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双减”政策对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作了严格控制,作业“量”上做了减法,作业“质”上势必要做“加法”,甚至是“乘法”。作业减量,应是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前提下“有机”减量,应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深度理解知识本质,培养数学关键能力,促进数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一、创新作业的素材与形式,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写作业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过程,完成作业应是学生思维创新、探究世界的本能。“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对作业的素材和形式进行创新,与生活相融合,寻求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作业形式。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周长是指“线的长短”,是对一维空间的度量,而面积是指“面的大小”,是对二维空间的度量。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会出现把两个知识混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改变此类作业的素材和问题的呈现形式。
【例题1】想一想:“6×4=24”这道算式可以解决下面的哪些问题?
(1)景区有两个鱼池,园方想在鱼池的四周加上防护栏,分别需要多长的栏杆?(图1)
(2)由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图2)
(3)公园有一块草坪,在草坪的周围围上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米?(图3)
(4)亮亮用一根铁丝围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铁丝有多长?(图4)
这是一道具备“由式想图”逆向思维的拓展题,考查的是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评价的学科素养是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例题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聚焦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图文并茂,促使学生必须把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相结合进行思考,富有挑战性。在学生的答题中,误选第(4)题的情况比较多,原因主要是受到前面图3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负迁移影响。例题1中,第(1)题是求平面图形的周长,4个6 cm和6个4 cm,都可以用“6×4=24”这道算式解决;第(2)题是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每行6个小正方形,共有4行,也符合题目要求;第(3)题和第(4)题都是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第(3)题中的图形通过移一移转化后相当于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周长是4个6 m,而第(4)题是求长方形的周长,是2个4 cm和2个 6 cm。例题1的逆向设计,促使学生经历了严密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周长与面积意义的理解,在提升推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指向学生的认知难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核心概念的认知,有时会出现困惑,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困惑就是认知难点,需要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作业,驱动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思考、辨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是运算律中较难以理解,且需要灵活运用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运算定律,但是运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弱。纵观教材,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就有接触过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多位数乘法计算等,均有这样的数学模型渗透。那么,基于学情视角,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选择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说理。
【例题2】下列选项中,能说明(a+b)×2与a×2+b×2这两个式子相等的是( )。
A.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图5)
B. 整条线段的长度。(图6)
C. 长方形的周长。(图7)
D. 小华买了2本笔记本,每本a元,小丽也买了2本笔记本,每本b元,小华比小丽多付了多少元?
例题2考查的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评价的学科素养是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本题综合性强,涉及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维度打开,他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没有认真审题或者对以上几个知识点没有正确掌握的学生,就会出现判断失误。选项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应为a×b+a×b,或a×b×2;选项B,四条线段的和a+b+2+2;D选项是两个总价的差,应是2a-2b,或者2(a-b)。正确选项是C,选项C还设置了一个干扰因素,即长方形里面添加了一条长度为“2”的对角线,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图形周长意义的理解。学生经历这样的深入探究与辨析,深化了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同时增强了符号意识,强化了模型思想。
三、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学习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并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业的设计要立足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兼顾数学知识的前联后延,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启发学生遇到新问题要善于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例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组合圖形的面积(图8)?请说说你的想法。
例题3考查的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价的学科素养是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图9),其中方法③④⑤⑥⑦都是分成了三个三角形,只是分成的形状不同;方法⑧是用补一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上面三角形的部分补足,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再减去上面小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方法⑨是移动上方的顶点,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梯形,根据等积变形的原理,两个小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相等,所以求出梯形的面积就是求出原来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已经有了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学习经验,触发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分一分、补一补、移一移,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呈现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势,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这些不同方法之间的共通之处,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
321550058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