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实验探究课程设计

2022-03-16 01:17郑贵芳
化学教与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溶液深度化学

郑贵芳

摘要:基于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性和迁移性等,结合深度学习理论,从“明确实验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验探究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反思”等方面构建化学探究课程教学新路径。以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为例,阐释如何进行深度学习下的实验探究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CO2与NaOH溶液反应;深度学习;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2x-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2x.012

一、课题分析及设计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的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性和迁移性;同时能极大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胡久华等将化学学科的深度学习界定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1]。“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是人教版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中的内容,本课题内容是碱的性质的一部分,教材中的处理是通过联系旧知——CO2与Ca(OH)2溶液的反应,推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以记忆理解为主,缺乏充足的证据推理。本课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以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设计出发点,通过教师趣味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压强变化层面进行小组实验方案设计,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变隐性为显性,让看不见的化学变化显性化,将知识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促进了深度学习。具体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1“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重在体验并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活动2“评价他人的探究方案”,重在客观评价同伴的方案,反思不足;活动3“迁移与应用”,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仿照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其它酸性气体的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相关习题检测。

通过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始终以主人公的状态参与课堂探究,而当知识的解释性意义变成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意义的时候,学习者的理解一定是深化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巩固对碱的相关化学性质的认知;(2)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并解决相应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从真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实验探究方向;(联系与构建);

(2)通过小组合作对CO2是否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与应用)

(3)通过讨论分析,优化实验方案,规范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准确评价实验结果的能力。(批判与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求知欲望,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从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与教学准备

1.教学重难点

(1)掌握从反应物减少层面(压强的变化),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等化学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从真实情景中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准备

(1)多媒体:PPT,视频,希沃同屏软件

(2)器材:装置贴图,分组实验器材,“喷泉”演示装置,学案

四、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图1)

2.教学实施过程

(1)情境创设

播放CO2分别通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的视频(一个变浑浊,一个无明显现象)如图2,然后提出疑问:如何证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确实发生了呢?接着演示“喷泉实验”(图3),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减少方面(压强变化)来探究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通过引导,学生找到了探究的方向。

(2)进行分组实验设计

将班级学生分成“魔力组”“趣味组”等12个小组,进行分组实验方案设计(图4)。每个小组分发仪器拼图,进行组装设计(图5)。

学生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仪器拼图,进行小组合作并设计实验装置图,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这样拼接的理由是什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小组成员依次上台进行设计思路的分享,台下同学进行质疑与评价,印象深刻的一组是“创意组”的分享,如图5-3,他们组设计的装置如图,是将有气球的一端置于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滴管吸取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观察到气球鼓起,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台下同学提出质疑,CO2也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出现气球鼓起的情况,不能证明结论,通过讨论,最终师生一致认为,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每一组实验都需要用等量清水来做对照。另也有同学提出,如果将气球的一端置于锥形瓶外,如果气球变瘪,也能得出结论。以上同学间的对话,讨论,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科思维,和批判与质疑的能力。

(3)进行实验验证(图6-10)

学生按小组领取所需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教师从旁巡、看、记、导,针对个别小组实验并未成功,引導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如“倒流组”学生并没有看到预期的倒流现象,向教师求助,教师检查实验装置后发现是因为活塞处可能漏气,但并没有代为纠正,而是提问“想一想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成功的前提又是什么呢?”一经提示,学生就想到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始终保持深度的思考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验证了实验结论,通过不断的反思、讨论,规范的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接下来让学生将学案上的活动记录单(表1)完善,及时进行巩固升华。

(4)迁移与应用

学生学会总结碱的化学性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写出相关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并学会迁移应用,仿照写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五、教学亮点及反思

1.打破课本局限,开启具有“深度学习”韵味的探究课程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经典的实验,它们背后的内涵和精髓值得挖掘。“CO2能与NaOH溶液的反应”就是一个经典实验,但課本并没有着重笔墨进行探究验证,仅通过类比来让学生掌握学习,缺乏说服力。该实验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如何证明该反应确实发生了,且使其变化显性化,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设计,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充分进行探究,展开合作交流等,能让学生始终以参与者的状态进行深度学习。

2.以经典实验探究为支点,撬动“主动、独立”学习的“齿轮”

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2]。”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通过提示性问题进行引导自行纠错,让学生始终保持深度的思考中。

3.运用多媒体,创设实验和活动情境,有利于概念的构建和形成

教学中穿插有趣情境,“喷泉”实验的引入,让学生在趣味中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符合深度学习的机制: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4.注重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培养了他们批判反思的高阶能力

教学中以小组合作为主体,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生生间的评价互动,在情景化的背景下,能让学生对用符号表达的知识形成解释性意义上的理解,走向通过问题解决来探究知识的内核,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罗滨,陈颖.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改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3):90-96.

[2]杨玉琴,倪娟.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6(17):1-8.

1482500520243

猜你喜欢
溶液深度化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