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应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促使大学回归本我,提升大学意志。文章以一流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媒介,并将一流大学与重大事件相互结合得出:一流大学参与重大事件是继承大学意志的体现。一流大学在参与重大事件中主要扮演着国家的引领者、社会的批判者和正义的维护者的角色。三者相互联系、互有侧重,国家的引领者是基础,社会的批判者是根本,正义的维护者是大学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一流大学;重大事件;参与;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032-05
当下,大学的社会责任理念已被世界广泛认可,关于其研究,国外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研究仍以经典著作为基础进行延伸。其中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提出大学“介入生活理念”[1],他认为:“如今大学已经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整个边界以突出其大学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博克在其著作中认为在多元化大学观念的引导下,大学应该主动服务社会,但大学应该考虑多种价值观念,以保证学术自由[2]。存在主义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强调,社会为大学提供了法律和物质基础上的援助,因此大学是“服务于所有人利益基础的重心,大学是提供职业所需的学术训练和实际训练的中心”[3]。凯文·凯里虽未在其专著中专门论述大学服务社会,但指出未来的大学必将是随时随地的大学,人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力,以突出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观念[4]。近些年,我国也同样强调大学积极服务社会,履行大学责任,践行大学使命。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部分学者也将研究旨趣集中于大学服务社会和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具有现实和理念意义上的研究。根据其研究阶段可划分为理念建构期和实践行动期。理念建构期主要以王冀生、眭依凡等学者为代表对于什么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如何履行大学的社会责任,以及我国大学的社会责任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5],这一具有现实和理念意义的研究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借鉴意义;实践行动期是指将大学服务社会理念付诸于实践阶段,这一时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立足于国内与国外两大视野,对国内与国外大学服务社会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为我国大学服务社会提供实践指导。本文以一流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角色论作为理论基础,借用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媒介,重新探讨大学在参与服务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哪些角色,并进一步细化扮演哪些角色。
一、一流大学参与重大事件是继承大学意志的体现
石中英认为“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是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质量的需要”[6],重大事件作为核心概念,概念界定精准,往往事半功倍。当下,相关学者对重大事件的研究旨趣不同,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通过对其梳理其特征含义主要涉及以下几点:第一,重大事件相对于一般事件而言具有一般事件所不具有的特殊性;第二,重大事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至少在国内或国外的某一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三,重大事件发生时,国家的综合实力备受考验,本国重点大学在处理重大事件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重大事件对社会可能产生积极、消极影响,也可能并不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以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作为重大事件的核心概念以探讨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大学意志强调大学不应平凡。一流大学作为其杰出代表更应体现杰出之意。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先生就曾经喊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胡适认为:“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之哈佛、英之牛津、剑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恢复经济发展,提出要建设一批重点大学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要办100所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此后,中国为建设一流大学先后颁布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高水平的若干一流大学。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一流大学的杰出是历史和国家多种因素的选择。王建华认为:“一流大学既然是世界一流,也必定是国内一流大学。”[8]一流大学更应该内外兼修以社会贡献作为自身不平凡之体现。一流大学应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意识,知识分子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重大事件,将自身所学扎根于祖国大地。重大事件具有“规模性广、影响力远和目的性强等特点”[9]。重大事件虽概念较为多元、宏观且具有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但不难发现重大事件始终带有不平凡之特性。一流大学参与重大事件并扮演自身角色是以其不平凡之本性去做不平凡之事,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继承大学意志的体现。
二、一流大学参与重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角色本是戏剧概念,主要特指演員在扮演戏剧过程中所扮演的人物[10]。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学家将角色引入到社会学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角色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角色更多是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特性,因此,社会学中的角色更多指个人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所赋予的特定形象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出发划分出不同的角色类型,根据角色的基本形态将角色划分为“理想角色、实践角色和领悟角色”[11]三种类型。一流大学作为社会组织,根据其在重大事件中所处的地位,可划分为此三种角色类型,并在这些类型的基础上,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理想角色
社会学家认为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特定的社会成员和组织所规定的一套义务、权力和规范。理想角色作为一流大学参与重大事件中赋予角色的基本形态主要是由社会对一流大学自身的期望状态所决定的。在理想角色的形态下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主要扮演着国家引领者的角色。
大学成为国家的引领者并不是一蹴而就,大学成为国家的引领者是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印证和证明过后的明智选择。潘懋元认为:“大学对社会引领的功能,既表现为显性状态也表现为隐性状态,”[12]受其启发,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集中从科技和文化两方面来引领国家发展。
一流大学应以科技引领民族发展。竺可桢强调,“大学的使命在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中流砥柱之人才”[13]。大学并不是象牙塔,不应隔离于社会之外,大学应该努力改造社会、了解社会,因此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应采取实际行动为民族发展保驾护航。首先,一流大学应积极研发重大科技,助力国家抵抗重大事件。一流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刻苦攻关,集中主要力量研发重大科技助力国家抵抗重大事件,以尽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其次,一流大学也应聚焦未来前沿领域。聚焦尖端领域主要源于大学自身的辩证思维所得,未来科技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人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一流大学也应将研究领域聚焦于尖端科技,以提升国家科技储备实力。最后,一流大学应以科技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重大事件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具有双面性。一流大学作为国家的引领者,引领的前提首先是守护,一流大学也应守护人民安全。人民利益重于一切,生命权是人民最基本的权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是人民利益的最基础保障也是最高保障。
一流大学应坚守民族文化。首先,一流大学应弘扬主流观念。纵观历史,凡是社会重大事件均有大学的参与,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急先锋,在划时代事件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提出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阵,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五四前期,北京大学提出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为此在重大事件面前,一流大学应身先士卒,主动弘扬社会价值观念、爱国和民族精神,将家国和民族情怀置于核心地位,以促进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其次,一流大学应以民族意识作为发展之本。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扎根于民族文化,带有一定的时代气息。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流大学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进行衍生、发展和壮大的。特别是中世纪开始,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心经历了四次转移,大学的重心先后从意大利、英国、德国进而转向美国[14],大学在转移和发展过程中,所赋予的思想也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大学虽先后历经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带有自身民族的烙印。时至今日,大学俨然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一流大学应始终以民族意识为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信、以保护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不受损、不变质。
(二)领悟角色
领悟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身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是自我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态。领悟角色是自身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基础。不同的社会组织由于其自身所处社会环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其所做出的表现则略显不同。领悟角色更侧重于自身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一流大学所具有的领悟角色类型决定于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应扮演着社会批判者的具体角色。
大学具有独立、自由和批判的精神[15],相对于独立、自由,批判则更为重要。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社会的批判者主要在于自我批判和他人批判。自我批判主要是在重大事件过程中大学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能力的批判,主要是对其大学内部理念的自我审判;他人批判则在于对大学所处周围环境进行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批判,总之集中为两点就是一流大学要处理好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关系和基础和关键之间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批判性地看待重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之间的关系。重大事件作为社会特殊性事件,具有一般事件所不具有的特殊性,重大事件发生时,一流大学本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以优先解决重大事件,但大学对于一般事件不能置之不理,相反也应适当关注一般事件。相对于重大事件而言,一般事件虽不能在短期内影响公众生活,然而量变引起质变,大学若对一般事件置若罔闻,一般事件也可能会变为新的重大事件,进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一流大学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应兼顾一般事件。其次,要批判性地看待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大学要忠实于民族和国家。对于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对于任何国家挑起亵渎、辱没本民族国家的言论,大学要敢于斗争,以维护国家尊严。同时大学也应秉承志愿精神充当世界性的大学,一流大学在参与国外重大事件时,应坚持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对于因为突发性事件造成损失的国家和地区,大学应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积极参与,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援需要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与他国之间的友谊。
2.要处理好基础和关键之间的关系
基础与关键作为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最为集中在于一流大学要批判性地看待大学的社会职能和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大事件从大学职能思考属于社会服务职能,但大学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这一职能,也应兼顾其他职能,以为解决重大事件的解决提供支撑。首先,一流大学应树立大职能观念。重大事件发生之時,大学多个职能在参与重大事件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流大学坚持科学研究是大学行使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职能;大学通过社交媒体鼓励学生、公民和社会相信科学、尊重生命是履行文化传承和培育人才的职能观念;大学同国际组织交换意见取得显著成效,以积极行使国际交流的职能。总而言之,大学在参与重大事件的过程中不应单独剥离各个职能,应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参与到重大事件。其次,一流大学应协调好各职能内部各学术之间的关系。一者,大学作为多元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吸收多元文化的先天优势,同理,各职能内部也应是不同文化的统一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大学也应该充分尊重不同的学术文化。再者,大学是自由的大学,大学自由主要表现为学术自由,大学不可独断专行,应充分尊重学术自由。最后,一流大学也应着重处理弱化职能和强化职能的关系。重大事件发生时,对于大学来说,部分大学职能得到强化而部分职能受到弱化,因此在重大事件面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扶持弱化职能,以保证其内部功能完整。
(三)实践角色
实践角色是指自身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在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尽管领悟角色是实践角色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执行角色过程中其自身所处的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表现。重大事件发生后,一流大学在实践角色所指引下一流大学最为集中表现为正义的维护者。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中作为正义的维护者,主要在于维持自我正义和社会正义两方面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大学应正确对待自我,以维护自我正义。正确看待自我也是维护正义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维护大学内部正义的一种方式。首先,大学应有尊重个体理念。大学处于社会的十字路口,大学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培养的人才遍布各个领域,因此在重大事件面前,大学应该充分尊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在重大事件中的参与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例如,自然学科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增强对重大事件的科学认识;人文学科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对于重大事件的信心,防止忽视重理轻文的现象。其次,大学应坚持初心。大学的本质在于教書育人,对于重大事件来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主要标志。在重大事件面前,大学应坚持培养人才,确保日常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同时应以重大事件为教材,以生活为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培养学生从容不破的意志、坚强乐观的心态和胸怀天下的情怀。
一流大学应正确看待社会,以维护社会正义。一流大学维护社会正义主要应从传播消息渠道入手。首先,大学应谨慎用言。尽管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在重大事件面前,言论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一流大学在重大事件面前,大学应该处理好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大事件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要谨慎发言,要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引导师生规范传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大学也要坚持底线原则,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保护社会民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公众对重大事件的参与意识,致使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其次一流大学应积极面向大众传播正确消息。重大事件是动员社会大众的过程,社会公众享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社会公众对于重大事件的合理参与是实现科学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大学的本质在于传递知识、向公众传播真理。因此,一流大学应以社会公众对大学的信任为契机,充分发挥大学作为社会职能,积极开展公众教育。一流大学应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介相结合,并充分借鉴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进行线上和线下进行教学。一流大学应该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公众关切重大事件所涉及的热点话题,增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此同时还应鼓励相关专业人员通过多媒体与社会公众积极互动,以帮助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重大事件面前,一流大学应该向社会公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国家情怀、人民意识,培养社会公众形成科学的意识和鉴定的信念。
三、结语
一流大学在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的三种角色形态下,具体又扮演着国家的引领者、社会的批判者和正义的维护者三种具体角色,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各有其侧重。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一流大学作为国家的大学,理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身出发点去引领社会发展,因此一流大学作为国家的引领者是基础;大学精神的核心理念决定大学具有批判精神,一流大学作为社会的批判者是根本。一流大学理应该在重大事件中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守护者和批判者的体现和外在特征,基于此,一流大学作为正义的维护者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
——————————
参考文献:
〔1〕克尔,C.大学的功用(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80.
〔2〕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2.101.
〔3〕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74-175.
〔4〕凯文·凯里.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朱志勇,韩倩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6.
〔5〕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1-6.
〔6〕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9-38.
〔7〕闵维芳,文东茅,等.学术的力量——教育研究与政策制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
〔8〕王建华.“双一流”建设的要义[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2):14-20.
〔9〕叶苗乐.重大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0〕郑航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3.
〔11〕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7.
〔12〕潘懋元.大学的沉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8.
〔13〕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8.
〔14〕杜晓利.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转移及其相关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06):56-59.
〔15〕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6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Awakener of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Role Play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Major Events
ZHANG Guang-c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should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promote universities to return to ID and enhance their will. The paper, tak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jor events as the research medium, and combin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with major events, concluded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major events is the embodiment of inheriting the will of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mainly play the role of national leaders, social critics and defenders of justice in participating in major events. The three are interrelated and focus on each other. The leader of the state is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ritic of the socie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defender of justice is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First class University; Major Events; Partake; Role
收稿日期:2021-11-04
作者簡介:张广成(1994-),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政策等。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大学道德治理研究(NGJGH2017022)
240350078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