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中 勇,曹 稳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具有40多年办学史,以中职教育为主体、开放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两翼的多层次、综合性公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发展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是全国首批开展ICDL考试的授权院校、教育部“1+X”证书首批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双30强”校和“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秉承“立德尚能”的校训,弘扬“守正创新”的校风,格守“精业乐群”的教风,践行“勤行知勉”的学风。学校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以“三成”(成人、成才、成功)、“四自”(自立、自尊、自信、自强)为核心教育理念,以“五美”(校园风景美、师德师风美、学生行为美、食宿环境美、实训场景美)为育人氛围,以“五声”(笑声、歌声、掌声、读书声、问好声)活动为育人抓手,通过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的创新行动,全面开展“勤·行”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努力办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打造中等职业教育“区域高地”。为全面了解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本刊编辑部编辑曹稳专程采访了学校校长葛中勇。
曹稳:葛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作为一所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贵校近年来步入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成为让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中职校。因此,想请您总结一下贵校成功的办学经验。
葛中勇:非常感谢《职教通讯》杂志对我校的关注!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一所规模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四维一体(德技艺道)”共融发展的育人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德技艺道”的融合培养,得到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较好地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一是确立“德技艺道”共融发展的育人定位,制定“四维一体共融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四维一体”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首先,确立“一个”目标。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德技艺道”共融发展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生涯发展”“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等“六大”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明确“三大”任务。学校突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塑造),提高学生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加强校企协同“四联六接”(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与基地联建;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发展对接)共融育人,深化教产融合;融入企业现场要素文化育人,强化职业操守教育。再次,构建“四个”推进路径。学校通过“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渗透、校本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推进)”“教产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岗课赛证融合、创新创业活动)”“微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心建设(心理辅导、升学指导、就业指导与生涯指导)”等路径同向发力,打造“三全育人”体系。此外,学校还坚持“六项”工作原则,即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性原则(构建具有积极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特征的工匠精神与操守、调节和完善自我价值信念的体系)、点面结合原则(既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也要推进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适合教育)、理实一体原则(虚实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反思与内心触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意识)、政行企校协同原则(重构涵盖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综合性育人体系)、团队多元协作原则(汇聚校内外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化协作教育团队)、可持续性原则(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发展、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建立“现场管理”共融发展的育人机制,构建基于“六场·共融”育人体系。学校借鉴现代企业“9S”现场文化,融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满意”等要素熏陶,凝炼“六场·共融”的现场文化育人管理机制,推行现场文化育人流程要素考核(“学场”“展”素养——培养文化人;“工场”“悟”素养——培养技能人;“寝场”“感”素养——培养情商人;“餐场”“攒”素养——培养文明人;“操场”“亮”素养——培养阳光人;“职场”“练”素养——培养职业人),融入更多的对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培养,将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推进“三全育人”与“双主体育人”的落地生根。
三是优化“核心素养”共融发展的育人框架,进行基于学生共融发展的素养指标提炼。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基础上,学校依据职教学生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职教表达”与实施路径。学校以“综合性”(体现为“通用”特征)、“情境性”(体现为“职业”特征)、“生成性”(体现为“多元”特征)、“全纳性”(体现为“融合”特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德技艺道”共融发展人才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用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职业核心素养: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生涯发展)提炼为“文化基础”等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九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价值认同”等二十七个基本指标,并优化为“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等实施指标。
四是设计“多导多选”共融发展的课程架构,进行基于选择性课程体系的重构。学校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PGSD能力分析模型,优化并重构适应学生“升学、就业、创业”多元发展、多次选择的“岗课赛证、层类交互、多导多选、学用融合”课程体系。“岗课赛证”是指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内容和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层类交互”是指课程内容既有层次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有类别上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多导多选”是指多导师指导学生多元、多次选择,指导学生依据《学习成长指导手册》,借助网络双向互动选择平台进行多类型、多次选择(专业、课程、职业、升学、就业等);“学用融合”既指内容编排上理实并重,又指教学方法上理实一体,还指课时分配上理实均衡。
五是推行“立体非线性”共融发展的教学设计,进行基于“五级二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发。在“德技融合、素质本位、知能并重、做学合一”教学理念(“德技融合”:思想品德与技术技能并修,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素质本位”: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人格、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基本意识等职业核心素养;“知能并重”: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向“知能并重”、职场与学场合一;“做学合一”: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培养模式,实施“理实结合、虚实结合、工学结合”)基础上,学校开发了“五级二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流程,推行“知识+技能”的立体非线性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步骤,着力追求技术技能学习活动各种相关因素的和谐共生,达到精益求精的最佳匹配状态。
曹稳: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贵校有效地践行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任务,将“三教”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了解到,贵校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提出了“三金(金教师、金课程、金课堂)”的研究,并探索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取得的成效。
葛中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课程、课堂,而“三教”改革中的教师、教法、教材也与我校提出的“三金”建设项目不谋而合。“三金”建设的本质是跨界融合教育,体现为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教学(学习)之界、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之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我校处于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三金”建设主题作为领航计划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既具有普适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打造结构化“金师”教学创新团队。首先,注重团队“金师”能力建设。学校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推进“金种子”结构化教学团队培育;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推进“金课堂”模块化教学模式推广;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推进“金资源”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以研究提炼为核心,推进“金成果”项目化教学研究推广。基于此,学校推进了“金师”的“七能”(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实习实训指导能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其次,重视团队“金师”协作共同体建设。学校搭建校企教学共同体平台、校院(企)共建能力提升平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构建依托专业、对接产业、内外整合、课程普及、实践强化、全要素服务、开放共享的人才融合培养新机制,践行“校地联盟、行校联合、园校联结、院企联建”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再次,推进团队“金师”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建设。学校重视团队“金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中的能力建设,做好课程(教材)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二是推动“金程”体系构建,支撑行动化的“金程”内容。首先,推进四个“构建”。即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实现课岗对接;构建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书证融通;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体系,体现教学要素一体化;构建“三轴四层一贯穿”课程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学生“三轴”发展(职业技能、技术精神、职业素养)为取向、以“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为训练方式,将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其中的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实现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课程教学“五业”贯通。其次,开发“五融”课程。(1)教学(课程)标准实施的融合。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教学(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大纲)等,发挥“三金”项目建设中标准在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2)现场课程文化的实施共融。学校推行“六场·共融”的现场文化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现场育人体系。(3)课程思政的实施融合。学校围绕类型教育课程,突出成长行为意识培养;围绕职业特点课程,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围绕社会活动课程,突出价值观念引领;围绕思政融合课程,突出环境思政潜移默化的浸润。(4)课程多向选择的实施融合。学校构建“课证行赛、层类交互、学用融合、多导多选”的课程网络双向互动选择平台,赋予学生更多的学历(培训)、学制、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等教育选择权利。(5)新型教材校企联合开发的实施融合。学校基于成果导向、模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开发理念,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
三是推行“金课”标准,重构“金课”教学实施的流程。首先,明确“金课”评价导向。学校制定了“五金”(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课堂评价标准、“金课”思政评价标准、行动导向的“金课”评价标准、基于活动与资源为导学的混合式教学“金课”评价标准。其次,构建“五类”课堂。学校打造共融的“三全育人”“金课”,形成多方衔接的文化育人工作网络,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纳教育能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普适性“金课”,推行“知识+技能”的立体非线性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步骤;打造“活力”的生态“金课”,“做学教”一体,理实一体,“教”出氛围,“教”出快乐,“教”出效率;打造智慧的混合“金课”,构建“云计算、社交技术、大数据支持个性化的交互学习系统以及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打造智能化的实训“金课”,借助VR、AR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具有真实感、沉浸感的智能化职业体验情景实训活动。
曹稳:“三教”改革事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贵校有关“三金”的实践和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欣闻贵校曾荣获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双30强”称号,这是连云港市唯一一所荣登“双30强”榜单的中职学校。请您分享一下贵校学生在德育养成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葛中勇:我校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遵循“三成(成人、成才、成功)”育人规律,构建“勤·行”德育体系,推行“量化”学生(素养护照)管理制度及评价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实现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一是设计“量化”素养护照,明确“勤·行”德育育人定位。学校坚持“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理念,构建“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知(正常发展的智力与职业能力)、能(良好德技双馨素养)、善(豁达和善的道德修养)、健(健康和谐的身心)、雅(绅士淑女般的言行举止和正确的审美意识)”“六育”素质教育标准,开展“八个一”教育(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套职业行为的社交礼仪、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培育,大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
二是建构“量化”德育管理制度,让养成教育有“法”可依。学校制定出一系列“量化”的规章制度与素养培养导向,让学生将积极意义的“言”与“行”入脑入心。在学生行为方面,学校先后出台了学生行为习惯“十提倡”、学生管理“十反对”。在卫生习惯方面,要求做到教室“三清三齐”,楼道、楼梯等公共区域“三无”,宿舍“五净五齐”和三个“一”,进出餐厅四静四清(轻),实习实训场所做到“三严三到位”(严格场地管理,隐患排查到位;严守操作程序,记录分析到位;严禁工具流出,数量清点到位)。在自主管理方面,推行值日班长三查制(查安全、查卫生、查人数)。在学生活动方面,倡导“五声”活动(笑声、歌声、掌声、读书声、问好声),全面实施全员育人“1+3”关爱工程,即要求每一位教职工要关爱3名困难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等),承包一个宿舍(包括卫生、安全、管理等),承包一个场所;每一位教干要关爱3名学生,承包一个班级,承包一个实训室;每一位校级领导,要关爱3名学生,承包一个系部,承包一个实训中心。
三是推行“量化”德育实践,塑造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出台了宽严相济的量化德育制度,有力地促成学生自主、安全、法治等核心素养的养成,校园的动态人文景观越来越靓。在数字化的工作要求上,学校要求所有行政管理人员实行“三离开三走进”一线工作法,即所有行政管理人员要离开电脑、离开办公室、离开弘毅楼(行政办公楼),走进教室、走进操场、走进餐厅宿舍。学校实施两种工作方法,任务承包、责任到人;倡导四种工作作风,即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勇于担责、敢于问责;推行六个“0”工作原则,即开会+不布置=0、布置+不落实=0、落实+不督查=0、督查+不反馈=0、反馈+不整改=0、整改+不坚持=0。在量化德育评比上,学校每月推出一系列量化的德育评比。如:宿舍方面有“十佳样板宿舍”“十佳文明宿舍”;教室方面有“十佳样板教室”“十佳示范教室”;就餐方面有“十佳文明就餐学生”;全员关爱工程方面有“十佳关爱之星”;跑操方面有“十佳方阵”。学校在学期末还会有“百佳学生”“百佳技能之星”“百佳运动之星”“百佳艺术之星”等评比。在量化督查评价上,学校推行“二级七模块”的督查评价措施。“二级”即校长室层面的行政督查(综合督查)和处室层面的专项督查;“七模块”即督导室、学工处、教学处、安管办、团委、后勤处、实训处等七个职能处室的专项督导。“七模块”专项督导结果每日汇总到督导室,由督导室形成全校督导结果,向全校发布督导通报。学生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形成学生层面的模块督查评价制度。
四是强化“量化”德育保障建设,赋能学生全面成长。为了助力学生成长,学校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赋能。(1)紧抓“两个阵地”建设。在课堂阵地,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了《荀子文化读本》《灌南中专安全读本》《工匠精神》《静待花开》等德育读本,制定周、月、学期班会主题,发挥德育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在课外阵地,以“社团”和“活动”为载体,落实学校“实践德育”,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紧抓“两支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以校“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为示范,发挥工作室的典型引领作用,提升班主任的管理科研水平;以月“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沙龙”为抓手,提升班主任的常规管理水平。学生自治队伍以校学生会为龙头,下设多个机构,分工负责、参与学校管理,打造跑操名片、宿舍管理名片、校园环境名片、学生自主管理名片和五声教育活动名片。实践证明,这种学生自治管理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曹稳:葛校长介绍的这些都是非常实用有效的经验。作为江苏省的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15所试点院校之一,贵校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学生学、教师教、学校管的全过程,开展精准评价、诊断、改进,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都是当前数字校园试点建设重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贵校在数字化转型这方面的工作思考或行动策略。
葛中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我校数字校园项目试点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系统规划了“四个”建设内容。
一是以“新基建”建设为数字化建设的实践起点。学校以信息化为主导,聚焦信息网络、智慧教育平台、数字资源、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多维度构建智慧课堂与虚拟仿真实训空间,推进沉浸式跨界学习体验;多主体开发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运行机制;多层次建立“教—学—管—研—评”一体化的数据治理系统,实现治理体系智慧化 。
二是以“虚实联动”为数字化技能培训的实践进路。学校以元宇宙技术为核心,聚焦数字化产教融合新平台、智慧学习工场(学习工场+智慧工场+智慧学习)、数字化学习空间等建设。在培养目标上,明确技能人才的数字能力培养要素;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多元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生态上,营造终身发展的技能学习生态的研究;在教学(学习)环境上,构建虚实融合、立体智慧的教与学的新空间。
三是以“三教”改革为数字化行动的实践框架。学校以提质培优为核心,聚焦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数字化教材(资源)开发、数字化教法优化等建设。学校加强以数字能力为基础的教师新型数字能力培养与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打造;推进多主体协同、多标准融入的新形态优质教材开发,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移动交互式、多功能、智能化的“云活页教材”和“电子学材”等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对接数字化生产流程,营造智慧学习环境;基于以“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教学手段新组合,构建虚实联动的沉浸式体验与对话分享式教学(学习)场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四是以技术理性为数字化外显的实践旨归。学校以“道器合一”为核心,聚焦数字化技术“三个”融合(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工具理性与人文性融合、人文性与技术性融合)。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关注规避数字技术潜藏的伦理风险的研究;在实践教育上,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彰显数字技术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化应用;在教学(学习)评价上,关注基于数据的优化组合的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的动态评价的应用;在协同机制上,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和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曹稳:近期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领航计划学校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省“双优计划”(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建设,贵校对此有何规划?
葛中勇:学校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服务当地、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强“五个高地”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双优计划”建设,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产业契合度、校企合作度、对外开放度、就业满意度、行业认可度、师生认同度、社会美誉度等综合实力区域领先的、极具类型教育特点的“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将重点发展2—3个左右的优质专业,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实施“育人高地”培养工程,注重思想政治引领。首先,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学校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六场”共融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示范的“勤·行”德育工作机制。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校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强化新路径,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最后,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学校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
二是实施“治理高地”优化工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健全与优质学校相适应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推进多方参与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等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多方共治、管理科学、系统高效的内部治理运行制度。其次,深化职教集团与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学校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由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优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是实施“质量高地”提升工程,健全现代职教体系。首先,构建五年制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推动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无缝衔接。其次,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服务体系。学校推动“一体(中职办学+五年制高职办学)两翼(开放教育和社会培训)”办学格局的构建,纵深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最后,提升对外开放办学水平。学校参与“郑和计划”与“一带一路”培养合作联盟建设,推动1—2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高质量项目的建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江苏沿海开发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建设。
四是实施“创新高地”推进工程,完善办学机制改革。首先,推进主体多元的办学机制改革。学校发挥“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组织架构,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其次,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学校加强公共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能力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建设,打造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与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最后,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学校以“智慧中枢、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目标,构建“CIO”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常态化运行体系,建成一个创新的、开放的、智能的,基于移动终端的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是实施“融合高地”落地工程,深化产教深度合作。首先,打造“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融合型育人模式。学校加强教学改革与产业升级的衔接配套,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课程融通和学分互换,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行动导向、项目式、情景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其次,打造双师互聘的融合型师资队伍。学校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最后,打造“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融合型实训基地。我们着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曹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给学生技术技能本身,同时还要体现在学生技术技能习得后浸润至生命的行为素养、学生技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创新能力等行为品质、学生人文启蒙理性后的求真求精等精神的培养。“德技艺道”四维一体共融发展是贵校长期坚持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极具职教特色、富有哲学意义,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的创新行动,为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感谢葛校长为我们分享的宝贵办学经验,预祝贵校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学校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