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珠
随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相对浅层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数学探究活动,不只是让学生机械式地完成教师的指令性操作,而是一种内在需求的体现,综合调用已有知识与思维积累所进行的深度探究。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在“做中学”,手脑并用,才能将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巧妙融合,促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触及数学本质,进行“真探究”与“深探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做好探究准备,为深度探究奠基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所用的学具都是教师布置学生事先准备好的,而学生只是照着教师的指令操作探究,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探究背后,则是对学生内在认知需求的“漠视”,这样的探究活动很难真正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生的深度学习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学生数学探究须经历感知、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而这些过程都应该是在学生自主行为中发生,并非在指令下“亦步亦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与教学内容的需要相机行事,在学生真正的认知需要上设计探究活动,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对学具进行适度优化与提炼。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自主找一些学具来帮助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这样,教师将准备工作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于课前做足必要的探究准备工作,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很多圆形模型,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能用量、画等多种方法验证在“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因此,学生对“圆的认识”的探究有备而来。在“画圆”时,有的学生会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圆规来正确画圆;有的学生直接用一根线画圆,学生固定好线的一端,另一端用笔旋转一周画圆;等等。正是做好了探究前的准备,使学生能用这么多方法进行画圆,凸显圆的本质:只要保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就能画成圆。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智慧與探究活动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学具准备的过程中,对探究的目的、价值等有了根本的把握,为数学探究的方法、结论、发现等作了充分的预设与保障。数学探究不但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提高课堂探究效率,更是让学生在比较与思辨中,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从而提升数学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困惑激发探究欲望,为深度探究助力
探究活动应是基于解读文字或数理逻辑符号表征的需要,应是将抽象数学问题直观化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这个时期的他们常常会遭遇“思维困顿”,而教师的作用便是在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求知而不得解”的“悱愤”之时引领他们通过动手探究,寻找解决“疑难杂症”的正确路径。
如,教学“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呈现习题:“公园里原有一个长是8米的长方形花圃,现准备将花圃的长增加6米,那么面积会增加12平方米。扩建之前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由于习题中的信息过于抽象,很多学生找不到清晰的解题思路,部分学生受题目数据的干扰导致思路模糊。这时候,教师要适时启发思考,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向。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画一画”的办法,把题意画出来,再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借助小组共同的探究,画出示意图(如图1)。
这时,题意一下子清晰了起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用直观形象的图形表征出来,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明确了——要求之前花圃的面积,已知花圃的长是8米,只要知道原来花圃的宽就行了;而花圃扩建后,只是长增加了6米,宽是不变的;只要通过扩建面积12平方米与扩建长6米,用“12÷6=2米”算出花圃的宽;再用“8×2=16平方米”而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因此,在学生疑惑之时进行探究,相机而动,真正地实现“力敲在鼓点上”,有效驱动学生的认知活动由停滞走向活跃,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深度探究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提升。
三、基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探究活动,让深度探究发生
大多教师对于数学探究的价值与内涵理解不深,认为只是学生学习数学中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于是就很难把握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很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让深度学习发生。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场所,学生的思维也是多样的、多变的、发散的,而真正的高级思维其实质应是一个不断思考、质疑、推敲、总结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课堂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资源,顺学而导,相机而动,不露痕迹地巧妙引导深度探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相互交流、思辨,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深度探究真正发生。
如,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材出示的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的近似三角形,用这些小图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根据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但在学生的数学认知里,往往感觉拼出来的还只是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而且推导过程较为牵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小三角形,摆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时,学生动手将手中的圆进行16等分,再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探索、小组交流,想出了不同的、富有创见的推导方法:可以把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与教材的推导方法相同);可以把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再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如图2);还可以把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图3)……根据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已知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深度探究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已有的探究经验进行发散性数学思考,从而将数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向数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建构和数学认知。
综上所述,“动手”为“实践”的外显形式,真正的核心内核则是数学思维。数学探究,不仅要考虑动手操作探究的“外显形式”,更要聚焦探究背后的“内在思考”,促使学生能进行深度探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经验的连续性和数学知识内在的建构,恰到好处地组织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且积极地手、口、脑并用,从而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发展思维能力,在深度探究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屏山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念育琛)
37205019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