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琳 琳,董 显 辉
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实现创新团队之间优势资源的凝聚与整合,推动创新团队建设的高效运转,《建设方案》在建设任务中提出,要“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实现团队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协作共同体是个有机整体,由各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整体的有序发展。因此,对协作共同体开展研究,不仅要了解协作共同体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了解各子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与厘清协作共同体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协作内容,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和习惯,或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是人类群体生活中最为基本的一种类型[1]。换言之,协作共同体就是基于某一目标,按照纵向分工合作、横向协作竞争、共同负责的原则,由牵头单位负责成立专门的协调组织、建立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各团队及团队成员的行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共建共享共管的群体组织。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及协作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资源、技术、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协作。不论存在怎样的社会分工,团队或个人都必须通过协作把团体或个体的力量联结成集体的力量,以实现项目活动的预期目的。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围绕某一专业(专业群)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研究,由共同负责、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能力互补、创新发展的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2]。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求有同一专业不同类型的教师以及企业人员参与,成员一般涵盖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有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3],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校企协作共同体和专业(群)新型教学组织,是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是基于某一专业建设和创新目标,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基础,按照分工合作、竞争协作、共建共享共管、共同负责的原则,通过课题研究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的联合体[4],具有跨界融合、信息互通、协同产教研、协同育人的特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有利于增强立项团队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完善校企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双元”育人机制,有利于解决单个团队难以解决的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是在若干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础上形成的,旨在通过联合、融合,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整合力量、壮大实力,聚集新的发展动能,实现更大的创新[4]。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包含两层关系: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二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之间的协作。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协作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每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协作共同体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的顺利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立项院校、创新团队培训基地、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各自的优势,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扩展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的要素主要包括牵头单位、普通团队和创新团队培训基地。
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是教育部立项专业领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的重点课题承担单位。在共同体中,牵头单位的作用无疑十分重要,主要负责协作共同体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经费统筹和共同体成员的横向对接;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方案设计、组织运行、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联合攻关课题、进程督导;与成员单位签订协作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协同工作机制,与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建设任务。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应当好“领头羊”,高度重视协作共同体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学校与行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能够调动共同体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具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普通团队是指按照专业领域划分、教育部立项建设的承担专业领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一般课题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建设方案》提出的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等建设任务要求,各创新团队承担的课题决定了其在共同体中的任务分工。各团队可以根据承担的建设任务成立相应的协作共同体委员会,如课题研究委员会、课程与教材委员会、标准与评价委员会等。
为了解决协作共同体成员的理念一致性和建设任务协同性问题,教育部还通过竞聘遴选了部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负责对协作共同体成员的培训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培训促进团队成员确立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丰富教学创新理论、掌握教学创新方法、开拓创新思路、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同时,培训基地要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在共同体建设、资源共享、咨询指导、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指导工作。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是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立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1个创新团队培训基地组成的,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协作共同体的建设必须要明确团队和团队之间的协作内容以及创新团队培训基地的支撑内容,才能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的建设是通过在一定的专业领域设置一项重点课题及若干子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形式,让承担课题的团队打破学校界限,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创新团队和共同体的建设。尽管协作共同体中的每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团队成员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团队之间存在竞争,但是通过协作共同体建设可以促进整个职教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团队与团队协作是团队与团队共谋发展的互利之举,也是共同体各团队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协作共同体内每个教学创新团队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团队与团队的协作也是学校与学校的协作。团队之间的协作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牵头单位与普通团队的协作上,协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配合、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协作。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应加强各团队在资源、技术、配合、信息等方面协作,实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成员的共赢。
1.团队间的配合。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的目标是实现共同体中各团队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团队就有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合作,有合作就需要团队互相配合,因此,团队之间的配合很重要。只有各个团队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才能保证共同体的高效运转,实现共同体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为了增强各团队协调配合的意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必须建立团队间的协作制度,坚持“团队与团队统筹、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均衡发展”的原则,形成工作合力。各团队必须树立工作“一盘棋”思想,认真履行团队职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同时,要服从共同体建设大局,主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认真协商,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认真按照协调意见落实分工要求与责任。共同体牵头单位应负责主持召开协调会议,邀请协作共同体各团队参加,共同协商解决共同体建设有关事项。
2.团队间的资源协作。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要实现目标,需具备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一团队资源不足的情况,如人力不足或设备不足等,这就需要共同体中的其他团队从全局观念出发,通过人员、项目等资源共享,实现团队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团队之间的差异互补、资源共享是共同体建立伙伴协作关系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强调的是平等、协作、互利互惠的多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成的协作共同体,因此,协作共同体各成员单位要秉持“共建、共享、共管、共赢”原则,协同推进共同体建设,努力将协作共同体打造成助力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尽管不是一个创新主体,但却是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重新组建新的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各团队的资源,促进各团队的协同发展。
3.团队间的信息协作。团队间的信息协作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团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信息交流以满足信息需求和达成共同目标的一种信息活动。在信息协作的过程中,信息主体通过与信息、环境的交互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信息的价值,取得协作效应。协作共同体各团队之间要有良好的信息协作,首先必须建立团队与团队之间及时的信息交流、情报传递机制,因为只有团队之间及时掌握相互信息,协作共同体及各团队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有利于协作共同体发展的的决策,进而开展有效的管理与实践活动,实现共同体目标。作为信息协作的基础,高效的信息传递能提升信息协作效率,而低效的信息传递则会成为信息协作的障碍。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各团队可以通过建立共同体网站、建立团队联络员沟通交流机制,针对信息的需求、传递、交换、共享、利用、协同,完成信息协作;充分利用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展示共同体各团队建设的经验做法和成果,在交流、学习、参考、应用中不断促进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
4.团队间的技术协作。团队间的技术协作是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转移技术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协作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团队技术协作通常采用无偿协作的方式,即一方为另一方无偿提供技术力量、技术设备或帮助对方掌握技术、合作攻关等,通常体现为技术较先进的一方对技术较落后的一方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差异,如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但缺乏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平台与资本,缺乏技术实践,而企业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实训把实践技能转移给职业学校教师,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使教师有机会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应用,同时,他们也可以向学校专业教师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培训基地开创了“团队协作共同体+培训研究基地”的合作机制。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承担本专业领域协作共同体成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要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共同体建设、返岗实践、资源共享、咨询指导、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指导工作。
教师培训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的重要工作内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训提供服务。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不仅可以承担创新团队的培训任务,未来还可承担全国职教师资培训任务。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要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培训专家,高标准高要求完成各项培训任务,为本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作出新贡献。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培训基地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专家辅导、协同研修、伴随指导、讨论交流、企业实践、现场观摩以及项目式、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5]。
培训基地除承担培训工作外,还要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协作共同体建设开展理论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研究人员开展团队建设课题研究,追踪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发展前沿;同时,要对共同体各团队的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并进行全过程跟踪。培训基地要全力以赴做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建设管理、评价指标制定等相关研究工作,采用伴随式参与、全程式指导的方式融入协作共同体建设工作,构建协同合作、共建共享的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