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苏轼从堂堂一州太守被朝廷贬到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任有职无权的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小官,生活极其窘迫。公务之余,他不得不带领家人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开垦耕作,帮补生计,“东坡居士”之号由此而来。后来,苏轼回到京城,又二任杭州知州,几经大起大落。而在晚年,他又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乐天知命的苏轼,虽然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还是同儿子苏过一起,利用当地作为主食的芋头、山药、萝卜等烹制成粥,创制了玉糁羹。其实就是芋头粥。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的《玉糁羹》曾记载:“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槌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放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说的是,苏轼有一天晚上与弟弟苏辙饮酒,酒酣之余,把萝卜捶烂,用水煮,不放其他作料,只放了一些研碎的白米粒。吃了之后,忽然放下筷子,手抚桌面说:“这味道堪比天竺酥酡,人间绝没有这样的美味。”酥酡是古印度一种色触香味俱足的酪制食品。
苏轼不以吃粥而垂头丧气,还津津乐道地写诗赞美这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明·张岱《夜航船》记载)金齑脍原名鲈鱼脍,是古代一道特色名菜,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用鲈鱼加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粳米饭等七种配料制成,因栗肉色泽金黄,故有此称。相传,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时,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连声赞曰“金齑玉脍!”从此,鲈鱼脍有了金齑脍的别称。苏东坡诗中赞美玉糁羹像龙的涎水一样白,味道如牛奶却更加清口,千万不要将这美味轻易地比作南海的鲈鱼脍,它虽然肉白如雪也不腥还是东南佳味,可也比不上我们这东坡玉糁羹。可见苏东坡不畏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
芋头被称为“冬季第一菜”。在古代,“围炉煨(烤)芋”被认为是风雅之举。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有一篇《土芝丹》,介绍了煨芋头的吃法:“大者,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地内,去皮温食。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名‘土芝丹’。”土芝是芋头的别名,要挑选大个的芋头,在外面裹上湿纸巾,再用煮过的酒和酿酒的醪糟涂在外面,最后用糠皮小火慢慢煨。等芋头的香气飘出来就是熟了,放在地上,剥去皮,要趁热吃。凉了吃会破血,蘸盐吃会耗损精气。因为温补养人,所以芋头有了“土芝丹”的雅称。
林洪还引用了唐代高僧明瓒禅师(人称“懒残师”)用牛粪煨芋头的典故。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明瓒禅师正在用牛粪煨芋头,唐德宗派使者找他,要他入朝面圣。懒残师拒绝说:“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说的是,煨芋头正是高兴呢,天冷流鼻涕都没有心思去擦,哪里还有工夫去陪俗人?他写诗称道:“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明瓒禅师对芋头的喜爱程度可想而知了。
当时,还没任杭州太守的李泌在朝廷为官,被中书令崔园与宠臣李辅国所排挤,毅然辞官,闲居在衡山。李泌夜里去拜访明瓒禅师,请大师指点未来出路。当时,明瓒禅师正在拨火煨芋头,他拿出煨好的芋头,自己吃了半个,将另外半个递给了李泌,对李泌说:“不要多讲,去领取你的十年宰相吧!”后来,李泌果然当了十年宰相,可见明瓒禅师之有远见。
芋头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常作为蔬菜栽种。它最早产于中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半岛炎热、湿润的沼泽地中。我国芋头的资源极其丰富,珠江、长江、淮河流域一带都有栽培、出产。它既是蔬菜又是粮食,营养及药用价值都很高。中医学认为芋头有开胃生津、消炎镇痛、补气益肾等功效,可治胃痛、痢疾、慢性肾炎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洁齿防龋、解毒防癌、增加食欲。芋头富含黏液皂素、蛋白质、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且极易消化,人体食用消化率达到98%,所以特别适宜婴儿和病人食用。它还可以用来制醋、酿酒,提取蛋白质、生物碱。
俗话说:“冬天吃芋头,年年有余头。”芋头的吃法千奇百怪:喜欢甜口的,可以制成芋泥、芋圆,搭配牛奶、椰汁、奶茶,或者制成糖桂花芋头糕,或者直接蘸着白糖吃;喜欢咸口的,可以制成芋头烧鸡、芋头扣肉、芋头排骨煲、葱油芋头等。既能入菜、当主食,还能做甜品,口感粉糯香滑,时尚古法皆可,简直让人“芋”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