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不可忽视。青少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认识世界的方式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他们对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而乐于接受在形象思维基础上悟出的道理,我们要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改变那种纯粹的呆板的逻辑分析,改变那种对文本做支离破碎的解剖,强化形象角度的感染和情感方式的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情感,在感受形象和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正确的观念潜移默化地产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心理,挖掘语文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因子,找到突破口、契合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效应。
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于认知加工。”而以课文为主体的语文阅读教材,实在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蕴含着无限情趣的世界:既有巧夺天工的自然美,上善若水的社会美;既有美妙绝伦的艺术美,也有严谨深邃的科学美;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也有令人捧腹的喜剧……这一切都是作家基于生活体验而产生内在情感的产物。古人云:“文章本是有情物,文字不是无意言。”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引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渐入佳境。并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的艺术性,调动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子去感染学生,学生在丰厚知识积淀的同时,得到情感的逐步升华,让学生“喜听、乐学、欣行”。
现代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的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认为客体信息引起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种力的作用摸式,即人与自然之间、对象与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互为对应的结构形式。但这一互为对应的结构形式是近似的,不是确指的;是交叉的,不是重合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既不是司空见惯,完全熟悉的信息,也不是深奥难懂、完全陌生的信息,而是那些既有点陌生又似曾相识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就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进而在兴趣诱导下,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面对承载作者丰富思想和浓郁情感的阅读文本时,帮助学生创设一种似曾相识的“最佳环境”,然后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适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这样往往会唤醒、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相对应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由此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在心理空间产生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使之在他们心灵的折光下整合、改造原有信息,使之成为既源于课文又有着他们富有个性的新型产品,这就是创造性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依据阅读文本的特点,找到突破点,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与探寻存在于学生记忆仓库里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看着课文信息中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陌生的,针对既有点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契合点,相机诱导,适当点拔,使之动脑、动口、动手,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立意境界。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小说中一向不为人们注意的“笑”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人们的反应最多的什么?围绕这一提问,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个问题解决后,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另一个问题:当受害者赫留金举着自己血淋淋的指头,最终奥楚蔑洛夫说出“早晚我要收拾你”,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人们的笑?课堂上顿时被问得鸦雀无声。对此,不必给出答案,而是根据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到的知识,紧接着追问,初中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哪篇小说也写过这种类似的“笑”?这一发问,便一下子唤醒了他们的记忆表象。大家议论纷纷之后找到问题的答案所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对孔乙己的“笑”与本文相类似。他们认为咸亨酒店顾客的笑,主要是孔乙己的肖像、衣着、语言、动作、神态,尤其是他的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引起的鲁镇人的笑。两人所处社会不同,笑的起因也不尽相同,但是这种笑的实质都是又冷又尖、冷酷无情的,都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人们灵魂的扭曲与麻醉,作者的复杂心情蕴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蕴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内驱效应最大化,在《孔乙己》阅读探究的课末,教师还可以这样问学生:孔乙己姓孔吗?名乙己吗?学生开始一愣,接下来会争论不休。“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连姓名都没有呢?”可以联系课外拓展阅读的《阿Q正传》中的阿Q,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学生就会很好地探寻主人公个人悲剧的含义并达到深刻地理解的目的。这种相机引导学生注意并积极思考比教师直接揭示文章主旨,效果要好很多。课余,学生会铭记孔乙己、阿Q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与之心灵共鸣,怜悯者有之,痛斥者有之,谴责者亦有之……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包含着纷繁复杂、息息相关的多种不同的成分,例如人物、事件、场景、色彩、声音,甚至众多精彩的人生画面因而被称之为刺激丛。应当说,教师在引领学生集中阅读语文文本时,多径通幽、强化刺激、逐步深入。学生不仅能获得了视觉享受,而且他们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一系列感觉器官也会产生协同效应。为了实现这种优化效应,教师往往可以在教学伊始,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的直观性的朗读或范读引入课堂情境。富有魅力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节奏,时而如朝霞璀璨,惬意入情;时而似绵绵细雨,沁人心扉;时而像江河汹涌,直击心胸……学生就会借助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的形象入境,从而迅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的冲击波。然后进一步带领他们走进文本,反复咀嚼文本,运用自由读、默读、跳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方式,或者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画面、烘托氛围,学生自然会在教者的点拨下兴趣盎然地揣摩阅读文本的文势、文脉、文味、文气,逐渐领悟其文字深处之意境,文字内蕴之情感,进而让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兴奋起来,在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理新境界,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也达到最深刻化。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量新奇的比喻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在作者笔下美妙动人。文本不仅活化出荷叶、荷花的静态之美,而且很好地展现了荷叶、荷花的动态之感,让人沉浸在浓淡相宜,声色相伴,情味相谐的情境中,无法自拔。教学这样的阅读文本,要善于引领学生细细体味,精心研磨,潜心体验文本中创设的意境美。例如鉴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季荷塘特写的图景,并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对于夏季月光下荷塘的记忆,让他们联想晚会上《只此青绿》中舞蹈演员身着舞裙,亭亭玉立、翩跹起舞的情景,特别是渐入佳境、到达高潮时,舞者的裙子因快速旋转而大幅度展开的优美舞姿。再如文本中用“渺茫的歌声”比喻荷花的馨香,可以先调动学生的嗅觉,让学生去嗅取荷叶清香的滋味,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听觉,去倾听“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在这个基础上,利用一些课堂教具,进而引导学生用触觉去感受叶子与花在微风拂过荷塘时的轻微颤动。这种恰到好处的点拔,适时地让学生形成了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效应,把学生引进荷塘月色的特定情境中,品味景语中的情语,从而深切体悟作者在当时复杂心境中的获得的内心暂时的安宁恬静。
再比如教学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一课时,在欣赏“春风图”时,引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春风的有色有味、生机盎然。在把握比喻、衬托等手法的同时,体会作者的用意,通过事物的联系来着力表现春风的特征:柔和、温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感官效能,形成协同效应。当然,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主导”者要导之得法,引之有法,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多层面地安排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提升信息交流的效度,学生对文本的情感领悟力自然也变得深邃。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文本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尽管学生知识面和领悟力不尽相同,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景象自然也会呈现很大差异,但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点拨得当,无疑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将平面单一的文字转化成立体可感的图象,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多,情感体验也会更深,协同效应产生的效果也会更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所以客体信息经过主体经验的渗透、情感的染色,也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学生处在不同时空、不同的心境下又有着不同的理解的症结所在。而人的经验、情感与意识是相互沟通的领域,当人的经验情感被理智所制约,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体察客体信息蕴蓄的思想内涵的时侯,就有可能由异趋同,因为处在意识深层领域里的人类历史文化积淀的哲学、观念,既是个别的,打着信息接受者的个体烙印;又是一般的,是一种人人相通的精神财富;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揽胜之地”。但是这里要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恰当设置与扩充情感磁力场,要让生生、师生反复进行思维撞击,分散的材料在学生心中形成一块具体联系的整体、可亲可感的实体,并根据各自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调节平衡,才有可能由异趋同,达到大体一致的认识。
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即使用摸糊语言表达自己的摸糊心境,也是应当赞许的;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争辩,使之相互磋商,修正谬误,千万不可搞封闭式的一言堂。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调节平衡,就是指在学生彼此见解的契合点和交叉处上点拨,使各自的认识仿佛一股股涌动的暗流,在学生心中移动,然后得以融合、贯通,逐步趋于正确。为此,我们在备课时要顺藤摸瓜,遵循学生的认识实际,摸清学习心理运行轨迹,预测会出现哪些不同的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谬误的,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卑俗的,哪些是属于介乎正确与谬误,健康与卑俗之间的。然后再根据这些不同认识的相似点、接近处,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需要补充什么知识和经验,以顺应课文的真正意蕴,帮助学生对文本作全方位的扫描,从广度上获得新的触发,扩大感知面的深度认同,达到由异趋同的效果。
例如教学《出师表》时,关于作者写这篇表的主要用意,一般有四种说法,A表明自己忠于后主;B希望后主实行法治,做到赏罚公平;C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吸取合理意见;D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课本探究练习题)学生意见分歧,有的同意第一条,有的赞成第二条,有的同意第三条,有的选择第四条。四种意见反映了对课文内容的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讲清自己选择理由。在讨论的同时,又针对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结果愈辩愈明,终于得到了大体的认识。他们认为,诸葛亮推荐一批贤臣,列举先帝“痛恨于桓、灵”的种种事实,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其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疏远官宦,振兴后汉的大业。而对于少数学生所持的不同看法,我们并不勉强使之趋同,而是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运用比较法,可以从深度上让学生获得新的触发,扩充学生的情感磁力场,使学生在“勾连涵泳”中把感情加厚、加浓、加深,获得对阅读文本的真切理解,增强了由异趋同效应。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对学生真正学会品读文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循“心”而行,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小情小进,大情大进,学生在兴趣中涵泳,在情感中勃发,乐此不疲、欲罢不能。