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金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对特殊幼儿的教育是家长和专业教育人员的共同任务。”在家校园共育的视角下,幼儿园需要向特殊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儿”)和普通幼儿(以下简称“普儿”)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家园配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与幼儿园深入合作,高职院校向内调整幼师生人才培养方案,向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幼儿园进行指导,促进学前融合家长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研究的融合教育是指把3~6岁的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安置在普通幼儿园中共同学习、游戏和生活,并为特儿提供个体适合的教育和相关支持服务,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体。本研究中论及的家长工作,主要是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所进行的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科学保教知识和融合教育相关理念,包含针对特儿家长的心理疏导,特殊教育方法迁移,信息共享,资源互助,配合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特儿家长与普儿家长融合,帮助陪读家长与班级教师、幼儿融合。本研究所论及的家长工作也包含普儿家长的工作,幼儿园向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的理念,帮助普儿家长跟特儿家长融合,消除普儿家长的顾虑。高职学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双方赋能,为有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家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有利于幼儿园顺利开展融合教育家长工作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过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可以为幼儿园及家长提供丰富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的资料与书刊,使用专业技术为特儿进行评估,邀请家长和特儿到高职院校实训室进行针对性训练,学前教育师生组建志愿者团队可以协助幼儿园教师对特儿进行观察分析,辅助特儿家长陪读,为特儿家长提供专业知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运用融合教育培训能力辅助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家长沙龙、开展融合教育培训和讲座,与幼儿园合力进行融合教育科研,总结实践成果,助力融合教育家长工作顺利开展。
2.有利于高职院校幼师生提高融合教育家长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在社区示范基地中共同成为幼师生的“双导师”,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经验,幼师生在与幼儿园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时,可以总结大量的、多年积累的、实用的融合教育家长工作经验,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同时高职院校幼师生直接面对家长开展工作,将科研成果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检验与总结融合教育家长工作的理论,在行动研究中提高了自身融合教育家长工作能力,提升了幼师生的专业素养。
3.有利于融合教育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园最亲密的教育合作者,特儿的进步程度主要取决于家长,家长的特教能力影响孩子的发展,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程度,影响特儿健康发展的效果,普儿家长与特儿家长的融合程度影响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开展,因此融合教育家长工作的开展将助力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开展,融合教育顺利开展可培养普儿的同情、善良、爱心、乐于合作等优秀品质,也将会促进特儿在认知、情感、态度、性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升家长融合教育能力
在家校园共同助力下,特儿家长和普儿的家长在社区教育示范基地、高职院校特教课堂多渠道进行培训学习,幼儿园利用融合教育实践经验对家长进行指导,高职志愿者团队为家长进行答疑、帮扶,等等,在这些良好土壤的滋养下,特儿家长和普儿家长的融合教育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升,也将与幼儿园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实现家校园共育,家长工作得到更顺利的开展。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了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及访谈等研究形式,总结出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家长工作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微信、QQ或短信交流、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融合教育家长沙龙或家长经验交流会、家访或电访、接幼儿离园时家长和教师交流、约家长面谈、帮助家长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确诊、开展培训和讲座、资料与书刊学习、网络论坛、幼儿毕业后与小学对接服务工作等。经过调查分析将融合教育的特儿家长类型分为:研究型、依赖型、不配合型、不承认型、幼儿刚被确诊型和陪读型。将普儿家长类型分为:介意型和包容型。
1.对不同类型特儿家长开展针对性工作
(1)研究型家长。主要表现为深入研究特儿的情况、特教方法和融合教育方法,这类家长对特教和融合教育有更深的钻研,了解到前沿的信息,并善于寻找各种资源,并摸清了权威的机构、专家等,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研究型家长也称为资源型家长。
家长工作策略:对于研究型家长,幼儿园首先应做好与家长的相互配合工作,幼儿园专业特教老师较少,且平时参加系统的融合教育培训较少,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向研究型家长学习,通过多种方式与这类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提高自身融合教育专业能力,获取更多融合教育信息资源,邀请此类家长在家长学校培训会、融合教育家长沙龙或家长经验交流会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案例,为其他家长做经验分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与此类家长合作,提炼总结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进行推广,幼儿园和高职可以携手此类家长开展融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帮助此类家长对融合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和研究。
(2)依赖型家长。主要表现为普遍认为特儿主要应该由幼儿园来进行干预,焦虑迷茫,自身不知道怎么做,认为是教师不会教育,对于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这类家长持肯定态度,但行动上不愿意参与。
家长工作策略:在调查中有幼儿园教师提到,“教师会做好基本的沟通,会把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地方,不会做太多家长工作,主要做的是这个特儿在园的教育工作”“对于不愿意参加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家长,会给教师提供书籍资料的学习,迁就家长的时间约谈家长,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给家长,争取转变家长观念和态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可以共同打造帮扶平台,邀请此类家长进入高职院校特教课堂进行学习,打造高职院校帮扶志愿者团队,对此类家长进行一对一帮扶,建立线上咨询平台,幼儿园和高职院校共同为家长进行答疑,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撑,尽快转变错误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融合教育家长工作。
(3)不承认型家长。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特教资深教师认为幼儿很可能是特儿的情况下,这类家长的态度依旧是否认的,不听取幼儿园的建议,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只是调皮了一点,发展慢了一点,不带幼儿去医院做诊断。不参与幼儿园开展的融合教育家长工作。
家长工作策略:对于这类家长,幼儿园教师在调查中提到,“先多方收集幼儿的资料,比如幼儿前书写的一些作品,幼儿平时的视频,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等,在大型活动时邀请家长来观摩,特别是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一般在所有家长都在场的情况下,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有所不同时,会觉得羞愧,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和家长沟通。给家长看所有已经搜集好的资料,并给家长做详细的沟通”。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为此类家长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以及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际案例,利用专业方法为幼儿进行评估,为家长提供可参考的评估结果分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团队,可以使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提高收集幼儿资料的效率,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资料,早一步说服家长。
(4)不配合型家长。主要表现为对于教师给的建议,这类家长不会配合去做,有的家长认识不到幼儿的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家长直接对幼儿放弃治疗。与不承认型家长的区别在于不承认型家长的孩子没有确诊,而不配合型家长的孩子是已经确诊的,但是仍不配合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家长工作策略:拍摄幼儿进步行为的视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到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幼儿的改变。教师需要不断取材,多次与家长沟通。挖掘这个家庭哪位家长态度比较积极,优先选择和这个家长沟通。如果不能让他的家人感染他的话,让他看到教师是怎么为他的孩子付出,也有可能感染到他。高职院校可以多与此类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不配合家园共育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
(5)幼儿刚被确诊型家长。主要表现为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心态崩溃焦虑。
家长工作策略:高职院校和教师做此类家长的工作的时候,态度要温和,先给家长提供一些讲座和技术支持的培训,让家长了解特儿群体。幼儿园教师在调查中提到,“有的家长不愿意出现在这种培训场合,但我还是让家长必须参加,并全程陪着家长参加,怕家长听不明白,我也会坐在一旁讲解”。让家长了解到事实和真相后,再给家长提供技术和方法。经过这个过程后,家长基本可以平静下来,家长的状态变化后,幼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应多跟家长聊幼儿的情况,多分析,找原因,拉近和家长的距离,高职院校志愿者团队可以给此类家长做心理辅导。
(6)陪读型家长。主要表现为陪伴幼儿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看到自己的孩子和普通幼儿的差别,有心理压力,会突然流眼泪。在幼儿园需要面临与自己的孩子、普通幼儿、教师之间的融合,会有不适应感,有时不知所措。
家长工作策略:高职院校和幼儿园可以提供家长陪读技巧,如果家长不想公开身份,可以以保育老师的身份在幼儿所在班级进行陪读。首先,在对特儿实施教育时,教师应表达的更加详细具体,既可以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也可以让家长亲自看到学习到教师的教育方法,进行技术方法迁移,起到间接教育家长的作用。其次,帮助家长在幼儿园和自己的孩子融合、和普儿融合、和教师融合。教师应指导陪读家长细心观察幼儿在幼儿园时的表现和反应,熟悉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做出如此反应的原因;最后,教师应在陪读家长进入班级时向普儿正式介绍陪读家长,帮助普儿适应陪读家长,也帮助陪读家长尽快融入这个融合环境;教师应主动关心陪读家长,多与陪读家长进行轻松的交流,请陪读家长充当班级助手,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在家长无法陪读的时候,可以由高职院校幼师生代为临时陪读。
2.对不同类型普儿家长开展针对性工作
(1)介意型家长。主要表现为不太能接受幼儿班上有特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特儿交往,拒绝教师安排的普儿与特儿交往的活动,这类家长的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到普儿。
家长工作策略:幼儿园教师在调查中提到,“提前告诉普儿家长和普儿,特儿拍打别人是因为他不会语言表达,通过拍打的方式告诉你,他想和你做朋友或者想拿你一个什么东西。普儿知道了特儿有不一样的地方,会回去讲给家长听,家长就会慢慢的接受”。将普儿帮助特儿的画面拍成照片或视频,私发给家长或面对面讲给家长听,先做幼儿工作,让幼儿的表现影响家长,进而让家长影响家长。幼儿园教师在调查中提到,“我印象很深刻的,开始说不接受的家长特地找到我,他说老师真的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幼儿,所以我们才会在开始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现在是很接受的了”。高职院校和幼儿园可以在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学校培训等线下及网络平台向普儿家长宣传融合教育对普儿的益处,为有担忧的家长提供咨询。
(2)包容型家长。主要表现为不论自己的孩子被特儿弄伤哪里,他们都不会有很大意见,主动与特儿家长交流,还会告诉特儿家长自己的孩子因为特儿发生的进步。
家长工作策略:教师和特儿家长应向包容型普通幼儿家长表示感谢,积极鼓励包容型普儿家长带动其他家长,营造良好的家长融合氛围,高职院校和幼儿园在组织家长沙龙等活动时,可以请有代表性的包容型家长交流融合教育的感想,起到带动其他家长支持幼儿园融合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也可以深入调研包容型家长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形成调研报告,在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加以宣传,促进融合教育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