美,同时也具有其他作用和影响。在国内博物馆展览设计实践中,对于色彩运用的主动意识还不充分,理论上也仅局限于设计应用领域。因此对于色彩在博物馆和展览理论基础上的探讨还需加强,以期为博物馆策展和实务人员提供展览色彩设计,乃至展览评估环节的参考因素和标准。

二、色彩的功能性作用

展览环境中的色彩或色调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包括环境色、光线色、背景色、展品色等。它们对于展品展示和观众认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视觉、疲劳度、心理情绪等。自18世纪末,博物馆界开始了对展览实践工作的探讨,从技术角度探索科学的展览环境,运用合理的色彩提升观众在博物馆和展览中的各方面体验和认知。

1、色彩对人体感知的影响

基于色彩对人体感知影响的多种原理,光线、颜料色彩的搭配被广泛运用于绘画、设计等实践,也是博物馆展览设计实践的基础。色彩是不同波长和亮度的光线通过眼睛内部细胞和神经在大脑中的主观感知,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视觉和心理两大方面,二者共同作用于观众的认知过程。

首先,光线色彩对人视觉感知产生影响。人体对色彩的辨别开始于光进入瞳仁并达到眼球内部的视网膜之时,视网膜上具有光敏度的结构可以感知不同波长的光线,包括长波长的红色区、中波长的绿色区以及短波长的蓝色区,然后混合生成视觉对色彩的各种感应,这三种色彩被称为光线色彩三原色。光线色彩的感知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是“后像”原理,即发生在较长的视觉刺激消失之后的视觉幻象,人眼感知到刺激色彩的补色,这可能是由于当一种色彩信号系统过于疲劳时,视神经会诱发补色进行调节。此外,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向物体表面的颜料或颜色物质,不被其吸收的光线反射到人眼中,形成观察者看到的颜色,于是人们基于光线三原色规定了颜料三原色,三原色的混合形成间色和复色,它们与黑白灰混合形成不同纯度和明度的色彩。

其次,色彩不同的波长也会对人体造成心理影响,从而具有调节情绪和其他生理反应的作用。比如红色刺激心脏,提升力量;黄色活跃神经,提高警觉性;蓝色缓解疼痛,令人感到平静和安慰等。除此之外,这种心理反应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对色彩环境的不同感受。比如温度感,也就是冷暖色的区别;空间感,即暖色、高纯度和明度的色彩具有相对的扩张感和前进感,反之具有收缩感和后退感。

2、早期展览环境中对色彩的科学运用

色彩是早期展览中探究观众主观性视觉的重要因素,当时色彩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更为“科学”地运用色彩。19世纪初,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的建筑设计师一反大英博物馆素净的希腊风格,认为彩色的大理石更适合多彩的绘画作品,并且在色彩运用的理论研究中依据当时时兴的色彩研究。色彩研究最早出现于绘画馆的环境设计中,引起最多讨论的是墙面色彩的设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学者关于光和色彩的理论为探讨展墙颜色和观众视觉体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时任伦敦国家美术馆高级策展人的伊斯特莱克(Charles Eastlake)从中获得启发,提出背景色彩与绘画作品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论,他认为背景色应该亮于画作的暗部,而暗于其亮部,而且色调与画框的金色和谐。学者们的补色理论引起了当时墙面色彩的转变,绿色或灰绿色原被视为中性色彩得到普遍运用,然而此时欧洲很多美术馆和私人收藏馆抛弃了此观念,采用红色系墙面,认为深红色并不违背中性的特征,反而与金色的画框和棕色调的画面更为协调,这也许正是伊斯特莱克的首选。时至今日,欧美传统艺术博物馆中仍在使用这种早期传统的彩色墙面,比如伦敦国家美术馆和华莱士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就交替使用红色和绿色的背景。

中国在引入展览之初就开始关注色彩设计的细节。1915年,中国代表应邀参加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与者专门记载了当时的展览设计。陆文郁《美术馆装潢记略》逐一详细记录了各展室中的壁幕、画框、基台、饰带等配色。而关于展示环境设计的实践和探讨,是在中国博物馆和美术馆建立后才逐步形成。国内早期对于展览色彩的研究同样主要集中于色彩的科学运用,认为合理的配置有助于突出展品的造型、风格等特征,有利于观众的观展体验和理解。如《展览艺术的色彩》一文中,作者关注展览环境中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强调环境色、展品色和照明的呼应,并提出了色彩使用建议。首先,单独的展品色只有和环境色发生关系时才对观众的视觉产生作用,所以设计者需要熟悉色彩的特性,并且利用色彩突出展品;其次,观众的心理和身体体验需格外关注,比如高纯度色彩可能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而中性、浅色环境有助于平和的环境以及良好的照明度,以达到让观众长时间逗留展厅的目的;其三,展厅内部各空间的色彩统一同样重要,色彩需避免过于鲜艳、杂乱而引起视觉的不适,反之也要防止单调乏味而无法激发参观兴趣。

3、色彩的功能性

在博物馆空间中,观众的参观行为是在行走与站立的交替运动中、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实现,因而会消耗额外的体力造成疲劳;而且博物馆学习是非强制性的,观众的驱动来自内在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兴趣是延长参观时长的前提。根据色彩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探索,如今展览通常会利用色彩特性及搭配原理来改善观众疲劳和兴趣下降的问题。色彩的功能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观众高效率地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利用颜色的丰富性来获取各种信息,也可用色彩之间的差异突显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这可以被视为色彩的标识性功能。当代博物馆和展览设计中大量运用色彩的这种标识性功能,用于标识系统,使观众能够高效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不同颜色区分展厅或信息区域,比如甘肃博物馆的六大展厅展示牌就用不同的色彩来加以区分;或区别诸如关键词和各级标题等展示文字,以便观众快速把握展览的内容和框架。二是采用易于使用的标识系统进行空间布局和展览路线的指示,比如在柏林装饰艺术博物馆(Kunstgewerbemuseum)中,设计师在地面和每一层的墙面上采用超大而醒目的红色文字作为标识,以提供明确的路线引导,保证观众在各个角度都能轻易看到(图1)。由此可见,色彩有助于观众更加便捷地把握信息,高效率地进行参观活动,减少在理解展览信息活动之外的时间和体能上的消耗。

图1:柏林装饰艺术博物馆导览系统,来源:www.germandesign-award.com

第二,提升观众注意力。博物馆适当地运用色彩可以刺激观众的视神经,提升观众的专注度,并形成一定的兴奋点,不同色彩设计的原理可以突出展品或空间;反之,色彩运用失误会影响观众的专注度和视觉的舒适度,导致注意力偏移。对于背景色来说,不同颜色可以形成对比或反差来衬托、突出展品色,比如与展品形成互补色的背景可以强烈地突出展品,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色彩的选择还可以提升展品的观赏性,比如外表古朴的史前文物的台座可以采用粗糙的麻布,而对于精美袖珍的玉器、金器,则可采用黑色丝绒来装饰展台,使观众产生一种珍贵感。对于环境色来说,运用各种明度、纯度的色彩组合和搭配可以获得统一而不失变化的展示环境,而纯度过高或对比过于强烈的背景色可能会在视觉上压制温和色调的展品。

此外,博物馆也会考虑观众长时间身处在大面积过于强烈的色彩环境中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故而寻求色彩上的平衡。观众因观看一种颜色太久而感到疲劳的眼睛和厌倦的心情,可以在休息区域的中性色中进行调节;而在同一空间中,补色的使用也能够缓解视觉疲劳。比如苏格兰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的展厅即采用补色搭配,油画挂在红色的背景墙上,地面则是绿色的地毯(图2)。

图2: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展厅内的色彩搭配,来源:作者拍摄

三、作为阐释手段的色彩环境

“所有博物馆活动都是‘阐释性的’”,展览中的阐释不仅仅是墙上的标签,也包括展览准备阶段到结束之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对物理展示环境的操控和辅助文字材料的开发,这组成了环境和语言的阐释。因此,展览环境同样具有阐释的作用。

博物馆界一直在探讨科学合理的展览环境的方案,但正如博物馆馆长们对展览背景色的态度一样,过去他们会参考色彩的科学讨论,以确定最佳展览背景色,而现在他们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设计师,科学已不再是博物馆实践的决定性或合理性的唯一方案。随着策展理念的发展,色彩的影响不再仅仅是辅助的功能性作用,而成为突破“千展一面”的设计手段之一。除了要考虑观众的视觉和心理,设计师还大胆地利用色彩制造不同的阐释和传播效果,以提升观众认知和理解展览的质量。

1、为观众提供展品的语境

从展品的原始语境到展览语境的转化,使展品丢失了其自身所包含的部分信息,而展览阐释要做的就是把隐藏在物中的信息显现出来,并为其提供原有语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使用图片文字传递背景信息之外,就博物馆的空间本质属性而言,展览环境中的色彩也能够建立视觉性的语境。展览的主题色通常贯穿整个展览空间,观众一般会在展览标题部分或序厅立刻获得对整体风格的印象,因而环境色对观众的影响先于展品及其信息;加上展览环境巨大的空间性以及包围感,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断感知色彩,自身与展品、主题之间的联系时刻被强化;在结束参观后,色彩环境还能加深观众的记忆。

色彩的语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运用与展示内容直接相关的色彩,指代某种具体事物或环境。比如来自太平洋的艺术珍品展选用了深蓝色作为主色,表示展品来自海洋中的群岛;而古代白银的展览使用蓝色作为背景色,突出序言中大航海时代白银通过贸易进入中国的故事,并暗示这批藏品是在广东海域一艘沉没的外贸商船上被发掘的信息。

其二,运用象征性的色彩作为环境色,来提示展品或主题特性。这是因为人们对色彩的反映不仅局限于生理,同样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色彩具有文化和象征含义。高纯度的红色被普遍认为具有原始、暴力和冲动等特性,但在国内的展览中,红色被更多地赋予了地域文化因素,代表国风、革命和节庆。比如西周晚期刘家洼考古的成果展示运用了朱红色作为装饰主色调,包括展板、帷幔和木质柱梁等(表1)。

表1:近年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主题展的环境色

2、突出关键信息吸引观众

色彩阐释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具有突出关键内容和信息的效果,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使其沉浸在理解和体验展览的过程中。关键信息是展览叙事和逻辑的重点,也是策展人突出其思路的主要阐释对象。通过色彩突出关键信息能够使展览信息获得良好的视觉传达。

一方面,具有关键信息的展品一般拥有更多信息需要传达,或是能体现策展人的侧重点,但在历史考古类展览中,如果展品外表平淡无奇、缺少审美价值或体量过小,在偌大的空间中则容易被忽略,或在色调统一的环境下淹没于众多展品之中。所以,展览色彩的搭配和调节可以形成关键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视觉差异和对比,帮助观众抓住重点。

另一方面,环境色的设置还可以突破传统,运用视觉传达的巧思来激发观众投入的积极性。比如很多大型油画展览都通过突破传统背景色,使用不同的色彩传达策展目的。典型的案例之一是2019年伦敦达利奇绘画馆(Dulwich Picture Gallery)的“伦勃朗之光”(Rembrandt’s Light),该展览展出了伦勃朗35幅最著名的油画、蚀刻画和素描作品,聚焦于画家探索如何运用光线进行创作的职业生涯的中期,揭示他如何利用光影来营造戏剧效果。除标题上用文字反映阐释对象外,策展人还充分运用了展示环境来传递信息。背景墙一改传统的红色或绿色,而用黑色的墙漆,黑色颜料能吸收更多的光线,制造出极其昏暗的空间环境(图3)。而且运用反光极小的涂料,将光线尽量限制在绘画表面,营造出画面中的光线和现场黑暗空间之间强烈的明暗对比,引导观众重点关注伦勃朗画作中光的表现,恰到好处地传达出画家运用黑暗制造闪亮光线的观念和手法,利用视觉和空间体验来增强观众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图3:“伦勃朗之光”展览现场,来源:www.dulwichpicturegallery.org.uk

3、营造氛围唤起观众的情绪

研究表明,色彩除对视觉造成刺激外,还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反应,尤其是空间环境中色彩的明度具有明显调节情绪的作用。在展览环境中,大面积地使用色彩比小面积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非常适合制造氛围唤起观众的某种特定情绪,因此常用于需要渲染情绪的展示。以传达伤痛记忆的博物馆或展览为例,这类特殊的展示主要是用于记录并保存大屠杀、战争、地震等人为或自然公共事件的集体伤痛记忆,本身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唤起参观者的沉重心情或引发共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伤痛记忆的展示通常会通过空间方式来营造一种氛围,以达到回忆、悼念和默哀的效果。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展的序厅内,两侧黑色的展墙上挂满了遇难者照片,室内光线极其昏暗,巨大的空间形成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氛围。展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观众走进展厅就能立刻转换心情,快速进入伤痛的情绪当中。而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的展示则并非静默的方式,而是采用了360度沉浸式空间,整个空间由多幅高约2.7米的数字影像屏幕构成,结合环绕声为观众创造出多感官体验(图4)。影像展的图像为黑白图片,包括战争电影的镜头以及多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真实事件和人群的历史照片。黑白照片和影像由巨大的投影放映出来,投影的光线照射在观众昏暗的身体上构成一种回应。这样的空间设计基本没有对创伤事件的具体信息和叙述,而是通过对观众视觉和心理的刺激来唤起他们对过去战争、死亡的记忆和情绪。

图4:曼切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影像装置,来源:作者拍摄

四、满足不同认知需求的色彩运用

人们去博物馆时目的和期望因人而异,可能有人意图明确,比如欣赏特定的艺术品,体验某种有趣的互动活动,或者只是想在展厅或公共空间内闲逛获得某种体验。既然色彩装饰的展览空间是阐释的一种辅助手段,策展人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或满足观众特定的认知需求。在策展实践中,不同的展览模式所针对的观众认知模式也有所差别,这与色彩运用有很大关系。

1、白立方:沉思

“白立方”空间开始于纽约现代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阿尔弗雷德 · 巴尔(Alfred H. Barr, Jr)在1929年对现代艺术的展览,也成为如今最为标准、普遍的展览模式。这种空间设计最大的特征在于整个展厅被构造成白色的空旷空间,任何装饰物均被去除,艺术作品挂在墙面上,其中心位置齐平视线,极少文字阐释,让观众在其中自由行走和观看。批评家布莱恩 · 奥多尔蒂(Brain O’Doherty)将这种展览总结为“无影、纯白、洁净、人工的审美空间”,展厅严格遵循中世纪教堂的建筑结构,窗户保持紧闭,空间与外部隔离,墙壁被刷成白色,光源来自天花板,抛光的木地板或地毯丝毫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艺术作品仿佛处于人造的抽象、永恒空间之中。

“白立方”的概念源于现代艺术不言自明的独立性。现代艺术反对图像解说和叙事的特性,使它们具有自我表达的能力,因此展示环境缩减到白墙加上良好的照明即可;反而对作品最为肯定的阐释和展示,都被认为会扭曲艺术品本身的含义,阻挡观众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交流。在这样中性、抽象的环境中,观众可以忽略作品的展示环境,专注于作品的独立价值,投入到沉思当中。所以只有在尽量少的策展和阐释干预下,观众与作品的接触和对话才被认为是真实且成功的。

此种模式是现今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绘画作品展示的常态,世界各地还有很多以此命名的现当代艺术画廊,而其观众通常是现当代艺术爱好者或学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或敏感性,允许他们不需要从策展和阐释中获取过多的信息,能够与作品建立更为直接的交流。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模式在实践中并不适合所有观众。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国古代绘画展览采用的是类似的中性环境,虽然有意识地通过展览标题来体现具体的主题,然而又希望保持作品的独立欣赏价值。所以为了衬托色彩较淡的古画,绝大多数展览采用白色或灰色的中性环境色,并减少文字和各方面的阐释,而这对于缺少绘画知识的观众理解作品内涵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2、“风格化空间”:投入感

与“白立方”那种疏离、封闭空间相对的是“风格化空间”(Stilraum),这个概念是19世纪末博物馆界兴起的一种展示模式。德国的博物馆馆长博德(Wilhelm von Bode)主张展示环境需要在建筑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以建立艺术作品及其创作时代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改变了缺乏美感以及库房式的展示环境,运用墙面、门框和天花板装饰等营造出文艺复兴风格的室内环境。在这种模式下,色彩设计要求符合某种风格的营造,包括某个历史时期或是艺术的风格。20世纪70年代英国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及80年代早期对曼彻斯特美术馆(Manchester Art Gallery)进行的整修,似乎延续了这种色彩设计手法。展厅的墙壁使用浓重的暗红色,墙面装上金色饰带、画作周围配以雕塑、红木色家具和绿色盆栽,让观众感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奢华。不过此时的色彩设计和展览环境并非是还原历史原貌,而是展现一种风格化的室内设计,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因为当代艺术作品在当时拥有更高的关注度,而这样新奇的展厅设计能令看似较为无趣的古典艺术品更有吸引力。这种设计是将观众视为消费者,目的不仅在于欣赏某件艺术作品,也在于通过这种手段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吸引观众来博物馆参观。

在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风格化空间”的设计依然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以此构成从建筑、室外环境到内部展示环境的整体风格化空间。营造历史或艺术风格的空间是为了通过特有的装饰风格丰富视觉观感,以提升观众的投入感。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其设计理念是“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博物馆并非复原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而是运用传统中国园林的风格元素并结合现代形式。白色的粉墙是新馆的主色调,没有使用苏州传统的灰色青瓦,而是采用较具现代感的“中国黑”花岗岩,以更好地统一色彩。整个博物馆的造型由各个方向的白色和灰色几何块面组成,再通过内庭院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和环绕的池塘竹林,达成整体风格的统一。博物馆不仅有来欣赏展品的观众,也吸引了众多把此处视作“网红”景点的游客。在如今强调展览沉浸体验的观念下,营造历史文化空间成为改变单一观看方式、塑造感官和认知互动传播的有效手段,而且利用数字化、线上虚拟等新技术加强效果已成为趋势。

五、结论:色彩设计影响观众认知的三个层次

在当代展览陈列中,色彩的配合是展览环境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博物馆来说,空间中的色彩就像是音乐中的韵律和节奏,或是小说的语气及语言基调。展览环境中色彩的传达方式直接来自视觉,但也会对观众的生理、心理和理解力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整体认知效益。

色彩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功能性、阐释性、目的性三个层次,即依照色彩科学进行符合观众心理和生理的设计,通过色彩塑造和加强阐释的效果来影响观众的理解力,以及针对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不同的色彩模式。博物馆可依照这三个层次来制定展览设计和评估的参考因素、标准,在制定方案时需要同时考虑三者的影响作用(图5)。首先,整体色彩设计或主色调的运用,需要先定位策展的目标和模式,以符合展览的预期效果和目标观众;其次,色彩选择需考虑展览的主题、气氛和风格,考虑如何利用色彩更好地提升观众对于展品和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第三,色彩设计还需注意色彩本身的属性和合理搭配,避免给观众造成不良的视觉观感和心理不安。

图5:色彩设计影响观众认知的三个层次,来源:作者自绘

色彩运用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其对观众认知的影响也是多维度的。因而博物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观众认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力争在色彩设计方面,不断推出既符合观众认知行为,又能提供更多认知方式的优秀展览。

注释:

① 严建强:《论影响博物馆观众认知效应的若干因素》,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编:《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北京:中国书店,2013年,第317-327页。

② (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著,文沛译:《色彩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7-24页。

③ 同注②,第35-36页。

④ 余剑锋:《博物馆展陈设计》,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⑤ Germain Bazin,, New York:Universe Bools Inc., 1967, p. 211.

⑥ Charlotte Klonk,, New Haven; Con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pp. 28-37.

⑦ 李万万:《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08-114页。

⑧ 吴劳:《展览艺术的色彩》,《装饰》,1959年第4期,第54-56页。

⑨ 严建强:《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第100-105页。

⑩ 黄洋、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73页。

⑪ (美)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著,陈双双译:《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285页。

⑫ Christopher Whitehead,, London: Routledge,2012, p. xiii.

⑬ 同注⑥, p. 13.

⑭ Dulwich Picture Gallery,,2019-07-12, https://www.dulwichpicturegallery.org.uk/about/press-media/press-releases/rembrandts-light/, 2020-05-22.

⑮ 余蓉、黄琳妍、于辉:《色彩对比条件下情绪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评估的影响》,《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5页。

⑯ Brain O’Doherty,, Berkel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 15.

⑰ Boris Groys, Art Power, Cambridge; London:The MIT Press, 2013, pp. 42-51.

⑱ Wilhelm von Bode,. The Fortnightly Review, 1891, Vol.50, pp. 506-515.

⑲ 同注⑥, p. 55.

⑳ 同注⑥, p. 192.

㉑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2015年6月 10日, http://www.szmuseum.com/News/Details/bwgxg,2020年5月23日。

㉒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与苏博》,2015年9月 6日, http://www.szmuseum.com/Other/MuseumIntro,2020年5月23日。

㉓ 吕宇翔、方格格:《时空、流动与身体:传播仪式观下的故宫云展》,《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6期,第91-96页。

猜你喜欢
展品色彩博物馆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露天博物馆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博物馆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