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转化鸿沟 链接科创未来

2022-03-15 01:56楼玮玥
杭州 2022年2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杭州科技

文 楼玮玥

远程驾驶、脑机绘梦、5G医疗车,2022年11月,在以“计算·进化·未来”为主题的杭州·云栖大会上,展出的一系列科技新品将人们曾经的美好幻想一步步变为现实。链接创新未来,催生智慧成果,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

纵观杭州的创新发展史,科技的星火不断闪现。从杭州化工研究院挑起淀粉衍生物的研发和产业化重担,到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成功攻克机器人大型容器全自动检测等关键技术难题,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再到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自主研发“贝壳芯片”助力北京冬奥会反兴奋剂检测……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今天,杭州依旧初心如磐,以奋进者的姿态,仰望科创的璀璨星空。

从无到有,科技破局扬帆起航

科技创新能带来什么?

1971年1月11日,“美国硅谷”系列文章在美国《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闪亮登场,从此“硅谷”这个名字便流传于世,成为全球高科技人才向往之地。硅谷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最初落地的企业多数与由高纯度的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硅谷迅速崛起,以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为依托,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形成了汇聚创新、创业、创富的高科技产业“热带雨林”。而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企业的轮番技术与产品创新,更是推动全世界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革。这一切都证明,科技创新的力量,正加速改变世界格局。

如今因数字经济而闻名的杭州,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曾严重短缺。1956年,我国科技史上首个中长期规划制定,“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热潮在杭州坊间扩散,科学普及大范围推进,但科学技术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确立,杭州加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于1988年首次提出“科技兴市”战略。1990年,以杭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为标志,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发展……

▲ 海康威视展厅 李忠/摄

迈入新世纪,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萌发,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提升,究竟要靠什么支撑?在不断的探索中,杭州明确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秉持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坚定信念阔步前进:2011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正式挂牌成立,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制造等产业,制订了全方位的扶持政策;2015年,杭州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打造发展新引擎”,将杭州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2018年,杭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64.3亿元,投入强度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创新强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引领下,杭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涌现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贝达药业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代表性企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222家,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之江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正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矩阵,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居省会城市首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跃居第14位。

▲ 传化智联物流服务平台

▲ 兆丰机电智能锻车工厂

在科创这条赛道上,杭州跑在了全国第一梯队的位置,但除了原始创新力,还有更长的链条。2022年2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对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杭州位列第二,深圳在创新驱动力、成果转化力及创新治理能力指标上领先杭州,综合排名第一。翻看深圳的成绩单,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90%以上的科技投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向。“6个90%”,深圳紧密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研发与转化“和弦共振”,铸就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核心砝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杭州发展还是要靠高科技”。正因如此,杭州锚定目标,于2022年11月30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牢牢把握方向,让这艘超大型的“城市船只”破冰远航,向着闪耀科技之光的方向不断进发。

强强联手,铺路架桥转化成果

杭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信心何在?

要想成功做出一道美味佳肴,需要的不仅是好的食材,还有成熟的菜谱和技艺精湛的厨师。想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人才、资金、科研成果三种要素缺一不可。

钱塘之畔,群雁竞飞。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数年高居全国榜首,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7条”“人才若干意见22条”“名校名院名所”等政策,不遗余力建设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让国科大杭高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医学所等科研机构在此扎根。远望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上已汇聚50万余名人才,集聚大科学装置、省级实验室。群英荟萃,平台并举,杭州已为科技创新打下了深厚的人才“地基”。

▲ 2022杭州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

只有人才没有资金的扶持,科技创新只能是悬浮于空中的楼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上,重磅推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12条”,提出要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概念验证项目、中试研发项目、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竞争性重点研发项目按实际研发投入与成果产出绩效,市本级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对采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形式实施的重大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有力的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心剂”。

在杭州,有“首席科学家引领型”转化路径,良渚实验室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的“未来医学创新基金”赋能医学创新技术的转化与临床应用,首批入驻PI通过成果转化已成立4家公司;有“自主研发驱动型”转化路径,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以“需求”为牵引,为中国“天眼”和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有“创新创业生态孕育型”转化路径,让贝壳学社构建线下空间生态载体,孵化出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正是不断摸索走出的各类转化路径,让杭州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道路上少了许多“绊脚石”。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实施“青蓝计划”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创业直接转化科技成果,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推进高价值专利转化,设立杭州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推进间接转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了不断向上的阶梯。

优势资源已然汇聚,杭州正举全市之力,火力全开,迈向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迭代攀升,科创大地硕果可待

累累硕果,如何结出?

2021年印发的《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杭州已作出部署,在自主创新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4.0%以上,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000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000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以上;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推进国家、省级高新园区、“双创”基地、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蓝图已绘,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杭州提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45”行动:聚焦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高水平打造万亿级科技大市场目标,锚定打造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创新创业梦想实践地、全球科技服务中心核心区的定位,落实畅通转化链条、建好交易平台、引育专业人士、促进技术交易、体制改革攻坚五大抓手,并正式授牌成立杭州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认定首批15家概念验证中心。

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过程被世界称为“死亡之谷”。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概念验证中心,正是逾越“死亡之谷”的关键一环。伴随着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找准最佳起跳点、提供最初加速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地带,杭州以实际行动不断助力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勇攀高峰。继发布《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后,杭州再次吹响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又一声“号角”,也为杭州科技成果转化按下了“快进键”。为畅通转化全过程,杭州市印发了《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提出具体支持措施。

拱墅区聚焦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省级高新区加快各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西湖区提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创新力量培育体系,萧山区将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提升化……一份份及时的呼应,凝聚的是杭州的信心,展现的是共同的决心。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杭州在数十年的时间内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力量,将科技创新从0推至1,不断推陈出新,全力以赴朝着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目标奔跑。杭州正构架起“创新矩阵”,让创新之风吹遍全城,催生出累累硕果。

▲ 智能机械臂(之江实验室) 王川/摄

▲ 数字智能平台(蚂蚁集团) 李忠/摄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杭州科技
杭州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