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的现实图景与未来展望

2022-03-15 19:30◎邢乐,郭
职教通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邢 少 乐,郭 达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h”型的畸形发展状态,即由于职业本科教育层次的不健全,高职毕业生难以上升流动到职业本科教育层次继续深造,而其为提升学历只得转向普通本科教育,这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对此,有必要对学界已有的以职业本科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剖析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深入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从而为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一、职业本科教育文献研究现状的指数分析

本文应用中国知网的文献指数分析功能,从“学术关注度”“学术传播度”“媒体关注度”三项指数分析了近十年关于“职业本科教育”的文献发表情况,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相关研究的变化趋势。

(一)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关注度

学术关注度是指篇名涵盖“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术期刊文献发表数量统计。目前,相关研究主题的中文文献量多于外文文献量,中文文献对职业本科教育学术关注度的变化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2019年为分界,2019年之前,相关主题的学术期刊发文量趋于平稳,总体关注度较低:而在2019年之后其有了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驱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在实践层面,各个地方开始大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上述局面下,职业本科教育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主题。

(二)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传播度

学术传播度是指篇名涵盖“职业本科教育”的文献被引数量统计。研究发现,学术传播度与学术关注度趋势大体相当。同样以2019年为分界,在2019年之前,虽然2016年相关研究主题被引量的增长率出现小幅度提升,但总体上文献被引量一直呈现较低的发展趋势。而2019年之后,学术传播度与学术关注度同样是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出现了大幅提升。以职业本科教育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的学术传播度变化趋势表明,尽管职业本科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更多地是由政策推动而非学术研究推动的,并且相关研究的质量仍有待提升,以使其学术传播度更加广泛。

(三)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研究的媒体关注度

媒体关注度是指篇名涵盖“职业本科教育”的媒体发文数量统计。2010—2020年间,相关研究主题的媒体发文量趋势总体呈波浪状,而在2013—2016年间其关注度有小幅度的上升,主要是因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所推动的。在实践层面,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供给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职业本科教育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2019年之后,职业本科教育媒体关注度的提升同时受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人才需求的双重驱动而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研究虽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兴起,但是相较于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热点研究主题,其受重视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还能够适应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要求。然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术的人才,同时还要求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层次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使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管理应变能力等。但是,从职业本科教育文献研究现状的指数分析发现,相关研究还并非是学界的自觉行为,主要是政策驱动下的研究行为。因此,有必要对近十年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研究由政策驱动的被动式研究向学界自发的主动式研究转变,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

二、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综述

当前,学界主要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办学主体及其转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国外经验借鉴”五个方面的主题展开了研究。其中,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不同类型院校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的探讨,是助力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建设的成果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发达国家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则有利于我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

(一)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及其概念辨析关涉职业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问题,也只有明确职业本科院校办学的定位,才能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中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张健(2015)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培养负责生产一线技术、工艺管理工作的工程师,因而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一部分[1]。朱俊等(2020)通过构建一个抽象的工作体系,并将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工作体系中的映射,从类型和层次上挖掘了职教本科在工作体系中的定位[2]。石忠等(2021)从职业带中划分职业本科教育的育人目标,将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层次,从技术哲学视角将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于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类型[3]。梁艳艳等(2021)借助问答平台的分析发现,职业本科教育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归属认知的冲突,并提出应破除职业本科教育学制的归属冲突[4]。李政(2021)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在政策文本和学制体系层面已经确立了应有的类型地位,然而由于多元办学需求与办学质量间的隐性矛盾、缺乏类型化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模糊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并提出构建学制层面的新定位[5]。石伟平等(2021)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不同的办学基因,因而存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不够清晰、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进而指出职业本科教育要“体现高”“凸显职”,根据院校发展基础利用既有发展优势思考类型化、特色化办学定位[6]。综上所述,职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属于不同类型、同一层次的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工程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本科教育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属性,突破了学科本位的办学模式,彰显了技术本位的办学属性,因而是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

(二)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及其转型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不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破茧而出的,而是因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暴露出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以及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的综合作用下应运而生。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一部分民办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独立学院联合专科高职院校转设为职业本科大学。”针对上述国家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学界对各类相关主体转型成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伍先福等(2011)认为,相较于国外,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单一,并从高等教育机构职能遵循漂移说的理论基础和弥补需求空缺的现实条件两方面,分析了独立学院转型成为职业本科院校的可行性[7]。贺蓉蓉(2014)基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取得的成就的论述,提出了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8]。帅杨(2014)深入微观层面,提出从职业技能标准中挖掘专业技能标准的建设依据,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向职业本科教育的转化[9]。沙鑫美(2018)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和师资保障三个层面论述了职业本科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10]。方泽强(2019)在梳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独立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动因及其在专业、师资、课程、校企合作和技能证书等方面的未来改革和转型突破[11]。张小敏(2021)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试点院校、职业技术大学试点和职业本科学校有相同的职业教育类型基础,但其办学形态、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和多样化格局,且没有形成贯通的体系,因而需要摆脱固有思维,在强化类型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融合多元的职业本科教育[12]。综上所述,相关研究总结了职业本科教育的不同办学主体,有区分地对不同主体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不适切的转型路径提出了优化建议,创造性地对不同主体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

(三)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

职业本科教育坚持以实践为价值导向,以择业、就业为结果导向,反映了其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目前,学界有关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首先考虑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最后是培养人才的目的和价值。

1.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郝天聪(2015)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倒逼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新型知识工人,即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3]。沙鑫美(2017)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兼顾本科的高层次性与实践训练的高技能性,培养有高就业实力、高创新创造能力和高发展潜力的人才[14]。王军等(2020)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实用为导向,遵循特色发展、强化德技并修的原则,实现人才规格高层次、人才素质结构复合性和人才成长可持续性的目标[15]。朱俊等(2020)将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工程技术应用岗位,提出工作体系能够在岗位和内涵上对职教本科进行形塑,并能指导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2]。

2.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策略。王海峰等(2015)指出了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失当、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教学和评价体系落后等诸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并提出应在学科专业设置时考虑就业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应用能力、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提高学生在岗位中的适应性与竞争力[16]。张元宝等(2018)认为,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提出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工作职能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7]。王兴(2020)认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模仿普通教育的办学惯性、培养目标和方向离散、学习者与环境交互质量差的问题,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协同培养人才的生态系统[18]。

3.人才培养的目的。王毓(2013)认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凸显“职业”特点,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19]。聂伟(2021)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场景的专业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增值赋能,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20]。石伟平(2021)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建构技术技能人才生态体系的目的[21]。

选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4~86岁,平均(71.4±2.3)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3~84岁,平均(70.5±1.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近十年相关研究总结了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复合性、创新性和技术性,并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质量要求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职业本科教育在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的对策。

(四)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

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主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特色鲜明、师资雄厚的品牌专业为基础,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目前,学界主要从专业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机制、课程内容开发、教育教学过程和“双师型”师资培养等四方面内容展开了研究。

1.专业建设机制。宋亚峰等(2020)基于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专业布局特征模式,提出了专科院校利用特色优势专业自我进化、依据外部环境动态调整专业生成的机理[22]。井文等(2021)提出建构国家层面的专业宏观调控机制、省市地方层面的专业微观管理机制和职业本科院校层面的专业调节机制[23]。高羽(2021)指出,专业建设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次要强化机制构建,最后提出了从课程、教材、教师和教法等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路径[24]。

2.课程内容开发。赵喜文(2015)提出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构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25]。沙鑫美(2016)提出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参考教材脉络,面向解决复杂职业问题,均衡培养多元能力[26]。赵文平(2021)认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应重点关注技术性知识[27]。

3.教育教学过程。丁水平(2020)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应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开展“赛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使技术技能人才符合劳动市场需求[28]。王桂花等(2021)提出构建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本科教育教学新范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确保教学设计的生成性与教学内容的现实情境性,对教学进行精细管理与全程督评[29]。聂伟(2021)提出职业本科教育的课堂要在工作现场中进行,体现实践教学特色,且教学应以实践知识为基础,注重身体学习,激发内隐学习动机[20]。

4.“双师型”师资培养。张莉(2020)认为,职业本科院校存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供需矛盾突出、“双能”体现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规范岗位与编制、引进“双师双能”的高素质人才、优化教师人才队伍,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0]。钟斌(2021)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本科”为标准,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机制,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根本导向,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多形式的师资培育平台[31]。蒙梁亦(2021)提出构建教师自主发展、学校激励、企业帮扶、政府保障的“四维”模式,促进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师素养的提升[32]。

综上所述,构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机制是找准职业本科教育定位问题的重要抓手,专业布局的聚集和分散、专业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也都影响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衔接影响着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职业标准的掌握程度;教育教学过程和方式影响着职业本科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性;“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则是影响职业本科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职业本科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足,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随着产业结构需求不断调整,这对我国职业本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夏明忠(2011)阐述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及其启示[33]。陈宝华(2017)对德国和英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为职业本科院校具有合理性[34]。姚文杰等(2020)系统地总结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契合我国国情的实用导向与多元育人的发展路径[35]。余雅兰等(2021)对新西兰理工学院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6]。郝天聪(2021)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37]。张小敏(2021)在分析英国、德国学位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通过设计学位制度和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38]。

三、近十年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9年来,学界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研究领域从宏观层面的类型定位到院校转型,从中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到微观的集课程、教学和教师等要素于一体的专业建设,并延伸到对国外职业本科教育的学习借鉴。虽然已有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但随着技能型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应与时俱进。职业本科教育因其发展的被动依附性和承办主体的多元性、办学经验不足等现实情况和问题,需要学界理清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目前来看,学界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一)职业本科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阐述不充分

综述发现,学界主要热衷于从两个角度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进行阐释:一是经济社会与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角度,二是职业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应用型大学的比较分析。不可否认,职业本科教育定位是与其他教育层次衔接的一个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是决定职业本科教育能否长足发展的决定性问题,但综合文献数量来看,此方向的研究数量偏多,而对职业本科教育定位后与中职、高职的纵向衔接问题少有充分的阐述。当前,贯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更多地聚焦于职教高考改革等节点,而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程是不同层次教育衔接的主要载体,但学界对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却明显不足,这非常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

(二)职业本科教师素质发展与考评标准研究不透彻

专业建设涵盖专业布局、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育等诸多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大多数学者更加关心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机制、课程内容开发和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对于职业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研究不够深入。首先,已有研究缺少对职业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评聘标准与专业素质要求的研究,未体现出不同教育层次教师的发展标准。其次,当前已有研究未能对职业本科教师所应承担的相关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研究。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更高水平教育,也是开发新技术、引领技术前沿的发源地,因而需要对职业本科教师所应承担的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最后,当前已有研究未对企业骨干人员成为职业本科教育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探讨。

(三)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的立法与机制分析不到位

职业本科教育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建过渡平台,然而,已有研究基本忽视了对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由于职业本科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性、职业性,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呈现出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同的规律、机制和模式,因而有必要对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给予重点关注。首先,已有研究侧重于对政策的解读,缺少对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方面的研究,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其次,已有研究缺少对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力机制的探讨,而校企合作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将导致合作沟通不畅、企业话语权缺失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已有研究缺少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层面探讨企业文化对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情怀、技能学习等方面的相关影响。

(四)职业本科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样本不全面

学界对于国外职业本科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但是国外经验借鉴样本存在典型性与多样性的不统一。尽管上述四国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比我国起步早,成功经验较为丰富,基于对其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历程与问题的总结来建设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建设与人口数量结构等多方面的资源禀赋不同,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也存在差异。具体来看,相关研究样本选择存在如下三点问题。(1)已有研究样本仅限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没有进行研究;(2)已有研究忽视了与我国处于同一地域的亚洲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状况与比较研究;(3)已有研究忽视了“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本科教育的研究以及经济文化的交往对职业本科教育合作的影响。

四、职业本科教育未来的研究主题

针对近十年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未来学界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于体系性、内部性、外部性和国际性四大研究主题。

(一)体系性主题: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专业课程的衔接

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革。职业本科院校的出现,对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与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升级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中职、高职的发展定位也需随之进行调整。由于专业课程是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衔接的重要载体,因而三者之间的专业课程衔接是职业本科教育领域未来急需关注的体系性研究主题。

1.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普通高中的学生处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领域,面临着更早的专业选择问题,关系到未来升入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学习,因而需要进行更权威的专业选择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中等职业教育需定位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其专业课程设置需体现基础性,因此应重点研究如何开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素养、如何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学历素养与技术技能兼备的生源。

2.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职业本科院校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兼具“职业特色”与“本科层次”的升学渠道。为了使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水准能够满足职业本科教育的起点要求,高职院校应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及其配套课程体系建设。据此,未来研究从宏观上应重点关注如何落实“双高计划”的实际举措,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及专业,围绕地区重点产业、特色行业构建高质量专业群,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从微观上需重点分析如何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根据“1+X”证书的技能要求探索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提升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水准提供基础。

3.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职业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化阶段,因而应重点研究职业本科教育实施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措施,探索支持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体制机制。同时,应重视对职业本科教育思政课程的开发研究,探讨如何将中职、高职和职业教育本科的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播有序衔接,将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最终实现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通过上述研究,在明确三个教育层次专业课程建设特色的基础上,一是要从研究如何打破普通本科教育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科编排课程体系的机制,转向研究跨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开发机制,促进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序衔接;二是要探索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教育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活动和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的可行性,依据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分析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所应承担的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以使不同等级模块之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三是要根据劳动市场变化规律和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研究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专业的培养周期和技术技能积累要求,落实不同教育层次、不同类型专业的学制年限及学历要求。

(二)内部性主题:职业本科教师队伍的培育及其科研工作

职业本科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对职业本科学生和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职业本科教师应当成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本科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在专业群建设的大类招生背景下,应研究专职教师的从教资格认定;对比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不同层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制定与教育层次相匹配的教师素质评聘标准,探索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研究如何制定教师授课考核的新标准,将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纳入考核范围,将教学质量纳入“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第二,职业本科院校对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的新要求。要研究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探索企业兼职教师职业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职业归属感、使命感和认同感的形成机制。第三,职业本科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科研任务新要求。要探索职业本科教师面向企业应用型研究所需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支撑,教师教学与实习对科研产出效率的影响,以及调节三者之间矛盾使其达到平衡的条件;研究在科研任务下,职业本科师生的合作关系及其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年龄段教师科研的胜任力、科研经费的来源和科研的内外部激励等问题。

(三)外部性主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更精深、复杂的任务,对企业更具吸引力,因而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符合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需要。未来,学界应重点关注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研究的三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的立法保障。要探索因地制宜的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建设,重点研究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学生实习实训意外伤害的责任归属,校企合作的经费构成、资金收入比例、资金分配与使用,以及校企在项目合作中依法争取信贷与融资支持等校企合作的立法保障内容。第二,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办学的方式。应研究如何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材开发,如何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切性,探索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学生首岗适应能力、岗位迁移力的培育路径;在保证校企双方利益整体性、共建共享性、差异互补性的基础上,构建双元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多向激励的评价体系;探析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形态的丰富性,分析如何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来延伸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空间。第三,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育人机制。应研究职业本科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机制与途径,分析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员工的敬业程度、技术人才的研发创造、企业文化的启迪熏陶对职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工匠精神的影响。

(四)国际性主题:提升国际研究样本的综合性

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国家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差异。在借鉴典型发达国家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学界应拓展研究范畴,选择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政治制度相同、文化环境相近的国家作为研究样本,从而有利于在吸收借鉴其职业本科教育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本科教育的中国发展模式和道路。

1.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要对比研究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动力与阻力;研究发展中国家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师资培育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探索职业本科院校走出国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职业本科院校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的可行性和途径。

2.亚洲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东方文化的日本和韩国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和特色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对比研究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职业本科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导向,探索其职业本科教育所处的发展水平及合作模式。

3.“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本科教育。应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本科院校共享共建教育基础设施的路径,研究国际化教学标准与跨国职业本科教育资历框架建设,探析“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过程中的中国元素对职业本科教育办学风格和特色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