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概括、新阐释、新定位。这些新阐释、新概括、新定位,反映了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深化。本文就“一个根本思想问题”和“三个根本时代课题”“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个之问”谈一些初步认识。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和真理的力量,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中国化进程中,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党实现了“两个空前”(“全党已经空前一致认识了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第二次结合”的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84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98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不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马克思主义严峻挑战时,鲜明提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383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和实践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是当今时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一认识得到了新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32~233页。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人人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6)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7)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上作出原创性贡献,树立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性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完成“一化三改造”任务,在中华大地建立全新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制度基础、实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邓小平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明白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避免了西方预言的“多米诺骨牌”现象,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的论调,回击了“20世纪产生的社会主义必将在20世纪死亡”的观点,把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涵上进行了拓展,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个明确”:对“八个明确”中的五个明确增加了新的表述:一是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在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在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增加了“强调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是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中增加了“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四个全面’”;五是在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增加了“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新增加的两个明确:一是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二是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十个明确”把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突破性实践、标志性成果、独创性理论纳人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这“十个明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工业化的任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196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国情更加清醒的认识,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实际上是“小康之家”的概念。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现代化格局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意味着我们为人类开辟了现代化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开辟了中国路径、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现代化的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探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构想,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时间节点从本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并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实提升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的新选项,既体现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呈现出基于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中国特色的以下五个鲜明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人口规模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家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难题。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变革是历史性的。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民将进人现代化行列,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必将极大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别于已经现代化国家都是按照资本逻辑运行造成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84页。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共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西方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积累,导致物质主义膨胀,最终出现了“单向度的人”。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中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过程,是与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占用、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相伴随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3页。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全世界人民广泛受益。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对外扩张掠夺,给他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有许多重要特征,最根本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7月26日讲话中指出的“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探索,创造了通过整风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在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工程”,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上,提出努力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怎样建设党上,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注重强化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在作风建设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基础上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增强了党的纯洁性,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把作风建设摆在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出制度治党的时代命题,在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政治交代时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建”。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这一政治交代抓党建,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工程”,深化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认识”。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围绕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组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等集中学习教育,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5)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载《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18页。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勇于直面问题,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着力解决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回答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答案,集中体现在党的建设“总要求”上。在回答“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上提出,要建设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物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路径。在党的全面领导上,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党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上,针对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四风”盛行的问题,特别是“七个有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严的主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在思想建设这一基础性建设上,强调理论强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组织建设上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回答跳出历史周期律“历史之问”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深刻阐释了什么是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命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虽然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具体任务不同、目标要求不同,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不同,但一脉相承、始终不变的是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成功回答。“根本问题”是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方向,事关长远和全局。在新的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考出新的好成绩,交出新答卷,更需要科学认识和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上,党的章程开宗明义明确“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干什么”的问题上,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百年历程归结起来,就是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干什么”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是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中国,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深耕于文明中国,这一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5 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这一思想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在回答前提性“根本理论问题”、总体性“根本性时代课题”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又在不同领域回答“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深化和拓展。这里仅就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强军思想五个领域的独创性贡献作初步分析。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这一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奋斗目标、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主题主线、根本动力、制度基础、战略举措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怎么建”的问题,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思想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条基本原则,明确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明确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我们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一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通过制度建构和不断完善来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全体人民“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经济理论体系在主体内容上,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破解了经济学中的世界难题。在精准扶贫上,强调要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1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页。
法治的前提是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深刻阐释,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上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上,原创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宽领域、多层次、制度化方向发展等。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评论说:“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04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18)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5期。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围绕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高质量民主。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19)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5期。这一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体系中,提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怎样建设上,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抓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每一个环节,立法上要“良法善治”,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执法必须严格,这是法治的生命;司法要公正,要让中国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公平正义等。这一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规律,而且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全球思维揭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致力解决的一个带有全球性的问题,法治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回答当代法治建设的重大课题,明确提出“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的重大命题,(2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83页。揭示了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成果,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刻阐明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法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不仅指导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的法治现代化的道路,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解决法治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提供了经验借鉴。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华法治文明,而且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上提出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61页。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时代课题贡献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揭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指明了方向,为全球法治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科学回答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在狭义上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更是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上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8页。这一思想不仅从理论上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观念,而且从实践上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意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4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所需,蕴含全球生态治理的科学论断,体现了国内国际双联动、中国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的大国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眼光,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世界意义及对全球生态治理的价值,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的生态治理实践对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担当精神,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类应该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强化人与自然共同体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之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以负责任大国担当精神,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倡导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全球生态治理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表述,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权,树立了正确的国际生态环境正义观和生态治理责任观、民主观、民生观,引领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健康发展,有效应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甩锅生态包袱、转移生态代价、推卸生态责任等诘难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建构对外生态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有助于掌握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意识形态话语权,讲好新时代“美丽中国故事”,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指南、实践方案和意识形态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2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4页。在目标上提出建设美丽世界,在理念上提出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在实践上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全球之问”,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鲜明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怎样建设世界”上,提出围绕“两个建设”即“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中国回答,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天下情怀;这一思想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这一思想紧扣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来自于中华文明,立足于时代根基,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刻洞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时代大趋势、遵循时代发展规律,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奉献中国力量,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征。
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建设什么样的国防、怎样建设国防”等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要在推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进程中把中国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提出强国必须强军,在“怎样建设军队”上,明确提出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战略,对军队从组织体制、政治生态进行革命性重塑,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队主建的全新格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十个明确”中第八个明确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个明确,深刻揭示我军的性质宗旨、根本职能和优良传统,科学立起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目标指向和根本引领,集中体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精髓要义。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在回答一系列“重要实践问题”中丰富其思想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十三个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新时代要继续谱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应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一个必须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要求“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2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展示其历史地位和思想价值的。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中贡献中国力量,彰显其实践价值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明确提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自由。”(26)《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5页。“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解决中国重大实践问题中创造“世界奇迹”,对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协调推进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发展的伟大奇迹:一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9 89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中国提前十年实现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减贫目标,为全球脱贫贡献了百分之七十。二是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的GDP总量为679亿,到改革开放时GDP总量为3 679亿,到2021年GDP总量超过114万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百分之十八,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贡献为百分之三十左右,“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三是创造了社会巨大转型基础上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走过的历程,在时空巨大压缩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社会稳定。四是创造科技进步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贡献的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在历史上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发明”。近代我们落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写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技术已经由“跟跑”到现在有的“并跑”,有的已经实现“领跑”,已经由量的积累提升到质的飞跃阶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重大全球问题中贡献中国方案,彰显其世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政治担当,直面全球问题,提出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针对全球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提出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三点建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主张”的中国方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贡献中国智慧,彰显其时代价值
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课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作出了理论回答,从国际的层面讲,我们要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变”的角度讲,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的这一大变局,这一变局的突出特点是新兴国家的力量在增长,特别是中国力量的增强,“东升西降”的态势增强,世界进人“变革动荡期”。从“不变”的角度讲,时代主题和平发展没有变,世界发展潮流没有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0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回答“四个之问”的最新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不断回答“四个之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1.回答“中国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之源
实践是理论之源。回答好“中国之问”,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问题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回答解决“中国之问”,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在解决“中国之问”中,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稳健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之问”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作答“中国之问”中指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五个必由之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2.回答“世界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球眼光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回答“世界之问”。回答好世界之问,就是要深刻把握时代特征,科学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等课题,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在国际层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亟须作出新的解答。对于“世界怎么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人新的动荡变革期。对“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共同福祉,明确提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在理念上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上,要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这一回答,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打开了重要的“思想之窗”。
3.回答“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根基
回答好人民之问,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回应人民关切,科学把握为民造福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人民解放的理论”。作答“人民之问”这一答卷,关键是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完善制度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回答“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要求
回答好时代之问,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会有生命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回答“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要求,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回答“时代之问”,从国内层面讲,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从回答“历史之问”的向度,中国共产党已经交出了卓越的答卷,从回答“时代之问”的向度,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并将继续作答。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进一步科学回答“时代之问”。
总之,一种思想和理论的世界意义是基于这种思想在解决本国问题的基础上体现的全球意义,特别是在解决全球问题中贡献的思想智慧和实践方案中彰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世界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